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龙江省水利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初步构想

2011-09-07 06:36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1年12期
关键词:节水型节水水利

□ 曹 波

关于黑龙江省水利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初步构想

□ 曹 波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2009年10月黑龙江省发改委印发了《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能源使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增强我省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利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我省水利行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和省低碳经济政策,在支撑低碳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省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为我省水利建设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绿色水利、生态水利,对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在水利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水资源特点,结合全省水利发展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力度,优化能源结构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水能资源是世界上主要能源之一,是一种清洁的、低成本的、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以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各种方式开发水能资源,可显著减少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炭的消耗,弥补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和石油资源的不足,且开发利用水电对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节约能源资源将起到重大作用。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符合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国内外研究表明,同等发电规模的水电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相当于火电厂的五十分之一,水力发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要实现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减排目标,允许的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必将会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水电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局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截至2009年底,黑龙江省电力系统总装机容量为18 842兆瓦,其中:火电装机16 677兆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88.5%;水电装机956兆瓦,占全省的5.1%;其他能源装机占全省的6.4%。从全省能源结构可以看出,以煤炭为原料的火电是我省主要能源。因此,优化调整我省能源结构,发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全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黑龙江省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建设速度缓慢。根据2003年完成的全省水力资源复查、2004年完成的农村水电资源复查和2008年完成的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全省水力资源总理论蕴藏量为9 878兆瓦,在以往历次复查及规划设计中,共布置了928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9 867兆瓦,总发电量为270亿千瓦时。装机容量仅占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装机容量的9.7%。从东北三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来看,辽宁省已达到77%,吉林省为75.9%,今后东北地区开发水能资源的重点无疑在黑龙江省,我省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为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目标,保障能源供应,促进黑龙江省能源结构向清洁、绿色、环保、低碳化方向发展,我省应加大水电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尽快开发本地区的水能资源,扭转黑龙江省电网缺少调峰水电站、火电煤耗高、成本大、水火电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为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及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奠定基础。

因此,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我省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我省水电开发步伐,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支持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站,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改善电网能源结构,增强电网调峰能力是当务之急。当前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已编制的黑龙江省水力资源复查、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农村水电选点规划及其他水电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抓紧开展《黑龙江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全面分析论证我省水电开发前景和规划方案,并推荐近期、中期和远期水电开发方案和开发顺序,提出近期和中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二是进一步推进具有前期工作基础的呼玛河、牡丹江、汤旺河等流域水电梯级综合开发进度,积极争取水电开发建设中征地移民、税费征收、上网电价等扶持政策,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为我省水电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大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我省农村水能资源分布广泛,与退耕还林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分布基本一致,通过开发农村水能资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逐步改变我省山区农民靠烧柴做饭、取暖的传统生活方式,既可大量减少烧柴产生的温室气体,还可长期稳定地解决山区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创建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均离不开水资源,但水的生产和运输、污水的处理都要消耗大量能源,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倡导节约和循环用水,不但可以节省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又有利于水环境保护,是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省现状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12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农业灌溉渠灌水利用系数仅0.52,与全国平均值相比处于落后水平,节水潜力巨大。

当前,我们要切实落实好新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在总结推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改善民生和科学发展,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在发展意识上,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节水优先的方针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在法规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节水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机制建设上,要建立以财政激励和水价政策为主的市场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在技术进步上,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用水技术,建立节水科技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四大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和管理。结合我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目标,制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计划和重点,将目标与任务逐层分解到各区域和有关部门,切实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制度,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进一步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机制,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二)加强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抓紧开展各流域、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水功能区划等节水型社会基本制度,明确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三)加快节水型社会法制和标准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水法》为核心,建立法规、标准配套协调的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用水效率标准,建立强制淘汰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制度,依法强化监督管理。(四)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水新机制。建立健全节水型水价机制,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探索农业灌溉实行累进制水价,大力推动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研究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五)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工作。农业要继续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实现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和推进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水田进一步推广“浅、晒、浅、湿”节水灌溉制度,旱田以推广管灌为主;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水田推广无水层控制灌溉,旱田推广喷、滴、微灌。工业节水的重点是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用水技术改造,调整供水工艺,实行一水多用,综合利用,提高节水水平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鼓励中水回用。城镇生活节水主要是加强用水管理,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开展节水宣传,着力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注重供水单位产水环节节水,治理供水环节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六)进一步推进试点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制定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受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现象增多,水资源分布更加不均,洪旱灾害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水利应对自然灾害的任务更加艰巨。水利行业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认识,制定行动策略,加强防洪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与水资源调配能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我省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水利行业的支撑作用。

