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民营经济再探讨之二:30年后艰难再进
◎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许多老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新老问题纠合在一起便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创业,创业,不论是大学毕业生因难就业而选择自主创业,还是农民工因企业裁人失业而回乡创业。这些视野始终只能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劳动者,在跻身民营企业家的行列后,就得接受民营经济在中国的艰难处境。他们将体验功成名就或者葬身商海的民营企业家荣耀光环背后的艰辛。
民营经济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民营经济起步阶段的“个体户”,曾一度受到公众的排斥和歧视。随着“个体户”原始积累的完成,民营经济逐步壮大起来,“民营企业家”在形成过程中一度受到传媒和观众的热捧。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仍然被处处掣肘,夹缝中求生存,受到多种政策性歧视。
作为一个中国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说,“我希望中国的民营企业能得到与国有企业公平的待遇。我的意思,不是国家一定要给民营企业特殊的优惠,但首先要做到不歧视它”。
张维迎一度谈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的经济发展浪潮,都与企业家群体的成长有关。可以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企业家的成长。但在企业经营中,国家一度给了外资企业好多特殊权利,而民营企业却没有,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是不公平的。”
正是如张维迎等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在各种场合的大声疾呼,民营经济饱受歧视的问题得到国家决策群体的关注。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五章第三节提出,“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不得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改善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这是国家在政策层面要求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强劲信号,能否早日落到实处,有待进一步观察。
“由于市场的不景气,请各位织机户把好质量关……达不到要求,价格降0.2元。……”浙江省某贡缎市场的交易说明。 郭斌/CFP
“民企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今年4月1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期间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春华资本创始人胡祖六套用了李白的一句诗,来形容当前民营企业的处境。在这次的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多位民营企业家表示,当前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难、成本上涨、市场准入难等。
另一位参加会议的企业家感叹道,民营企业要靠自己努力,做到有一定高度,才能有资格获得资源,因为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中国国际商会常务理事王久立说,民营企业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紧货币政策影响最大的当然会是中小企业。
得不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扶持,许多民营企业家只能把融资希望寄托在民间借贷方面。这也是目前非公经济发达的地方,民间地下钱庄也繁荣的原因。民间高利借贷频繁热火,往往伴随着民间金融市场混乱等不安全因素。
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与企业自身原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与我国目前单一的金融体制有关。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曾公开坦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但说到底是中国的体制问题,一元化金融体制对多元化企业,这就是基本矛盾所在。保育钧表示:“中国没有专门为民营企业设的银行,上市银行不是为民营企业而是为国有企业设立的,而民营企业指望通过地方政府来给贷款显然又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信用体系、财政贴息、出台专门办法等,鼓励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降低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创造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深谙银行不给民营企业贷款根源的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提出民企融资的路径。
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曾向全国人大建议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关于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议案》,通过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定位、市场准入、资金来源、管理运作和业务开展、风险控制、违法责任以及退出机制等进行规范。
据了解,近年来民营企业家利用自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纷纷建言,试图改变民企融资难的窘境。
人们只有在就业中,才能获得保障自身福祉的收入。收入是福祉的基础,而收入的基础是就业。如前文所述,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解决了我国数亿劳动力的就业之虞,换句话来说,民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着“民生”、“民富”问题。
中国目前已经基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但是并不等于说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改变了。目前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或“季节性用工短缺”的现象,但是还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现象;去年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部分没有找到工作,今后每年需要安排的大学生都在600万以上;还有每年近千万进入就业年龄的劳动力需要安排。基本的事实是,中国人口众多的问题并没有改变,仍然需要发展中小企业,以解决就业。
但是,劳动力资源稍有紧缺,哪怕是地域性紧缺,或者是季节性紧缺,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民营经济。因劳动力地域性紧缺或者时间性紧缺,许多民营企业不敢多接订单,无法开足生产线。这只是赚不到钱或者少赚钱而已,而因签下大量订单而招不到工人,才是让民营企业家最头痛的事——违约的巨额赔偿,能让企业破产!
在金融危机来临时,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受经济危机影响纷纷倒闭,2008年有600万中小企业关停,2009年甚至更严重,农民工大量失业。很快导致吸纳农民工最多的珠三角及长三角经济出了问题,大学生也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而难以就业。经济学家魏杰当时说,中国经济只有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才能每年提供1000万人的新增就业机会。
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度过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逐步恢复了以往的生机。2011年年初,“用工荒”突然成为中小企业等民营经济体的“新危机”。据观察,民营企业遭遇“用工荒”这并非第一次,在经济环境稍微过热的境况下,民营企业都会频频遭遇“用工荒”。
如何保护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经济学家魏杰说,“这涉及许多问题,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减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负担,包括税费负担和过量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的负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是应该的,但不能过高,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多承担责任,尽量减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负担。这些年,我们一直呼吁减税减负,但进展缓慢,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
如果企业负担能够大幅度减少,那么企业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企业就有可能降低产品价格,价格机制就会发挥启动市场需求的功能。只要有了市场,企业就有了生存的希望,银行也就愿意为企业贷款。现在银行不敢给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原因就是害怕企业没有市场,从而会导致贷款成为银行的呆坏账。中小民营企业缺乏国营企业垄断性资源和政府资金的支持,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这是一个老话题了。”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说,“但老话重提,应当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围绕创业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很值得注意。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心,三令五申支持大学生创业,结果响应者寥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考公务员,多达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对国有企业招工也是趋之若鹜。有的名校多年无一毕业生下海创业;2009年春节前后,尽管几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有的地方政府开辟了农民创业园,鼓励返乡农民创业,可是结果实践者很少;前几年中西部不少地方推行全民创业号召,结果很不如人意;还有的地方推行一元钱创办企业的举措,号召民众创业,可是响应者无几。”
出现陈乃醒所描述的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这折射出的是政策上的偏差。一是没有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或者有政策但不正确;二是有了正确的政策,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