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产业中,桑蚕业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以桐乡为例,至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一个产业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背后必然有其长青的道理。
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蚕丝品都是奢侈品,属于达官贵人的专利,但长期以来,人们种桑养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缫丝织绸,主要用来满足人们穿衣的需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穿衣需要的各种面料层出不穷,而丝绸作为传统的面料,不仅没有被替代,其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国务院相关课题组专程到桐乡做课题调研,其实也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蚕丝业这一传统产业还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那么,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蚕丝业的行业价值到底还有哪些呢?
首先,蚕丝业适应了全球当前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迎合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态、健康的消费需求。蚕是动物界最无法忍受环境污染的动物之一。在养蚕期,要求方圆5公里内不能使用化学农药,不能有烟囱冒烟,否则蚕就不会吐丝甚至死亡;在制丝过程中也不能添加化学成分,否则蚕丝就会变性。蚕的这一特性决定,凡是我们能够用到的天然蚕丝品都是绿色环保的。
其次,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蚕丝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植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丝绵生产和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涉及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第一、二、三产业。大力发展蚕丝业,就能彻底打通三大产业,规避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陷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尤其是对上游农民养蚕致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以桐乡为例,养蚕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0%,可谓家家植桑、户户养蚕,蚕桑生产对稳定农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可以创造桑蚕产值3亿元左右。同时,其相关及衍生产业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桐乡从事蚕桑生产、缫丝、丝绸、绢纺、针织、纺织服装等工作的从业人员逾10万,2010年桐乡蚕丝业创造的综合产值已经超过了100亿元。
最后,蚕丝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我国与蚕有关的诗词、成语、典故数不胜数,各地也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蚕俗文化。如果进行深度发掘,与当地的旅游业有效嫁接,就完全可以把蚕丝业纳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中去,与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相吻合。
“全世界只有落后的产业,没有落后的产品,只有传统的产业,没有传统的产品,产品可以无限更新,思路可以不断开阔。”这是中国农业部政法司司长张红宇在桐乡蚕丝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反复强调的观点,同时,他还呼吁,蚕丝产业绝不应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萎缩、衰败。
目前,蚕丝业已经到了我们要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用全新思路来重新梳理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让蚕丝业这一传统产业在这一代人手中不断超越、重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