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露
哲学是一门启发人的思维,使人聪明的科学,但是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却往往使老师犯难,说教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容易厌烦,尤其是中职学生更难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多参与、多感受,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从身边、从生活中学习哲学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将哲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方法,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我所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故事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青少年对于故事一般都比较感兴趣,选择比较有趣,能说明哲学道理的故事进入课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组织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这一知识的学习时,我选用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记载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说王安石写了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到了,认为菊花是不会落的,就依韵续诗两句来嘲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有一天风雨以后,却亲自看到了“满地铺金”,于是深悔当初批评王安石是自己见识不广、缺乏生活实践的表现。
通过故事学生很容易明白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里故事的选择要密切联系教学,要有趣、富有智慧、具有启发性。
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现在,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资源也比较丰富,教师只要费心,不难组织一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哲学课。
比如“什么是哲学”,这是哲学学习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直接去解释、告诉学生哲学的定义,学生难以听懂。教学中,我就先用DV拍摄了一个很简短、很常见,但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一个生活片断:冬季感冒是一种常见病,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针对这一常见病,出现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医院里挂号、看病、买药;一个是寺庙里香烟缭绕,患病的香客虔诚地叩头膜拜。学生观看后,就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问题:1.面对同样的疾病,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2.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方法?3.你认为哪种方法科学?
学生对生活中这一常见现象进行思考,他们会很容易地是出人们之所以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是因为有人迷信,相信鬼神主宰人间一切,而有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世界上有鬼神的存在,生病了应该看医生、吃药、打针。这时再总结、引导:这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观点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就是哲学。再进一步讲解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世界观不同,人们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内容。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这种方式的运用,切忌由文字说教变成图文说教,选材要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比较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准备道具,演示教学
这种方式就是从身边、从生活中找寻道具,搬到课堂,演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物质运动的形式时,准备自己或者让学生准备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在校园中采摘芒果树由小到大、由嫩到老几种不同的树叶,在课堂上演示,甚至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用一滴红墨水滴到瓶子里来说明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很注意听讲,思维也比较活跃。
在进行普遍联系的教学时,则准备一只笔,拆开再组装,分析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构成了整体,再进一步从课室里的电视机抽象到教学、学校工作、社会、自然界联系的普遍性。
这里道具都是很简单、很方便准备的,拿到课堂却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四、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内外因的关系,哲学道理并不复杂,但是这一哲理怎样才能对学生有所触动,使学生有所思考?
上课时,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你对自己到今天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满意吗?影响你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外界因素?哪些是自身因素?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先罗列了很多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老师的影响、怕苦怕累、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不努力、交了坏朋友、学习方法不好等等,对外界因素、自身因素分别进行了分类,将决定性的因素单独列出,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从大多数同学来看,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是自身因素。从哲学来看,也就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相信这一节课学生不但掌握了哲学上内、外因的关系,而且通过讨论、思考,对他们的学习、成长肯定会有所帮助。
学习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时,则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在学校生活中你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哪些?哪些是重点?你准备怎么做?虽然学生的个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他们还是能分析出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是重点,其他能力的发展应该放在次要地位。
组织这类教学宜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具有引发性,一般是学生所熟悉的,使学生的嘴巴能动起来,有话可说,组织中应避免口舌之战,让学生认识到讨论也只是联系现实,发表个人见解,相互交流看法,而不是真理之争。
五、联系生活,创建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强化体验
对于难以理解的哲学道理的学习、吸收和转化,可以创设情境、模仿角色,将深奥的哲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学生,再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观察、体会、思考。
在进行量变到质变的教学时,量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数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变化,二是事物量的排列组合变化引起质变。其中第二种情形比较难以理解,教学中事先让两个学生分别准备两种不同旋律的歌曲,当堂歌唱,引导学生体验音符排列组合引起旋律的变化就是事物数量的排列组合使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是量变的第二种情形,学生一下子就有了感受,再让他们举例,他们就很容易地举出很多例子,如文字组成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人员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不同的工作效率等等。
在进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时,则安排学生玩“猜一猜他是谁”的游戏,学生演,学生说,学生猜,每猜对一个人就特别指出他和别人不同的特点,从中体验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普遍的,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则在于每个人有不同他人的特殊特征,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在进行认识发展的两阶段的教学时,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很简短的情境剧:一个学生演病人,一个学生演医生,让学生表演出病人的病症表现,医生的诊断过程,学生观看后,引导他们分析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指出医生的望、闻、问、切获得的关于病人的初步认识是感性阶段,是感觉器官对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片断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而分析病症、做出诊断则是对初步认识的综合分析,是理性认识。
这样的教学,学生觉得既有趣味,又能在观察、体验中思考,使人觉得哲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不同的哲学思维具有不同的引导意义。
哲学教学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一堂成功的哲学课可以运用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使他们思维活跃起来是关键,因为老师硬灌输的是死的知识,学生积极思维获得的是闪闪发光的智慧,这才是哲学教学的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