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房洁渝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广东 广州 510080)
腱鞘肿囊是发生在腱鞘组织的囊性包块,多见于手腕、足背肌腱或关节附近,是外科门诊的常见疾病。腱鞘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封闭和手术治疗,我们对这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09年6 月至2010年6月对外科门诊86例患者腱鞘囊肿囊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A组患者用得宝松封闭治疗,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1.5岁。B组患者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2.6岁。两组患者囊肿直径均<3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A组:用16号针头和10mL注射器刺入腱鞘囊肿抽掉囊内滑液后向囊肿内注射得宝松和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1mL配1mL),揉按囊肿1min后局部加压包扎3d;B组:通过手术切除整个腱鞘囊肿。通过复诊或电话随访1年,观察患者腱鞘囊肿的治疗效果。
痊愈:囊肿消失,1年内复诊无复发。复发:1年内复诊,患者原位重新出现腱鞘囊肿。
用SPSSl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A组患者痊愈32例,复发11例。治愈率为74.4%,复发率为23.6%。B组患者痊愈38例,复发5例。治愈率为88.4%,复发率为11.6%。A、B两组的治愈率均较高,但两组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A组和B组患者结果比较(n=例数)
腱鞘囊肿由浅表滑囊经慢性劳损诱致,多见于手腕、足背肌腱或关节附近[1]。较大的腱鞘囊肿不但影响美观,而且有不同程度的胀痛,甚至妨碍关节活动。腱鞘囊肿的治疗方法可用加压击破或药物封闭或手术治疗。以药物封闭和手术治疗效果较显著而为临床医师常用,但无论何种方法均有复发的风险。本研究应用得宝松和利多卡因混液治疗腱鞘囊肿,治愈率达74.4%。得宝松为复方制剂,由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钠组成。高溶解性的倍他米松磷酸钠易被吸收而迅速起效,低溶解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不易被吸收而缓慢发挥作用,使药物疗效持续3~4周[2]。倍他米松局部作用可减少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积聚从而抑制炎症性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及水肿形成。倍他米松对激肽、前列腺素有拮抗作用,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抗过敏及抑制免疫作用[3],减少黏液的分泌,促进黏蛋白的分解和吸收,从而使腱鞘囊肿吸收、消失。利多卡因对黏膜穿透力强,起效迅速,注射时可起到局部麻醉减轻疼痛的作用。手术治疗腱鞘囊肿的疗效更显著,复发率也较低,但手术创伤明显且遗留手术瘢痕,影响美观,且还是存在复发囊肿的风险,因此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封闭疗法简单易行,损伤少,痛苦少,没瘢痕残留,花费低,临床效果虽稍差,但患者相对易于接受。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建议得宝松封闭治疗腱鞘囊肿可作为临床首选。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7.
[2]熊峰,杜晓红.疤痕疙瘩两种治疗方法对比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7):21-22.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2005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