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河流域城市饮用水源微污染现状及措施

2011-09-11 02:19:30陈立强顾令宇
治淮 2011年12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源地饮用

陈立强 顾令宇

(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蚌埠 233001)

浅析淮河流域城市饮用水源微污染现状及措施

陈立强 顾令宇

(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蚌埠 233001)

饮用水源微污染狭义的指水源水部分或者全部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的限值,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主要考察指标包括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挥发酚等;广义的还包括水源水受到微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s)以及其他特殊的有机物的污染,这些有机污染物具有种类多、性质复杂、质量浓度低(常处于μg/L~mg/L级)等特点,对人体的危害(影响)具有潜伏和生物积累性。

由于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固定性,自来水厂不得不使用微污染的饮用水源水生产自来水,自来水厂传统的净水技术(工艺)无法保证供水水质的安全,从而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目前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城市饮用水源微污染越来越受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淮河流域饮用水源微污染现状

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地区,随着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现状水质已经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城市饮用水源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8~2010年淮河流域评价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得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水质合格次数比例在80%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源水质小于55%,2008、2009年淮河流域饮用水源地水质年不合格次数比例在50%以下的达到30%以上、2010年达到11%;同时上述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未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s)以及其他特殊的有机物的污染的监测。因此,淮河流域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总体现状不容乐观,饮用水源微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表1 2008~2010年淮河流域评价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

针对淮河流域饮用水源微污染现状和特点,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工作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开展系统的工程治理措施。

2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制度措施

2.1 保护规划

建立和完善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分析出水质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初步治理方案,明确各水源地近、中和长期保护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对淮河流域内重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各类污染源的排放状况,明确水源污染防治重点;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边界500米范围内建设各种规模畜禽养殖场,对已在上述区域建成的畜禽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关闭;饮用水源地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定水源地保护规划,禁止建设污染类项目,并做好建设项目的报批、验收工作;加强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管理,依法查处向饮用水源地倾倒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

2.2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2.1 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工程内容如保护区界碑、界桩的建设、宣传警示牌等。

2.2.2 监督管理自身能力建设

着重从管理者自身角度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包括管理者相关技术培训、监督管理考核体制,同时,包括相关的基础性科学研究。

2.2.3 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控信息系统

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监控信息系统,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及监控管理中心建设。

3 工程治理措施

3.1 污染防治工程

进行淮河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调查,列出保护区内已有的建设项目和建筑物的情况的详细情况。使用遥感技术列明一级保护区的土地现状使用情况并实施封闭式管理,原则上拆除所有与水源无关的建筑物,用地进行植被修复,水土保持,改造为水源涵养林,改造保护区内林、灌、草生态系统。

通过对现状用地功能的调整和改造,规划一级水源保护区为水域用地、水源涵养林用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

在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建设隔离防护工程,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和直接进入保护区的入河排污口进行综合整治,提出排污口关闭、搬迁、分流、面源治理、固体废物清理处理、污染底泥清淤等措施的工程方案。

设立隔离防护措施,包括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和生物隔离工程(防护林)。隔离工程原则上应沿着保护区的边界建设,各地可根据保护区的大小、周边污染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隔离工程的范围。

控制面源污染,主要是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可有效减少和防止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具体措施有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畜禽养殖沼气化工程,污染缓冲带建设、泥沙滞留前置库工程。

根据保护区内污染物削减量的计算结果,结合规划水平年的污染物排放量,开展入河(库)的削减量、相应的排放削减量和总量控制工程。

3.2 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针对水源保护区内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以加强生态保护,提高保护区内自然净化能力,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和保护饮用水源水质。

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一级保护区以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为原则,全方位开展修复和建设工程;二级、准保护区以“重点修复和建设”为原则,在规划期内逐步推进全面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

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的内容以饮用水源的保护涵养为核心,适当结合点、面源污染负荷的总量控制来考虑。根据不同保护区的生态现状,识别诊断主要问题,确定工程主要内容和目标,制定各时期的工程方案。主要包括:河岸生态防护工程,湖库水源地周边隔离工程,湖库内生态修复工程,湖库内生物净化工程。

3.3 饮用水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措施;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写预案实施要点及说明,研究并论证预案可行性,预案的排练和预演;饮用水水源地应急机制的完善及相关的管理措施等。

充分利用现有站网建设基础,紧密结合管理和保护需求,进行监测站点(断面)的优化及增设,做到站网设置在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现有水质监测站网完善。完善现有站网、监测能力;在国家级、省级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水量和水质自动监测网。

污染源监控网络建设。筛选保护区内重要污染源、直接进入水体的排污口,建立水量水质实时监测系统。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动态监测网建设。建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情及开采利用的动态监测网。及时发现和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及时监控地下水动力场带来的水质影响,指导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污染有效预防。

4 结语

淮河流域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总体现状不容乐观,饮用水源微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保护淮河流域饮用水源地水质工作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应从建立系统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制度和开展污染治理工程措施两个角度保护饮用水源地,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水源地饮用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治淮(2022年8期)2022-09-03 03:42:26
基于ELECTRE III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治淮(2017年2期)2017-04-17 11:54:33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饮用生鲜奶存安全隐患
饮用“阴阳水”需谨慎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吉林省供水水源地问题探讨
吉林地质(2014年4期)2014-03-11 16:47:59
矿山疏干排水对地下水源地影响的数值模拟
无题
黄河(2009年6期)2009-12-24 10: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