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者:“维基解密”

2011-09-20 03:56
观察与思考 2011年2期
关键词:阿桑奇维基解密

金 名

揭秘者:“维基解密”

金 名

2006年12月,35岁的澳大利亚记者阿桑奇率领他的记者兼黑客团队建立了“维基解密”网站。这家网站自称为“非营利媒体组织”,其最重要的行动是揭露政府、公司和其他组织的腐败违法行为,并将相关信息的原始材料与新闻故事一起发表,从而使读者和历史学家看到事情的真相。

“‘维基解密’公布美国外交电报造成的全部影响,可能要经历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完全显现…… 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将世界政治史划分为‘前维基解密时代’或‘后维基解密时代’。”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如此预测。

阿桑奇和他的“维基解密”

2007年8月,“维基解密”网站成立之后,第一份有价值的材料就出来了。

这是一份有关于肯尼亚前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贪腐恶行的报告。报告称,莫伊在任期间,莫伊及其家属、亲信共贪污公款1300亿肯尼亚先令(约合16亿美元),并曾从事多种违法行为。相关细节包括:莫伊的两个儿子分别拥有6亿和8.5亿美元的财产;莫伊本人曾与意大利毒枭勾结并印制伪钞;他的派系在比利时拥有一家银行等。

人们普遍相信,泄露这份报告的是一位对肯尼亚反腐工作不满的政府高官。不过无论如何,报告在“维基解密”网站上公布了没过多久,相关信息即为英国《卫报》所引用。

这件事的结果令阿桑奇颇感振奋,以至后来,阿桑奇总是以此证明“维基解密”对世界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份报告揭发的贪腐官员在当年的肯尼亚大选中全部落选。

不过,造就了积极影响的“维基解密”当时却并不为人所知,即使在《卫报》那篇大量援引报告细节的文章中,“维基解密”的名字也只被提到一次—“这份报告被‘维基解密’网站获得,此网站的目的在于揭露腐败”。

后来两年间,“维基解密”又几次试图发挥其积极影响,比如公布英国科学家删改研究数据以证明气候变暖是人为结果的邮件,揭露肯尼亚警方曾于2007年至2009年间屠杀500名年轻人的事实。阿桑奇甚至因此在2009年获得 “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颁发的一个媒体奖。

不过,大众和以迎合大众为己任的那些媒体对这样的事却没有给予太大的热情。直至2010年4月,“维基解密”才第一次冲入全球大众的视线。当月5日,“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一段美军直升机射杀伊拉克平民的视频。这段录像拍摄于2007年,画面上,美军士兵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行为使美国军队的形象严重受损,同时也为“维基解密”网站赢得了超过800万次的点击量。

而到目前为止,最引人入胜的解密信息还要算是从2010年11月28日开始公布的251287份美国外交秘密电报。这批类似趣闻的秘闻曝光后,恼羞成怒的美国不得不在下定决心反制“维基解密”的同时接连向相关国家表示抱歉,以免触怒各位领袖。

由于“维基解密”的存在,就如《新政治家》所言,“长期被怀疑的事情,如今得以证实”。而真正的问题和挑战,是渗透于“维基解密”的无政府主义观念。

至于如何使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网络英雄承担责任,目前似乎还没人能说清。但若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想要的真如其所述,即通过信息的透明和公开而“获得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那么唯一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所有的政府、公司和机构都努力缩小言行之间的差距—这显然也是所有人都想要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维基解密”背后是否还有秘密:动辄几十万份的秘密文件是否真的仅靠志愿者就能拿到?如果不是,那么“维基”获密究竟还有哪些渠道?维持这些渠道运作的一切资源来自哪里?提供这些资源的人又想通过“维基解密”实现怎样的目的?

下一个目标是银行

2010年11月初,阿桑奇曾表示自己还掌握关于美国多家银行和财团的秘密信息,凭借这些信息,“维基解密”搞垮一两家银行应该不成问题。

阿桑奇称银行“缺乏职业道德”,其网站受到银行界的攻击,因此,“维基解密”接下来将披露有关银行不道德营业手段的机密。谁将成为名单上的下一个,或许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阿桑奇说:“我们受到袭击,主要不是来自政府……而是来自银行,迪拜的银行、瑞士的银行、美国的银行、英国的银行,所以我们当然会继续泄露有关银行的资料。”

