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航运巨子的实业救国梦

2011-09-20 03:00吴比
决策与信息 2011年10期
关键词:卢作孚须知轮船

文/吴比

卢作孚,一个堪称伟大、近乎完美的民族商人,生于艰困迷离时局,长于腥风血雨之中,死于春暖花开时节。他一生别无他求,只愿国泰民安,为此殚精竭虑,付出一生。

与义愤填膺的革命党人不同,年轻的卢作孚把报国希望放在了兴办实业上。他说,“凡白种人做得来的,黄种人都做得来;凡日本人做得来的,中国人都做得来”。让长江变通衢,中国船队遍布世界各地海洋是他的梦想。无论时局多么恶劣,卢作孚忍受屈辱,负重前行,竭力在中国这块政治与经济贫瘠的土地上涂鸦梦想。

创“民生实业”

卢作孚1893年出生重庆合川,面容消瘦。植物学家胡先马肃描述道,“貌若五旬,须鬓苍白。一经接触,能感受到理想家气质,目光冥然而远,声音清而尖锐,办事的热忱,舍己为人的精神,处处像宗教改革家”。他命运多舛,幼时因病致哑两年,靠卖合川特产桃片维持生计,仅读6年小学,以后的学识靠社会这所大学获得,所以自嘲“小学博士”,参加过同盟会和辛亥革命。

他和友人黄云龙合创“民生实业”,寓意是:立足民生,报效祖国,着手航运。当时,日本公司独霸川江,华轮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创业开始就意味着破釜沉舟。他决定吞吃小企业逐步做大,最终化零为整。只要愿意出售的轮船,他来者不拒;愿与民生合作的企业,不管资产是否优质,民生都努力帮他们还清债务。不计后果的疯狂扩张,民生“航”出了豪华轮船的速度:最多的一年,并入7家轮船公司,总吨位飙升到1500吨。越来越多的船运公司插上民生旗号,航线延长到5000多里。日本公司由盈转亏,见势不妙,默默退出川江。

民生违背商业规则的狂飙猛进,今天的企业家都难以复制。主要的原因在于,卢作孚生活的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上尊严尽失,外国列强船只在川江耀武扬威,中国人一肚子怨气和屈辱,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特殊环境下,决定商业运作的不是规则,而是“主义”这张通行证。卢作孚提出,“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口号得到广大民众支持。民生实施吞并,目标就是“联合国轮,一致对外,避实就虚,各个击破”。另一方面,“主义”为民生公司提供了可能,而卢作孚在服务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则为可能提供了必要条件。

管理上,卢作孚一改传统“三包制”,实施“四统制”,公司所有事务不再由船老大说了算,船上工作人员由公司统一任用,财务由公司统一管理,燃料由公司统一发送,驾驶由船长统一管理。服务上,卢作孚制定完整的规章,考核成绩表就多达27种,颁布了从“经理须知”、“船长须知”到“驾驶员须知”、“轮机须知”、“理货须知”、“茶房须知”、“水手须知”等一干条例,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民生公司人人都是服务员,连卢作孚都亲自为客人倒茶送水。一位外地求学的四川学生这样描述:民生轮船票价不高,学生有折扣,伙食有五样菜,船员、茶房对人礼貌,行李安全,设备好,夏天可以洗澡,没有阶级之分,通舱客可以到官舱去玩……雪白的床单、枕头,井井有条的茶壶、茶杯,整洁安静的船舱。特殊的国情、有效的管理支撑了民生的无度扩张。这也是卢作孚留给我们的商业思想遗产。

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卢作孚临危受命,民生公司放弃当年最后五个月的商业运输,将上万吨重的重要机器和军械物资从长江下游的上海、南京运到武汉,再运往宜昌。

川江处于枯水期边缘,大轮船航行的时间只有40天,让人心急如焚。按民生运力,运送需要一年时间。卢作孚召开通宵会议,采取三段航行法,除极重要且卸载困难的设备直接运输到重庆,其他物资在三峡或万县先卸载,以后再转运。航行时间上采取白天航行,夜间装卸,不放过一分一秒运输物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的运输能力。

