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
海洋经济是在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的国民经济领域。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包括主体区和联动区。主体区包括山东省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沿海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的6.4万平方公里陆域。这里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沿岸分布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储量9.04亿吨;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省其他地区将作为蓝色经济区的联动区。
战略定位。重点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空间布局。按照“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展开布局:一核,即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两极,即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三带,即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三组团,即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
发展目标。到2015年,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山东的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的批复,精心组织,周密谋划,举全省之力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
《规划》获批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于今年1月12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规划》的各项工作。为切实加强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山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省政府建立了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组成11个协调推进组,明确了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和组成部门,负责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沿海7市都设立了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区内各县(市、区)也基本设立了专门机构。
烟台被誉为“黄海明珠”。
另一方面山东省委、省政府重点抓协调落实重大政策和事项。国务院批复的《规划》赋予山东66项含金量较高的支持政策。对这66项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进行了认真梳理,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督促、调度。同时,山东省还落实了10亿元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研究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申报指南。近期确定了第一批专项资金集中扶持重点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示范推广、特色教育与高端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点项目。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方案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在苦练“内功”,理顺管理机制的同时,山东还特别注重对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推介和引智引资工作。在《规划》获批的一个月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在北京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集中宣传推介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优势条件和重点项目,争取了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加深了与中央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沟通合作。会上省政府与18家大型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2549亿元,推介项目200个,总投资8512亿元。
同时,山东省还相继在西安、香港、台湾等地组织招商推介活动,先后举办政银企合作推介会、“蓝色经济大家谈”等系列活动,搭建蓝色经济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开展了蓝色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系列宣传活动,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媒体,通过专版、专栏、专题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蓝色经济区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海洋经济是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山东省坚持把培育优势产业作为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按照《规划》要求,经济区海陆统筹,突出特色,决心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一大批海洋特色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上半年,蓝色经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84.2亿元,增长22.9%,总量占山东省总额的48.7%。目前,一大批项目已经启动建设,烟台莱阳丁字湾滨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完成投资56亿元;神华国华诸城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年内完成;寿光耐重盐碱海洋蔬菜科技产业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2000万元;银河长征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风电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新加坡JES海洋装备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另一方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还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建设,强化引导,切实加大重点园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园区促进集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蓝色经济区研究制定了海洋经济特色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集中力量培育特色海洋经济园区,实行分类指导、集中培育、挂牌奖励、动态管理,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同时,3个海洋经济新区和3个中外合作园区也在加快建设:青岛西海岸海洋经济新区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今年新引进过亿元在建项目48个,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已签约总投资366亿元的20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中德生态园初步确定了选址、合作模式等内容,日照国际海洋城基本完成产业规划和概念性规划,潍坊滨海产业园正在编制发展规划。
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威海(大乳山全景)
当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重要阶段。国家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如何才能在海洋经济道路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蓝色经济区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蓝色经济区突出涉海、深海、远洋特色,着力抓好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30个重点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定期调度和通报制度,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把做大做强重点企业作为优势产业培植的重要着力点,重点培育10家年产值过100亿元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3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团、2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循环经济企业集团;创新园区培育模式,制定出台特色园区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年底前筛选规模优势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特色园区给予授牌和奖励,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三区三园”建设;启动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争取国家批准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加大海域资源开发保护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复山东省修订的海洋功能区划;协调组织完成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年底前潍坊滨海片区等5个规划获得国家批准;重点开发和保护庙岛群岛及烟台岛群、威海岛群等5个岛群,优先开发37个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和有人居住的岛屿,加大无居民海岛保护开发试点工作推进力度。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经济区决心加快发展港口和铁路,稳步发展公路,适度发展机场,打通外接内连大通道,逐步完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今年重点抓好沿海港口68个在建项目,推进德龙烟等5条铁路建设,加快滨海高等级公路、济南—滨州—东营高速公路、青岛新国际机场等前期工作进度;加快南水北调、胶东调水干线及配套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和完善防潮工程体系,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和海水入侵防治工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优化发展燃煤火电,加快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设施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整合科研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争取批准设立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实施海洋高端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一批引智示范基地。
完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经济区将充分发挥各级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集中扶持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尽快批准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落实好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推介一批重点项目;抓好上市后备企业的培植,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支持山东海洋投资公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投资基金公司扩大投融资规模。
统筹海陆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生态修复与治理、沿海防护林建设和海岸带综合治理工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实施海陆统筹、河海兼顾的一体化治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体系,落实污染物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监测和预报警报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形成海陆空一体的监测预报网络,抓紧编制环黄、渤海海洋灾害预测与防灾减灾中心建设方案,增强可持续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