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向南
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技术,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独立地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总目标。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垃圾成分也愈发复杂,有机物、人工合成材料增多。这种现状要求垃圾处理技术,应由单一销毁方法向多种方法相互配合、共同处理的综合利用方面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为社会提供可利用资源。
柳芸大学毕业之后到农村去当“村官”,在渐渐熟悉农村的生活之后,也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变化,如今,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富裕起来了,但是让人比较揪心的是农村的环境却渐渐变差了,这主要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每当看见村里的一条比较宽阔的河面上漂浮的垃圾,柳芸都觉得痛心不已。事实上,柳芸的所见在农村并不是个案,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城镇化趋势日益显著,而垃圾处理方式仍然单一、滞后。这种情况,已严重危及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群众生活。
据了解,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人们为了沤肥,就把这些生活垃圾集中起来,春耕的时候运送到地里当肥料,现在种田都用化肥了,几乎没人再使用农家肥,于是垃圾就越积越多了。为了了解农村垃圾问题到底有多严重,2010年7月,有记者奔赴吉林、山西、山东等地采访调研,所见所闻,发人深省。
在吉林省榆树市王家村,记者见到一个当地的农民,这个农民现在已经离开村子去城里居住了,但是据他讲述:他们家前面的河沟里十几年前还有鱼呢,没想到现在变成了城市排污沟,住在沟边的农户也把自己家的生活垃圾往沟里倒。这条河沟的水一年到头黑乎乎的,恶臭难闻,这个农民已经60多岁了,在王家村生活了近40年。他明显地感觉到,如今农民是越来越富,但农村环境却越来越差。被垃圾问题困扰的已经不是个别村庄。
记者在山西省运城、吕梁、大同等地农村采访发现,除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进行垃圾处理外,大部分村镇垃圾处于乱堆乱放状态,沟渠河道垃圾淤塞,道路两旁垃圾成山,废弃塑料袋四处乱飞等现象随处可见。记者在地处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临县采访时,基层群众反映,现在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大,配套设施以及垃圾清运人员缺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大问题。
在临县的几个村庄里,经常可以看到村头巷尾出现了成堆的一次性食品袋,各式零食包装掺杂其中;一阵风吹过,垃圾袋满天飞,树梢上挂着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随风飘舞。村民们反映,他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刨出玻璃片、橡胶制品等垃圾。
在山西省岚县王狮乡石桥村,记者看到一位村民正在往路边的沟里倾倒垃圾,“哗啦”一声,玻璃、剩饭以及各式塑料包装袋撒了一地,惊起苍蝇无数。当记者上前问为什么把垃圾倒在路旁时,该村民说:“不倒在这里倒在哪里?没有地方。再说了,人们都是往这里倒。”
在山东省茌平县红庙村,养猪场为了收集排泄物,把猪舍地面砌成倾斜的坡状,乌黑的粪水沉积在一头。户主在两排猪舍间的地面上,掏出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水坑,水坑四周并没有水泥或砖块砌衬。猪舍里的粪水积攒到一定程度,户主就把它舀到水坑里,等待脏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
可怕的是,离养猪场不到30米的地方,就是红庙村的自来水机井。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井中抽出的地下水清冽甘甜,逐渐地,味道变了。现在,除了洗衣仍用地下水之外,一些村民已经开始买水饮用,一桶水重量不到10公斤,花费两元。还有的养牛专业村,每天宰牛数百头,牛内脏、牛血、粪便等随意抛在路边,有时候牛血漫到路面上,空气中充斥着又腥又臭的气味。
记者采访了很多养殖专业村,发现尽管不少村民通过养殖业发家致富,但是养殖业所产生的废物却没有处理的方法。由于多数村民都使用化肥种地,不少养殖废弃物被随意丢弃在村头田间的沟里,有的甚至就在自家门前堆成一个垃圾堆。
据专家介绍,一个年产2000头仔猪的小型猪场,每年至少向周围排污6000吨以上,如果不进行适当处理,势必对周边的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成为畜禽疫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对农民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目前,许多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不足5%,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不高,大量养殖场废弃物只有一部分被当做肥料放入土壤中,而这些被当作肥料的废弃物多数未经无害化处理,主要以传统的直接还田等非工程处理利用方式为主。
农村垃圾已由过去易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废电池、农膜、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于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塑料的大量使用,丢弃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1/3,塑料袋飞到田里又烂不掉,很难处理。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农民健康的“隐形杀手”。随意焚烧垃圾使得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
2007年,环保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要求各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但据了解,这一垃圾处理模式在农村推行得并不太好,许多村民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观念,也没有用垃圾袋装投垃圾的习惯,更没有为垃圾分类的意识,给镇上的环卫工人清理垃圾造成了很大不便。