我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大江大河为主线的低标准防洪减灾体系,但整体防洪能力偏低,堤防达标率差,干流缺乏控制性工程,防洪监测、预警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尚不健全,特别是中小河流仍是防洪的薄弱环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方式单一问题十分突出,工程型缺水问题仍然存在。随着我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全省用水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局部地区缺水形势会更加严峻。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中,要找准水利建设主攻方向,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民生水利的投入,突出抓好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重点防洪工程、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旱涝保收田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强化水资源管理,探索创新水利投入、建设、运营的长效机制,力争减少全省水资源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点是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全面实施《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黑龙江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防洪体系建设,嫩江、松花江流域按照“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方针,建设以堤防、控制性工程和蓄滞洪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体系,结合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堤防建设为主,结合支流水库、河道整治以及水土保持等各项措施,构建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全省重点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减小洪水风险。其次,要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供水保障程度。根据我省水资源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要求,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按照《黑龙江省抗旱规划》确定的布局,实施一批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加强常规水源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抓紧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控制水污染,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用水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城乡一体化水资源配置体系、高效快捷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信息系统,从整体上提升全省抗御自然干旱的综合能力,保障城市和农村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逐步提高我省抗旱减灾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利绿化等生态建设,增加碳汇能力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或者说是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林木植被和土壤具有碳汇、储碳作用。林木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而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侵蚀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严重下降和土壤碳库的大量损失,植被恢复可以显著增加侵蚀退化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利用林木植被和土壤的吸碳、储碳功能,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浓度,国际社会对林木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

我省对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十分重视,已相继编制完成《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黑龙江省江河湖渠堤坝造林绿化规划》等成果,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限制,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还比较缓慢。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3.78万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治理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局部遏制了水土流失发展势头,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总体上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局部地区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治理水土流失任务依然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效应,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为我省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机遇。在我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做好黑土区和主要江河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整治工作。

防治水土流失是一项艰巨任务,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要将防治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科学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措施,强化预防监督,加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建设水土流失监测信息网络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治理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我省根据地貌类型和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水区域划分为中低山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平原区,各区水土流失形式和重点不同,因而治理措施也有很大区别。中低山区要以预防保护为重点,同时搞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漫川漫岗区土壤侵蚀严重,而且分布有重点产粮区,是我省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要坚持沟坡兼治,以治理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为主;丘陵沟壑区为山地的延伸部分,沟蚀严重,以农林交错区为治理重点,做到防治结合;林区以预防为主,坚持合理采伐;沟壑区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达到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风沙区风蚀严重,沙化和盐碱化问题突出,重点采取营造防护林、推广节水灌溉、草地改良、种植耐盐碱植被等多种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平原区重点是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严禁毁林毁草开荒,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通过实施上述治理措施,结合建立比较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体系,加强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努力还江河以清,还大山以绿,充分发挥湿地和林草的“碳汇”作用,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倡绿色生产生活,降低能耗

在全省水利行业内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提倡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生态环境。

2011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决定》的实施意见,给我省水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省相继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全省正处于打好大兴现代水利战役的关键时期。在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寻求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发展路径,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发展。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加强节水、节地、节材等节能评估审查力度,在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等各个环节,节约利用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优化工程结构,优先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力度,严把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水利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机构自身对节能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公众观念,水管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能减排中要发挥表率作用。水利行业工作人员要带头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行业文化。主要包括:

(一)加强对本行业工作人员节能减排意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国家和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精神,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自觉性。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增强干部职工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在本行业营造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日常节能管理,开展技术改造提高能效,创建“节能环保办公区”,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材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促进水利行业各项服务保障,向节约化、效能化发展;

(三)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节约资源责任制,明确具体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定期检查办公场所和生产区的节约用水用电情况,发现不符合节约原则的现象,及时进行整改。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我省水利行业要紧紧抓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机遇,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150080。本文选自《东北三省水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略有删改)

猜你喜欢
节水型节水水利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节水型抽水马桶
节水妙想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