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2011-09-06 02:51艾文
市场周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礼仪

艾文

每当听到“蒹葭苍苍”这几句歌词,我都会想起公元262年的那一个夏日傍晚。地点是洛阳东市刑场,正日落时分,天际残阳似血。

刑台上,丰姿凤仪的年轻人悠然抚琴,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

几千年过去,这琴曲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这个年轻人叫嵇康。

现在已经很难有人再提起汉民族的时候想起衣裳了吧历史就这样在不停的消解与遗忘中渐渐堙没了本来的摸样。

当我们一次次慷慨陈词,说起华夏时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所谓华夏的含义,是指礼仪与服章。而就在嵇康赴死之后没有多少年,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他的族人们,那些代表着华夏文明最主流、最精英的中原士族和汉人百姓,仓皇南下,避难金陵,史称“衣冠南渡”。

如果没有这次南渡成功,也许整个汉民族就会接受党项人那样被灭族的命运。而即便这一次南渡成功,历难多舛的汉民族最终也还是没有摆脱被外族统治的命运。儒衣书服的礼仪教化终于成了陈年史册里的陌生章句。

广袖飘飘

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强烈的讽刺意味。

当汉人的先祖以服装之美来为我们的民族定名时,他们恐怕怎么也想象不到,有一天,他们的族人会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自己本民族服装的民族。

而事实上,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

在创世传说里,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

她是先秦的狐裘曲裾,魏晋的峨冠博带,她是盛唐的绚彩华章,宋明的流丽风姿,更是灞临桥上美人凝眸,未央宫里春睡迟迟是扬州三月艳抹浓妆,岳阳楼上风流无限,也是我们深藏在内心,一直在找寻的根与梦想。

这根呀,足可追溯到黄帝与尧舜,追溯到中华文明之肇始。

在《易·系辞》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作为“天下治”的前提,“垂衣裳”这个意象显出强烈的象征性。一件衣服被赋予了诸如上衣下裳象征上乾下坤,垂衣而治表示天人合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内涵与外延。而这些细致的考据与比附我可以一口气列满三页A4纸,当然在这篇文章里,我并不是要你去曲尽汉服所表达的深意。我只想带你看一看那已被雨打风吹去的,汉家风流章服之美。

衣裾渺渺

从周公制礼乐起,汉人的服饰制度便开始确立下来,一直到满清入关,强制汉人剃发易服之前,几千年间,华夏汉人的衣装就从未改变过。

她一直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一派洒脱飘逸的模样。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袖子的大小虽反复变化,衣服细节也在不断花样翻新。却从来都是流畅的线条,不会刻意去收勒。这与中国文化里天生的浪漫气质很是匹配。

你看那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金戈铁马的铠甲儿郎,还有那飘然出尘的当风衣带,那从容洒逸的羽扇纶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威仪与尊荣,情致与风流,都尽写在,那服饰之上真是说不尽多少锦绣衣裳,礼仪之邦的气象万千!试想若非这宽衣大袖,又怎能演绎出这曹衣当风,衣袂飘飞的行云流水?

如今,我们也只能干字典中看到曾经属于我们这个民族最为璀璨华美的服装名称,比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襇衫等等,我们看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这曾经是汉民族礼仪制度精髓文化最重要的表征。

你看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来演变成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成为宋明中年男子的最爱。

这些汉家男郎们,穿上战甲便能箭射天狼,洗去征尘通晓琴挑画眉。阳刚与儒雅桀傲与温存,尽在那挺拔的身姿与卷拂的长袖间挥扬。

而身穿曲裾、襦裙的汉家女子,娴静似水,却也坚强如斯。如水的女子,提腕便能吟诗作画,挽袖便可走线飞针,一双纤纤柔荑,能抚万世遗音,能提大马金刀;一颗玲珑心窍,可吐锦绣文章,可藏济世乾坤。写尽了一个民族温婉柔润,深远广阔的心怀。

