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辨——辨证中的定性与定量

2011-08-22 05:0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咳喘泻心汤定性

周 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北京 100010)

中医之辨
——辨证中的定性与定量

周 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北京 100010)

中医;辨证;定性;定量

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量。八纲辨证、气血精津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都是中医临床分析、确定患者疾病属性(定性)及程度(定量)的方法,并以此确定正确治疗方案。对取得好的疗效而言,定性是基础,定量是关键。

1 定性

定性就是确定疾病的属性,为中医治疗疾病正确与否的基础,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如寒、热、虚、实、瘀、阻、郁等)。中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疾病的属性。中医师在广泛搜集病情资料后,以自己善于运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精津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分析病情资料,从而确定疾病的属性。只有确定了疾病寒、热、虚、实的属性,才能针对其属性,确定温、凉、补、泻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病不是针对病名、症状、体征,而是针对疾病的属性。如果泛泛地说头痛怎么治,慢阻肺咳喘能治吗?这是难以确定的,必须见到患者,将其放在病人的整体状态下,运用中医辨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并确定头痛、咳嗽的属性才能治疗。

中医研究个体在整体状态下的个性,难以产业化;西医研究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共性,易于产业化。若问头痛、慢阻肺咳喘怎么治?此时,头痛、慢阻肺咳喘实际代表的是头痛、慢阻肺咳喘的整个人群。那么,疼痛止痛、咳嗽镇咳是西医治病的办法。中医要把头痛、咳嗽放在病人的整体状态下分析,如果确定是寒凝血瘀性头痛或痰热阻肺性咳嗽,那么散寒活血或清热化痰就是治疗寒凝血瘀性头痛、痰热阻肺性咳嗽的办法,就能达到止头痛、止咳嗽的目的。可见,中医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不是针对病名、症状、体征而言,而是针对具体属性的病证而言。因此,中医在确定疾病的属性之后,就不再考虑病名、症状、体征,只针对疾病的属性确定治疗方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笔者曾接诊咳嗽3月余的女患者,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确定其咳嗽为阴虚肝旺、木火刑金所致,给予六味地黄丸和平肝舒络丸治疗,并要求2种中成药同吃,早晚各服1丸。但病人拿到药后责问:“你开的两种药没有一个写着治疗咳嗽,为什么要给我开这两个药?”笔者回答:“您咳嗽3个多月了,治疗咳嗽的药您都用过了,但咳嗽却未治好。今天我就是要用没有写着治疗咳嗽的药来治疗您的咳嗽。”患者服药后3d而愈。又如常有病人反馈说,找中医治疗甲病,没有提及到乙病,却将乙病也治好了。笔者在诊疗一位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他主诉头痛,未提及还有阴囊湿疹的病史。经辨证分析,确定其为肝风上扰、湿热上蒙性头痛,治疗给予平肝息风、化湿清热。服药7剂,患者头痛愈,阴囊湿疹亦明显好转。究其原因,其头痛、阴囊湿疹的属性相同,皆因肝风湿热所致。故此,平肝息风、化湿清热既止头痛又治湿疹。

可见,中医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属性。中医的诊断是疾病属性的诊断,中医的治疗是针对疾病属性的治疗。“感冒”、“咳喘”、“肺炎”都不是中医的诊断,“风寒束表”、“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才是中医的诊断。

2 定量

定量就是确定疾病寒、热、虚、实、瘀、阻、郁的程度,为中医疗效的关键,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医定量包括个体特征、时间、地点、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动态综合,其与现代医学定量的意义不尽相同。现代医学强调共性,其定量常常是针对群体而言;中医强调个性,其定量是针对具体病人的具体情况而言。一个人的定量,不代表所有人的定量;一个人一时的定量,不代表所有时期的定量。中医在治病过程中的每一次定量,都是根据特定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

中医辨证的定量,通常是在两个极端的状态中做出的经验判断。真正的急症往往属于标证,仅表现为一点,需要我们采用一切手段积极地抢救治疗,以挽回生命;真正的缓证,往往属于本证,亦仅表现为一点,需要我们给予保健指导。而临床所见病人的状态,绝大部分是在两端极点之间,即在急与缓、标与本之间的连线上,需要我们去辨证定量,分析出所诊病人的急与缓、标与本之间的比例(即在连线上的哪一点),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分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间的比例亦如此。

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中焦寒热错杂证时,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寒占几分、热占几分。只有确定了疾病属性的寒热比例,才能据此调配半夏泻心汤中的寒热药的比例,给予正确的治疗。同样是中焦寒热错杂证,由于疾病属性的寒、热比例不同,我们在调配半夏泻心汤中的寒热药的比例时,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而正确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的比例,及调配相应药物的比例,就非常需要临床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悟性。因此,医生用中药为患者治病,不仅要学好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还要会临床应用,才能治好疾病。

3 定性与定量

定性,决定中医大夫治病的方向性;定量,决定中医大夫治病的准确性。疾病治疗的好坏,定性是基础,定量是关键。

中医院校学习是基础定性教育,临证实诊是定量学习。院校毕业生只有通过临证实诊,才能提高把握定量的准确性。专科生、本科生、博士生经过院校学习,针对疾病一般都能准确定性,但是能否比较精确的定量,就必须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可以达到。读书多临证的少人也许能在定性方面夸夸其谈,但见到具体病人很可能不知所措。不知寒占几分、热占几分,虚占几分、实占几分。这样的医者往往开方不能准确定量或勉强定量,疗效必不会好。

师带徒是中医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一天不临证,一天就难以体会中医的内涵。再说“半夏泻心汤”治疗中焦寒热错杂证,这是定性。但是,用于具体病人时,其寒是几分,热是几分,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准确的定量。寒的成分多,干姜就用得多;寒的成分少,干姜就用得少。虽然说“半夏泻心汤”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方子,但是在具体应用时,根据病人寒热程度的需要,医生处方的整体方性,可能是偏温性的,也可能是偏寒性的,亦可能是平性的。可见,中医是非常讲究定量的,只是这种定量方式不能够用文字和语音来描述,只能通过医生在处理病人的具体情况时,以处方用量的形式来展现出个体化定量特征。

判断疾病属性(诊断)正确,就一定能治好疾病吗?确定疾病属性正确,只是诊断大体正确。医生在正确判断疾病属性的基础上,只有判断疾病寒、热、虚、瘀、阻、郁等程度(定量),对疾病特征有一个更加细致的把握,才是治好疾病的关键。

中医用中药治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医生用药、用量以疾病的属性(定性)及寒、热、虚、瘀、阻、郁的程度(定量)为依据,而患者往往没有能力确定自己所患疾病的属性及程度。因此,不能把中药定为非处方用药,让患者依据病名、症状、体征自己选药治病。患者治病,首先应该找到自己认可的中医大夫,让其为自己所患疾病给予准确的定性、定量判断,据此正确选药、准确用量,方能促使疾病向愈。

R222.15

A

1006-3250(2011)10-1071-01

2011-02-15

周 鹰(1958-)男,副主任医师,从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研究,E-mail:blogyicun@126.com。

猜你喜欢
咳喘泻心汤定性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
殴打后追赶致人摔成重伤的行为定性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中微量钙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