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筑起食品安全防范的堡垒

2011-08-27 00:18李慎宁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塑化剂食品检测

文|本刊特约记者 李慎宁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设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专项,研制出了上百种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和一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建立了近200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研制了至少40种相关检测设备,为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配套的基础手段。

历数近期的食品安全事件——蔓延至大陆的台湾“塑化剂”风波,此前频见报端的墨汁粉条、染色馒头、地沟油、瘦肉精……今年可谓食品安全问题“爆发年”。

年初,《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发布的《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这个数字背后隐含着让人心酸的含义:其一是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被各种问题食品甚至有毒食品折腾得如惊弓之鸟;其二是民众希望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能尽快得到改观。

令人触目惊心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已经涉及到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如何才能从源头保证每天进入我们腹中食物的安全呢?

检测技术提供安全保障体系

今年5月下旬,“塑化剂”事件被曝光后,相关部门陆陆续续公布了塑化剂含量超标的食品名称及生产企业,涉及几十家企业上千种产品,对“塑化剂”食品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开来。

据记者调查了解,自从“塑化剂”食品被媒体曝光以来,许多食品企业就迅速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产品塑化剂含量的检测。5月26日,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测试、认证、检验、鉴定机构SGS集团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应市场需求推出了塑化剂检测项目。据SGS人士介绍,近期前来咨询和委托检测的客户很多。“就像一阵风一样”,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华测检测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各分支机构近期接到有关食品塑化剂项目的检测数量也明显增加。类似情形在3月份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后也曾出现过。

一位检测机构人士透露,快速检测结果半小时左右就能出结果,但正规的商业委托检测需要1周时间出具报告。

数据显示,我国各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每年财政拨款的60%以上用于购买检测试剂、装备和耗材,表明了整个社会对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生产和市场推广的需求都在不断加大,也从侧面说明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2001年以前,我国自主研发的食品安全检测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其中兽药、农药、环境污染物、生物毒素、重金属等快速检测产品基本上被国外公司垄断。但在10年后的今天,国产快速检测产品已经占到了50%左右。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技术能力突显。尤其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设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专项,研制出了上百种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和一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建立了近200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研制了至少40种相关检测设备,为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配套的基础手段。这些成果很多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2011年3月份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暴发后,快速检测产品为畜产品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沈建忠表示,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相关技术正在向两个方向集中,一个是食品安全的检测试剂和装备,另一个是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目前,国际上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已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实验室检测向着设备日趋精密、检测限逐步降低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诸如二恶英、氯霉素等的超痕量指标的检测方法;二是现场检测向着试剂速测化、装备便携化的方向发展,涌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沈建忠说,“实验室仪器检测的结果虽然准确、可靠,但存在着周期长、费用高、操作繁等缺点,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操作,仪器设备也非常昂贵。因此,现在主要发展以抗体资源库技术、免疫学技术、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先进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为代表的快速检测技术,这也是世界领域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主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食品溯源体系将有利于监管

除了第三方检测,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监管平台也被机构看好。一位机构研究员告诉记者,食品行业的产业链一般较长,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流通的安全监管涉及不同部门,监管难度较大。例如,“瘦肉精”猪肉是不法养殖户给生猪喂食违禁药品造成的,但其危害性可能最终要到消费终端才会爆发。一旦发生此类食品安全事故,追责成本高且难度大。

6月13日,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在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发展规划总的目标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0年商务部、财政部率先在上海、大连等十个大中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

据物联网业内人士介绍,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是一个基于无线射频、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等综合技术的监测平台,一个完整的追溯体系将养殖、屠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全部纳入监管,对每个环节的信息都能进行快速阅读,从而辅助监管部门更高效地查明每个环节的责任。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溯源制度,加强水产品溯源制度的推广力度,使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尽快适应国际规则。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要求出口水产品及其原料需按照《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的规定标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这两项《指南》为牛肉制品生产企业提供了质量溯源的解决方案。

食品溯源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与之协调配套。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食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同时,批发企业建立主要销售对象档案,便于经营企业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追查供货源头。全国所有龙头食品企业从2005年开始建立食品原料可溯源制度,根据这项制度的要求,国家和地方食品龙头企业将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从原料选种环节推行标准化操作,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同时在产品包装上张贴食品原料信息标志。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蔬菜的药物残留、生产基地的质量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同年9月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消费者如发现购买的蔬菜存在质量问题,可登录市农业局网站,通过包装箱上的条形码,直接溯源到配送企业及生产者。天津市为了确保市民购买到可靠的无公害蔬菜,实行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

近期,商务部有关人士表示,2011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追溯体系又增加了10个试点城市,争取到“十二五”末,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基本覆盖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猜你喜欢
塑化剂食品检测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食品接触用纸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风险管控
塑化剂污染的现状及防控措施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小波变换在PCB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江浙沪儿童面临塑化剂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