另外,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焚烧3种。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但由于堆肥技术尚不成熟,肥料肥效较低,且可能含有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农民一般不爱用。焚烧处理方式较好,但投资、运行成本高,如果技术不过关,焚烧还可能产生大量二恶英,造成二次污染。卫生填埋尽管不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但成本低、易于操作,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较为实际。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资金匮乏,许多县乡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为简易填埋,由于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许多垃圾填埋场与国家要求的建设标准相距甚远,无害化处理率低。有的甚至就找一处无人的低洼山沟,将未处理的原始垃圾一填了事。据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李日龙说:“填埋场如果没有防渗处理措施,就会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在降雨、地下水渗透等因素作用下,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例如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莲花村垃圾场就曾在封场后,因覆盖土层较薄,大量外露垃圾在雨水冲刷下渗漏,致使莲花村地下水受到污染,导致果树死亡、农田减产,严重危害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
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上,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的“雨城模式”比较有借鉴意义。
总投资3.45亿元的云南曲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已投入发电使用,待今年全部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垃圾量将达到25.2万吨,垃圾减容效果可达90%以上。
一是创新了一种机制,使得管理走向现代规范。针对以前“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旧模式,一些基层干部说:“一块西瓜皮,要拉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填埋,实在没道理。”他们所说的“西瓜皮”代表的是农村生活垃圾中可降解的生物类垃圾,占到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80%左右,这些生物类垃圾经处理是可以降解的,应当就地处理。由此,他们提出:“能不能建立多种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提出来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研、论证。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区情,全区将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工作的开展创新为两种模式。对中心城区、雅上线涉及8个乡镇和城市规划区大兴镇、工业园区草坝镇的生活垃圾实施“户清扫、村收集、乡镇转运、区统一清运填埋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对边远山区涉及的9个乡镇的生活垃圾由区政府配备相关车辆实施“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就地或转运至区垃圾场填埋处理”的“自由灵活模式”。“两种模式的创立,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机制建设的稳步、长效推进有了保障,现代管理理念也进一步融入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各乡镇反馈回来的信息,更加验证了“两种模式”的科学性、实用性。最早修建的垃圾池不实用,结合雨城区雨水较多、垃圾内易滋生蚊虫的实际情况,现在修建的垃圾分类池是经过5次改造、多方征求意见修建而成的,具有功能齐全、外形美观、通风透气、防日晒雨淋等特点。
二是构建了一个新目标,即完成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三化”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宣传,让农民知道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因此,由区委宣传部牵头,雨城区编印垃圾处理专题宣传资料5万多份,在广大农村进行强势宣传。利用楼道视频、大型户外广告,在城乡广泛宣传,每日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典型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报道。并在各乡镇通过召开乡镇干部会、村三职干部会、社员大会、党员会、院坝会等各种会议,对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做广泛宣传发动,让群众重新认识垃圾,知道如何科学分类。在人员保障方面,全区聘请垃圾分类、保洁、清运三合一人员450人,全力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了农户将垃圾分类后倾倒在村组垃圾池,再由村集中到乡镇,由乡镇转运到垃圾集中处理场的农村垃圾分类网状的格局。由于措施到位,“现在全镇的垃圾总量减少了50%。”碧峰峡镇党委书记韩东说,“以前村民们没有垃圾分类的观念,什么垃圾都乱倒进垃圾箱,垃圾散落一地,给清洁工人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现在的有机垃圾,如秸秆、玉米秆等,都还田沤肥;可回收的垃圾,如废铁、饮料瓶等,都送到废品收购站,现在的垃圾回收是总量少、利用多,也很少看到垃圾箱‘爆桶’的现象了。”
