秦海斌 张汇东 贺星亮
犬吸吮线虫病
秦海斌 张汇东 贺星亮
眼吸吮线虫病,即吸吮线虫病是由线虫纲、旋尾目、吸吮科的结膜吸吮线虫寄生于人或犬猫等动物的眼部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虫体寄生于宿主动物的眼结膜囊及泪管内,引起眼的机械性损伤导致结膜炎和角膜炎。此前,南京地区屡有犬感染吸吮线虫的病例,提示该病在某些区域和特定时期内发病率会升高,威胁人犬健康,应引起的重视。
成虫细长,在人或犬的眼结膜囊内时呈淡红色,半透明,离开宿主后为乳白色。体表角皮除头、尾两端外均具有微细横纹,横纹边缘锐利呈锯齿形;头端钝圆,有角质口囊,口囊后方为圆柱形的食管。雄虫长4.5mm~15mm,尾端向腹面弯曲,由泄殖腔伸出长短、形态各异的交合刺两根。雌虫较大,长6.2mm~20.0mm,肛门距尾端很近,阴门位于虫体前端食管与肠支连接处之前,泄殖腔前后及雌虫肛门附近均有一定数量的乳突(图1、3)。子宫内虫卵近圆形,壳薄而透明,在近阴门端的卵内已含盘曲的幼虫(图2),卵壳逐渐变薄成为幼虫的鞘膜,产出的幼虫约为350mm~414µm。
图1雌虫头部
图2雌虫阴门及虫卵
图3雌虫尾部
吸吮线虫雌虫在终末宿主第三眼睑内产生具有鞘膜的幼虫,幼虫被蝇吞食,侵入蝇体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3期幼虫,移行到蝇的口器内。当蝇舔吮终末宿主眼部时,3期幼虫便侵入其眼结膜囊内,再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成虫产卵需35天左右,在其发育至12天时,雄虫尾端弯曲,外形整齐,发育至28天时,雌虫体内已见有未成熟卵,35天变为胚胎卵,子宫充盈。成虫以口囊叮附在上穹隆部外侧结膜上,一般成虫团状卷缩在结膜囊内;也可寄生在泪腺、结膜下或皮脂腺内。成虫在眼内可生活1年,最长可达2年半以上。
该病可发生于人及犬、猫、狐狸、貂等多种动物,并通过中间宿主—蝇类来发育和传播,因此其流行规律与虫体的发育周期和中间宿主的活动情况密切相关,呈现一定的季节性。近年已证实,冈田氏绕眼果蝇为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家蝇并非其传播媒介。夏秋季节高热湿润的环境即适合虫体发育,又有大量的蝇类作为中间宿主传播幼虫,非常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时期。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猫、犬的眼结膜囊和泪管内,偶尔寄生于人眼的结膜囊等处,虫体身上有许多角刺,对眼部刺激较大,机械性移动及分泌物的常导致眼部异物感、痒感、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及眼部疼痛等,犬呈急性结膜炎的症状。有时病犬表现极度不安,用前肢抓眼部或向墙壁、木桩等障碍物上摩擦颜面,以后逐渐转为慢性结膜炎,出现黏稠的脓性眼屎,结膜和瞬膜下有粟粒大滤泡,揉擦即可出血。严重病例可引起眼睑炎、角膜混浊、角膜糜烂和溃疡,甚至角膜穿孔乃至失明。动物中已有致盲报告,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犬多为单眼感染、双眼感染者约占五分之一、患畜眼结膜充血肿胀,眼分泌物显著增多,怕光、流泪、眼睑肿胀、奇痒,故常用舌舔抹内眼角下方的泪痕或用前肢揉擦患眼,造成角膜混浊,视力下降、严重的导致角膜溃疡或穿孔。成虫多寄生虫在瞬膜囊、结膜囊及泪管等部位。有个别病例虫体寄生在眼前房液内。虫体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见图4)。严重者可致角膜糜烂、溃疡、甚至穿孔,以致影响或丧失视力。
图4吸吮线虫虫体及结膜炎
在眼内发现吸吮线虫即能确诊。虫体爬至眼球表面时,很容易被发现,或用手轻压眼眦部,然后用镊子把第三眼睑提起,察看有无活动虫体。局部治疗可用1%盐酸普鲁卡因滴眼,待虫体麻痹时用眼科镊子摘出虫体;也可采用牛吸吮线虫病的治疗方法,直接采用3%硼酸溶液以吸耳球冲洗眼,将虫体冲出;然后滴入含抗蠕虫药的滴眼液(如0.5%盐酸左旋咪唑),连用2天~3天,同时应用抗菌素滴眼液预防继发感染。临床上可用伊维菌素稀释液局部滴眼,每2天1次,连用2次~3次。全身治疗每千克体重8mg左旋咪唑,口服,每天1次,连用2天。除了柯利牧羊犬等伊维菌素过敏犬,可使用伊维菌素常规皮下注射。
本病发病时间与蝇类繁殖、出没季节有关,故应预防为主,搞好环境卫生,夏秋季要注意大力开展防蝇灭蝇工作,清除蝇类孳生地,减少与犬的接触,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与传播。在疫区每年开春季节,对全部犬猫进行预防性驱虫,并应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在蝇类大量出现之前,再对犬猫进行一次普遍性驱虫,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作者单位: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210012)
(编辑:李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