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勇军
(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五官科,广东 佛山 528234)
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病,其治疗效果与弱视类型、开始治疗年龄、患儿及家长配合程度等因素相关,因而对于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需要综合各相关因素综合判断[1]。在这些因素中,年龄和弱视性质为相对客观而可以科学比较的两个因素。本研究搜集165例弱视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及疗效与治疗年龄、弱视性质的相关性。
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就诊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弱视儿童165例。其中男97例,女68例,就诊年龄为4.5~14岁,平均为(6.5±2.3)岁。所有患儿随诊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7.8±2.4)个月。165例患儿中93例(186眼)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Ⅰ组),25例(25眼)为斜视性弱视(Ⅱ组),42例(42眼)为屈光参差性弱视(Ⅲ组),5例形觉剥夺型弱视(Ⅳ组)中2例2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2例4眼先天性眼球震颤、1例先天性无虹膜患儿。开始治疗年龄:≤6岁者32例(A组),>6~8岁者62例(B组),>8~12岁者42例(C组),≥12岁者29例(D组)。
1.2.1 检查及治疗方法
测量裸眼和戴镜视力,根据全国斜视弱视防治指导小组标准诊断弱视[2]。就诊时常规眼部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疾患,排除全身疾病。
睫状肌麻痹(1%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1,连续3d)后检影验光,根据屈光度情况采取3周后复诊配镜或立即配镜。戴镜1个月后复诊,行单眼遮盖或交替遮盖治疗。同时辅以家庭精细训练(描图、穿珠训练等),部分较严重患儿增加弱视治疗仪训练。精细训练每天2次×30min,弱视治疗仪每天2次×15min,每1~2个月复诊1次,至少复诊3次[2]。
1.2.2 评价标准
治疗6~12个月后,根据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组规定的标准[3]评价治疗效果。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1行者;进步:视力提高≥2行者;基本治愈:视力恢复到1.0以上者。总有效率=(基本治愈+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主要为相对数分析(率的检验)等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6~12个月的随访,4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见表1。全部患儿中基本治愈92例(55.8%),进 步 44 例 (26.6%),无 效 29 例(17.6%),总有效率为82.4%。
A组基本治愈率显著高于B、C、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1,P>0.05),但显著高于 D组(U=6.51,P<0.05),C组显著高于D组(U=5.23,P<0.05)。见表1。
A组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B组显著高于C、D组(U值分别为2.5,11.4,P均<0.05),C组显著高于 D 组(U=5.32,P<0.05)。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2岁患儿无论基本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此结果表明,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患儿弱视的治疗效果越好。
表1 治疗年龄与弱视治疗效果的关系
各类型弱视基本治愈率的比较:Ⅰ组显著高于Ⅱ、Ⅲ、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显著高于Ⅲ、Ⅳ组(U值分别为2.67,5.34,P均<0.05),Ⅲ组显著高于Ⅳ组(U=2.53 ,P<0.05)。见表2。
总有效率的比较:Ⅰ组显著高于Ⅱ、Ⅲ、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显著高于Ⅲ、Ⅳ组(U值分别为8.25,3.91,P均<0.05),Ⅲ组显著高于Ⅳ组(U=2.55,P<0.05)。见表2。
由表2可见,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最好,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较差,而形觉剥夺性弱视(先天性白内障和眼球震颤及先天性无虹膜患儿等)治疗效果差。
表2 各类型弱视的治疗效果
弱视的发生主要由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8岁以前)双眼异常相互作用和形觉剥夺或两者同时作用所致[4]。基于这个观点,若在视觉发育关键期介入患儿弱视治疗,效果是很好的。本研究提示,开始治疗年龄越小,患儿完全治愈的机会越大。若超过12岁,效果较差(基本治愈率为13.8%,总有效率为34.5%)。大龄弱视儿童治疗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1)患儿年龄大,课业负担重,用于治疗的时间短或不规律,有些小孩存在害羞心理,不愿遮盖;2)此阶段儿童弱视多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或斜视性弱视,需要治疗时间久,影响效果因素多。但对于大龄的儿童和青少年,规范、配合的弱视治疗后,其视功能仍有机会提高,不宜轻易放弃治疗。
本研究分析了各种性质弱视的疗效。屈光不正性弱视是最常见的弱视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低、中度远视所致弱视治疗效果好,而高度远视特别是屈光度大于10.0D的远视,很多患儿不能坚持戴镜,其治疗效果较差。部分高度近视的弱视,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与高度近视同时伴有黄斑变性、黄斑区功能受影响有关。总体而论,该类弱视疗效较好[5-7]。斜视性弱视的部分患儿伴有顽固的偏心注视,虽经单眼遮盖、红光闪烁,偏心注视仍不能消除,其治疗效果则较差[5,8]。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由于多为单眼弱视,发现年龄一般较大。作者的资料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开始治疗的年龄明显比斜视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大,其治疗效果更差。
依据以上分析,针对不同类型斜视,可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如屈光不正性弱视,重在早期矫正屈光不正,配合规范的弱视训练;斜视性弱视则须注意纠正偏心注视,可择机行斜视矫正术,建立双眼视功能的同时将有利于弱视的治疗与巩固;屈光参差性弱视则应侧重于对患儿的管理,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1] 赵堪兴.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努力提高弱视的防治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50-452.
[2] 麦光焕.现代斜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03-104.
[3]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98.
[4]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14-2617.
[5] 梁日华.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J].医学文选,2005,24(2):205-207.
[6] 申长礼,李俊红,王宾,等.105例儿童弱视治疗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3):208-209.
[7] 张庆慧,杨娅,王蕊.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09,9(5):225.
[8] 周金梅,刘志根.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5,25(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