“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处置要讲科学性,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和接受,这是成功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雨城区副区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古劲这样说道。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各种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但垃圾这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却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垃圾被誉为新的“矿藏”。目前,许多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控制和消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向垃圾要资源、要能源、要效益。一些垃圾处理工厂近10年来在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成,实践证明了他们为合理地经济地利用垃圾资源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垃圾处理领域的新天地。
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构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基础的环境尤其重要,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充分利用已成为我们进行垃圾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加工过程,将农村生活垃圾转变成适于运输、利用、贮存或最终处置的过程。目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方法基本上是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综合利用4种,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工艺方法如蚯蚓堆肥法、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等。
无论是填埋、焚烧还是堆肥技术,都有其自身的限制和不利因素,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对废物处理采取“资源化”处理的方针,缓解了由于资源和能源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由于这三种传统方法各自都有局限性,综合地利用垃圾处理方法,真正合理地、经济地利用垃圾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就成为各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目前,以德国为先进代表的生物垃圾处理技术已成为又一种先进的垃圾综合利用方法,在世界各地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城市垃圾生物技术处理方法的综合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先进的垃圾分选设备,实现垃圾的自动分类。对垃圾中可用资源的回收再生利用,包括塑料、纸类、金属、玻璃、电池、打火机等;二是采用先进的预处理技术。湿式预选系统、离心除砂系统、磁力金属分离系统可以将垃圾中残存的重金属、沙子、小石子和玻璃碎片等细小的无机物杂质、甚至直径在0.2毫米的砂砾分离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保证了易腐有机物经过堆肥处理后产出高质量的有机复合肥;三是高效的湿式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根据垃圾原料的不同,利用不同的微生物厌氧菌(特别是甲烷菌),将垃圾中的有机物作为它的营养源,经过微生物厌氧菌的新陈代谢生理功能,在液化阶段使固态物变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在产酸阶段将可溶物生成酸性中间物,在产甲烷阶段将碳类化合物转化为甲烷(沼气)。整个发酵消化过程在全封闭条件下完成,发酵罐中独特的气体搅拌系统,使消化过程充分完全,不会产生异味;四是充分开发再生能源。在生物技术综合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热能、电能的充分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垃圾处理的资源化;五是适用的分类处置技术。有机物二次发酵,精制高质量的堆肥;热值高的竹木纸织类可以焚烧,进行热能利用;残余物填埋,最大程度地实现减量化;六是灰渣的固化处理,实现灰渣的材料化,实际上就采用合理的“三废”治理方式。
近年来,德国开始推广应用生物垃圾处理技术的综合利用,他们先把生活垃圾中的非易燃物分选出来,然后仅焚烧发热量高的剩余部分。分选后的垃圾充分回收利用,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资源化处理,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技术,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独立地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总目标。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垃圾成分也愈发复杂,有机物、人工合成材料增多。这种现状要求垃圾处理技术,应由单一销毁方法向多种方法相互配合、共同处理的综合利用方面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为社会提供可利用资源。
针对中国垃圾的特点,采取综合处理技术路线,充分体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生物预处理,实现水分和有机物的减量,改善生活垃圾特性后将对垃圾后续的焚烧、填埋等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据测试,生活垃圾经过简单生物发酵和筛分后,减量近50%,发热量提高约2.5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重点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资源化利用,对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垃圾堆肥生产工艺及沼气技术应予以足够重视,在持续增加垃圾消化能力、减少填埋量的同时,使垃圾成为再生能源。实践表明,由于焚烧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一般都难以维持正常生产。我们应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综合利用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