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指导 以“渔”捕“鱼”

2011-09-22 03:46陈萍
群文天地 2011年16期
关键词:题干选择题原理

高三思想政治课的复习应重视方法的选择,好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一、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全面准确地把握每课的知识点——使知识达到“烂熟于心”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由概念和原理构成的。因此,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要全面把握每课讲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而不遗漏,还要准确把握住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处延以及原理的科学内容而不曲解。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丢三落四;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按基本概念和原理两大块来整理知识点,以便对知识的把握既清楚又完整;面对概念、原理本身,侧重阅读分析,以便准确理解。如规律的讲解,紧紧抓住概念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与臆造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的区别,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对比,如“8”和“发”,“日出日落”、“守株待兔”等,学生会记忆深刻。

全面准确地把握每课的知识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只动眼、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而且对每课知识达到“烂熟于心”,从而为学好课本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清晰地把握每课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达到“成竹在胸”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都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的。任何一个概念、原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准确抓住编者的意图,弄清一框、一课、几课乃至一本书的网络体系,使学生在“整体”中学,这对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实现这一目标通常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编制知识结构图表。学生在制作图表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弄不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善于把繁杂的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分不清主干和枝杈之间、枝杈与枝杈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处理不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由点到面,使知识形成网络

在编制知识结构图表时,指导学生理清头绪、线索,把形似孤立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类,把知识由点到线进而到面贯穿起来,在头脑中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坐标位置。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编制,再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并提供比较好的编制思路和图表。这种做法对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帮助。许多学习较差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书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打开书感觉没有什么是不熟悉的,一合上书又说不出来书上写的是什么。教师要求对不懂的地方提问,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问的,几乎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可是,一到考试就露了马脚,对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理解透,甚至考的就是教科书上的例题他都不会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完整地把握知识体系,在头脑中没有真正建立起知识网络,许多需要在大脑中立即再现的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再认阶段。这样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像“傻子猜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一邊学习一边理解记忆,归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哪些知识是“点”的知识,哪些知识是“线”的知识,哪些知识是“面”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归纳成网络,从书本上移到纸上,再从纸上移到记忆中,最后用已把握了的知识去解题,提高基本技能。这样,既可避免记忆过多没有用的知识,又可以防止把有用的东西漏掉,即所谓“不杂不漏”,从而真正实现使书“由厚到薄”,直至把书“扔掉”。

四、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

在夯实基础和清晰把握每课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思路),要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在解答典型高考试题的过程中悟出方法和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高考政治试题是通过提供一定信息来考核规定的能力目标与要求的。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高考试题提出的解题要求通过所设置的问题体现,问题一般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首先要提取出理论、实际和联结点三个部分的关键词。理论部分抓“范围关键词”、实际部分抓 “ 主题关键词”、 联结点部分抓“方向关键词”。

3、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题型的特点采取有效解题对策的能力。如解答选择题时,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一是“直观性原则”,即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入选,间接说明或引申意义的一般不选;二是“整体性原则”,即能从整体上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入选,只能说明局部意思的不选;三是“根本性原则”,即能从根本上回答或最为深刻地回答题干问题的题肢入选;四是“对应性原则”,即题肢强调的意思和题干意思对应或一致的入选;五是“角度性原则”,即两个或两个以上题肢都符合题干内容,则符合设问角度的入选;六是“合理性原则”,即有些选择题要灵活运用几项原则才能解答。当然,能否答好选择题,还取决于是否多做练习,并在练习中总结和反思,在实践中增加经验和技巧。

五、根据学生特点,坚持检查、鼓励齐头并进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遵循章节或单元复习知识要点、考点,从例题讲解到练习巩固,从检测讲评到查缺补漏。随着复习内容的拓展,许多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轻视课本,认为看不看书无所谓,背不背理论关系不大,进而抛弃课本,结果导致理论水平明显下降,解答客观题缺乏理论依据瞎蒙,解答主观题言之无物胡乱写。此时教师绝对不能对学生失去信心,要对学生充满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毛病看成是高三学生复习期间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能通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回归课本。为了让学生重视课本的复习,从复习必修一教材开始就实行复习一课或一个框题或几个框题的知识点后,下一次上课时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测,并即时收齐批阅评分,因为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的再现,没有和具体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生看着自己的作业本上也有80分、100分的记录感到很高兴,还能找回一部分自信,这种做法也达到了督促学生即时记忆,夯实基础知识的功能。

虽然教给了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题的解答方法,但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还是养成了只做选择题不做非选择题的不良习惯,针对此现象曾经进行过批评,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后来与上届高三政治老师交流取经,获得了很好的指点:一是可以让学生将解题思路回答出来,只需要写出要点即可,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答题的时间,学生对此方法很赞成,也乐意接受;二是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先练后讲,宁肯放慢复习进度,让学生先自我理解消化再进行分析讲解;三是,根据学生的自尊心理,回答问题时指定某一学生,因为担心自己回答不上问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伤了自尊,就会提前认真完成习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效果比较显著,无论是框题练习还是课时检测以及单元跟踪检测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自己的理解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肯定正确的观点,指出错误和未考虑的观点及其原因,这样得出的答案,学生记忆很深刻。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在对新教材的复习中,重视学法指导和教法的新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克服学法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而且教师把“授鱼”与“授渔”结合,也愈受学生的欢迎。

(作者简介:陈萍,陕西安康人,汉滨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题干选择题原理
数字算式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三角函数部分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