很难想象还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服饰能比汉服更能传达出我们民族所独有的,飘逸洒脱的诗性浪漫与儒雅高贵的理性庄严。

几经沧桑

但无论如何汉服还是消亡了。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

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一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

然而这些梅花岭上的忠魂碧血,江阴城里的尸满城窟都未能阻止汉民族在服饰上的文化信仰被阉割殆尽。就这么,循着历史的脉络我们清晰的看到那些华服美裳,汉人衣冠在满清八关之后“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令里都成了陈年旧忆荒冢漠漠。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也确乎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一年,李白成造反,崇祯帝自缢,吴三桂归降,多尔衮入关。

就历史发展而言,清朝无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又一个高峰清帝的励精图治也足以让我们过往历史上无数庸碌帝王汗颜不已,但就汉民族而言,清朝显然扼杀了她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诸多表征,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就是汉服。

三百年间,清朝的剃发易服之令就像今天的计划生育样,成了有清一朝的基本国策。剃发易衣冠也成了顺治年问社会矛盾的焦点。不仅激起了新统区人民土绅的强烈反抗,就连己然剃发的满洲忠顺之臣、甚至满洲贵族中也对此政策提出了疑议。然而满洲最高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决,丝毫没有通融的余地。

在抗争了三十七年之后,汉服最终从华夏的土地上消失。而随着汉服渐渐消亡之后,礼仪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今天,中国人了解得更多的可能是西式礼仪而知礼守礼、有绅士风度这样的形容词也更多的应用在西方人的身上,倒是在亚洲其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度,礼仪被很好的保存下来。礼仪随着服饰的消亡而旁落,这大概是命运和这个民族所开的一场玩笑。但好在,我们总算过渡到了一个更加文明与宽容的时代,可以重新回顾与捡拾起我们丢失的过往。

今在何方

2003年11月23日深夜,南京网友“王小石的石”彻夜守候在电脑旁,虽然是冬夜,小石丝毫也不觉得冷,右手紧握着鼠标,保持着两分钟更新一次网页的频率。

他所更新的页面是“汉网”的个子版块。

他所等待的是自2002年以来,汉服复兴运动渐起之后,第一次汉服上街活动的报道。

当网络那一端,网名“壮志凌云”的郑州人王乐天将当天身穿汉服上街的图片上传到网页上时,与“王小石的石”一样,坐在电脑前彻夜守候的网友们哭倒在电脑旁,情不能自己。

回忆起这一幕,他们说:在这场运动中,哪怕只是一件衣裳一张照片,一次活动,它们也都曾有着那么深沉的感动与影响。

而随着这一批批汉友的努力,0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将汉族的代表图片从肚兜更正为汉服,新华网也随之更改了图片。此事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汉服的正式认可。

07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立“汉服”为“国服”,中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中国在授予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时,应该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这也是汉服第一次进人中国两会议案。

而就在前几天的端午,南京一场声势浩大的玄武湖汉服祭祀屈原的仪式吸引了国内多家媒体的注目与报道。百度输入汉服,你可以得到八百五十万个之多的搜索结果。传统节日你也可以不是非常惊讶的看到街头巷尾,三三两两谈笑自若的汉服青年。

可以说汉服复兴运动正在以随风潜入夜之势日益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在汉服丢失的那三百年间,有多少暗香盈袖鱼龙作舞都早已成了霓裳惊梦,名士风流,礼仪故典也成了弃帚敞屐。正如广陵散,一曲绝响,不复再闻。今天的我们,即便再怎么复古克礼,只怕也难以弥补那三百年失忆之殇。

那就让我们,且以这历史之名再看一眼那飞燕徘徊在掌心上的袅娜玉环遗失在血腥中的妩媚,青年风化在信仰里的泪滴;再看一眼我中华三千年衣冠仪礼,看一眼那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模样吧。

也让我们借这一回望领略汉族服饰所代表的气节和尊严,体会她的坚强和信念,以及她所属的华夏民族的历史、今天未来的命运和希望。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礼仪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上台说汉服
猜朝代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时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