在《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中,卢作孚这样描述他们浩浩荡荡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每晨宜昌得开出五只、六只、七只轮船,下午几只轮船回来,当轮船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揭开,窗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拖头已靠近驳船。轮船刚抛了锚,驳船即已被拖到轮船边,紧张地装货。两岸照耀着下货的灯光,船上照耀着装货的灯光,彻夜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歌唱,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在日本战机狂轰滥炸下,经过20多艘轮船、850多只木船不停地在川江穿梭,直到宜昌沦陷,民生运送人员150余万人,货物100余万吨,为中国抗战保存残存的元气。没有民生危难时刻的大抢运,中国长江上游的大后方不可能有大量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迅速投入生产。没有军事物资,中国军队赤手空拳,怎么上战场打仗?民生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员工牺牲117人,伤残76人。

为而不有 公而忘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高层邀请下,卢作孚从香港来归,并让公司海外18艘商船陆续返回大陆。他两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多次与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见面。

与领导畅谈中,他对新中国的建设充满期望。就像最初参加辛亥革命立志一样,卢作孚从来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一个商人。他想做改革家,打破苟安的现实,经商只是实现抱负的手段。所以,很多人把卢作孚称为“清教徒”——为而不有,公而忘私。

卢作孚终身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他和家人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和土地,住房租自民生,按月付费;他饮食简单,困难时期吃饱都困难;他工资不高,兼任几十家企业董事长所得收入全用于公益事业;他不愿当官,形势所迫,曾义务任交通部次长等职,一旦任务完成,立刻弃官……卢作孚曾感叹:“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它可以安慰灵魂,沉溺终身,感动人心,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巨星陨落

1952年,全国“五反”运动。此时,民生公司财务千疮百孔,公司面临上万员工发不出工资的困境,旗下“民铎”轮触礁沉没,更是雪上加霜。

财务危机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宜昌大撤退,卢作孚树大招风。孔祥熙、宋子文对民生忌恨有加,不愿妥协的卢作孚遭受报复。他在加拿大贷款购船,宋子文对借款担保托词百般推脱。加上内战、军差频繁,通货膨胀严重,民生摇摇欲坠,无度扩张的后遗症在危机中浮出水面。

1952年,忧心如焚的卢作孚第一次求助北京,中央决定破例提供旧人民币1000亿元(合今1000万元)贷款,指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转告。卢自杀前两天,北京来电确认此事,获知消息的民生副总经理童少生未告知卢作孚。卢死前下午,共事多年的二人同坐办公室,童没有说一句话。直至卢逝世,童少生一拍脑袋:“把这事忘记了”,一句话的轻描淡写,却是阴阳两相隔。

同年2月6日上午,民生资方代理人学习小组会上,卢作孚因公司财务问题当众检讨,当场落泪。两天后,民生召开“五反”动员大会,公股代表张祥麟做检查,大意是与卢北京出差时,一起吃饭、洗澡和看戏。卢作孚通讯员关怀突然揭发,暗指张祥麟受卢作孚“糖衣炮弹”的袭击和拉拢腐蚀。关怀原为一轮船上的服务员,卢作孚让他住自己家里,抽出时间亲自教文化,对其仁至义尽。2月8日大会前几天,关怀忽然搬出卢家。

卢氏后人说:卢作孚洁身自好,自然难以理解私人工资招待同事如此正常交往怎么成了腐蚀干部,他以心交之的工作人员怎会忘恩负义。他视人格尊严为生命,无端的侮蔑和侵犯,无疑是极大的刺激。当晚卢作孚服药自杀,在一张毛边信纸上给妻子留下遗嘱:

一、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还民生公司。

二、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

三、今后生活依靠儿女。

四、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

一位成就卓越的实业家最后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世人,不禁让人唏嘘。

1980年,中共四川省委为卢作孚先生作出了政治结论,结论中说:“卢作孚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猜你喜欢
卢作孚须知轮船
来稿须知
来稿须知
来稿须知
来稿须知
码头和轮船
轮船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重读卢作孚
卢作孚的“中国梦”
卢作孚:生如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