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
当前,县乡两级基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诸如“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投票”的横幅。不过对于近卅的年轻人而言,因为亲历选举较少,多数不知道如何投票、如何登记、如何开各种证明。《亲历民主:我在美国竞选议员》一书显示,这不是孤例。在选举发达的美国,也存在这类问题。
选举是个体力活,同时也是民主最基础的操练。书中提到,美国议员和行政官员的选举,在联邦和地方数量繁多。久而久之,造成投票率不高,往往几百个选民就能决定某个议员席位。作者在书中就提到一个民主党参议员,在不惊动选民的情况下,低调地在民主党占优势的选区“悄悄地”当上了议员,其选区选民大多数不曾听说过这位“代表”。
从初选到确定为共和与民主党内候选人,时间长。初次参选的候选人,需亲自操作,摸索如何动员本党选民,如何争取党内的支持,如何在公众场合赢得各方的认同。要知道美国的党派非常松散,一切都得摸索,尤其对于一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谙世情的华人“新移民”而言,更是如此。要熟悉甚至熟稔美国的选举制度和运作规程,必须经过实践。这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事无巨细将参与选举的过程和细节都记录下来,因而弥足珍贵。
选举是个经营活动,没有输赢。如果太过于较真输赢,外人可能难以一窥美国选举的真谛。在作者看来,地方选举具有政治风向标意义,显示出民意对政府满意与否,两大政党也在地方选举中积累人气,但是对参选个人而言,仅是一次选举而已,“难怪有经验的人都说,候选人有输有赢,竞选顾问却永远是赢家。”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使得选举表面表现出来的是种族、族群的因素,但其实种种因素都有,最终都要归结到利益诉求。书中就有很多例子,比如北弗吉尼亚靠近华盛顿的小区里,因为作为政府雇员的“外地人”多是租住公寓,本地人住别墅排屋,外地人不参与当地政治和选举,结果公寓常成为市政建设中没人顾及的地方。你不参与,利益便无法保障。
选举是法律塑造的活动。看了此书,才清楚选举中法律规范那么多细节,诸如,在投票站外不能威胁和攻击选民,诸如各种拉票方式,各种社团和组织应遵守的规范等等。党派竞争又恰到好处充当了监督者。雇员工会、工会、长枪协会、扶轮社等等各色组织,在精妙的法律结构中发挥着各种作用,却都井井有条不逾矩。加上美国独特的联邦和地方制度,即使某个议员是几个选民选上去的,但其时时处处的制衡结构也能使制度不会出大错,表面乱哄哄实质则有条有理。民主制衡的本质显露无遗,也保证了人为的制度尽量少出错,即使出错也能及时纠正。
最主要的是,可以跟着作者体验一次真实的选举,体会各种制度的细节和琐碎,知悉了人和制度的缺陷,也就更珍惜权利,不再那么漠然对待弥足珍贵的权利。虽然隔着广阔的太平洋,但美国的选举和民主,仍值得正投身于选举中的中国人认真研究和学习。
(《亲历民主:我在美国竞选议员》,龚小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