此前多家商业机构先后断绝与“维基解密”网的业务往来。万事达、威士国际组织(Visa)、PayPal公司等支付业务提供商停止向“维基解密”网的汇款业务。

根据阿桑奇2009年发表的一些言论,“维基”泄密的下一个主要目标被认为是美国银行。

“提供真正及具代表性内幕,揭露银行高层人员的所作所为,我假定这将促使有关方面进行调查和改革。”对于披露银行机密,阿桑奇如是说。

如今,“维基解密”网由五名全职员工、数十名长期志愿者以及八百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维持运转。而据“德国之声”报道,“维基解密”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德国,它的最大捐助来源是德国的“奥·荷兰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为了纪念已故电脑活动家、黑客先驱奥·荷兰而在德国马堡建立的。据该基金会称,从2009年10月开始,该机构就成了“维基解密”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正是由于这个基金会的努力,“维基解密”每年近20万美元的开支得到了保障。这些费用包括服务器租赁费用,固定员工的活动经费等。

据“奥·荷兰基金会”主席莫茨库斯透露,阿桑奇等“维基解密”的固定员工是有月薪收入的。他表示,自2009年10月以来,基金会已收到90多万欧元的捐款,并已经支付给“维基解密”37万,这笔资金大部分被用来支付阿桑奇本人及网站当时的发言人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Daniel Domscheit-Berg)的差旅费以及电脑硬件费用。

2010年12月10日,人们在澳大利亚悉尼集会,支持维基解密网及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mul timedia database

“不要枪毙说真话者”

201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亚警方证实停止对“维基解密”网站的调查。因为“维基解密”泄漏美国机密外交文件的行为,没有触犯任何澳大利亚的法律。

由于“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是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政府之前要求警方调查过“维基解密”是否违反了本国法律。

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此前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以“间谍法”及其他法律控告“维基解密”以危害美国政府为目的发布政府敏感信息。但由于以往从未以“间谍法”控告过出版媒体,故无先例可循。

阿桑奇能满足人们关于黑客的所有想象。他身材高大瘦削,公开露面时通常穿着难以辨别质地的深色西服和敞口衬衫。他那标志性的苍白、中长碎发和一脸倦容,不由让人联想到昼夜消磨在电脑显示器前的“宅男”。

现年39岁的阿桑奇居无定所,一个背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可能是他的全部家当。为维持“维基解密”网正常运转,他辗转各国、投宿友人家中,在那里与同道中人会面并商谈合作事项。对于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方式,阿桑奇有着近乎阴谋论的解释:随着“维基解密”网的影响不断扩大,他本人及其同伴树敌无数,屡屡遭到威胁、恐吓,因此不得不藏身地下,掩体工作。英国《卫报》最近刊载了一组照片,号称是“维基解密”网在冰岛运行的地下掩体,其防护严密、齐全的装备不亚于间谍电影007中的场面。阿桑奇本人则称,全世界只有4个地方令他感到安全。

2010年7月,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他拒绝透露“维基解密”网的安全措施,认为那样会加大暴露。“过去两个月里,对我们的监控明显增加”,他当时说,“早在1998年我们就有证据显示……我们遭到曾冒犯过的大银行、邪教的调查员以及国家情报机构的跟踪。”

与媒体的高调渲染不同,阿桑奇拒绝浪漫化自己的工作。他认为自己和战地记者一样,必须前往不同的国家,在那里有故事要跟踪、有后援协助自己工作。

阿桑奇还刻意与黑客保持距离。“我是一名记者、发行人和发明家。”他这样形容自己。尽管曾有针对金融机构万事达(MasterCard)和威士(Visa)的黑客攻击被视作替阿桑奇“报仇”,但他本人却否认曾示意发起上述攻击,并说,“维基解密”网不是黑客组织,而是一个“新闻和出版机构”,有关指控试图混淆二者。

阿桑奇说,创办“维基解密”网是性格、技能和机遇巧合而成,“维基解密”网是他性格中保护弱者、渴望较量的因素与自己擅长编程、精通密码等技术特长结合的产物。

阿桑奇更愿意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捍卫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的“斗士”。他近乎偏执地推崇信息自由,认为这是实现透明、公正且有效政府管理的关键。

事实上,长期以来他一直自认为是正义和公平的“代言人”。

猜你喜欢
阿桑奇维基解密
炫词解密
英法院拒绝阿桑奇保释请求
解密“一包三改”
炫词解密
炫词解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阿桑奇拒绝接受“离开使馆”协议
爱的最后一课
爱的最后一课
阿桑奇引渡面临最后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