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红梅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特需病区,广西桂林 54100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探寻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和方法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踝臂指数又称踝肱指数或踝肱压力指数,是指踝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它是诊断外周动脉缺血的一种准确、简便、无创的方法。随着周围动脉疾病研究的渐渐深入,人们发现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等密切相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其共同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1],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探讨ABI与冠心病的关系。
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我科住院患者160例,其中男 90例,女 70例,分别检测ABI值以及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分为ABI正常组88例,其中男48例,女40例;ABI异常组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
1.2.1 测量ABI值 计算方法参考ACC/AHA推荐的方法。单侧ABI的计算为该侧踝动脉收缩压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平均值之比,若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值>10 mmHg,则以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最后取左右两侧ABI的低值作为该患者的ABI进行统计学分析。ABI<0.90定义为踝臂指数减低。
1.2.2 颈动脉血管超声 使用意大利生产的DU8100HZ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颅外段血管,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描法,记录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斑块的位置、范围、表面形态以及斑块的性质(软斑块、硬斑块和混合斑)、大小及数量,并测量管腔有无狭窄。判断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T)>1.0 mm为内膜增厚,MT>1.2 mm视为斑块形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包括t检验及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统计结果显示:ABI值异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2.2%,而ABI值正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2.2%,两组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ABI值降低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ABI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见表1。
表1 ABI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比较
大量研究表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2,-3]因此,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ABI异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72.2%,明显高于ABI正常人群组(32.2%),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也就意味着ABI减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独立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吴琛等[4]通过对670例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的研究,发现32.2%患者存在ABI异常,贾锋鹏等[5]的研究表明,冠心病的患者中ABI<0.9者达到了37%。美国的MESA研究[6]对6 570名无冠心病证据的研究对象测定了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研究者发现ABI值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反向关联的关系,预示着机体粥样硬化程度过重,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明显增加 。本研究与目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踝臂指数明显减低,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踝臂指数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同步预测指标。综上所述,ABI的测量就象普通测量血压一样方法简便,价格低廉,重复性好并无创伤,因此可在诊室中常规使用,可作为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的常规筛选检查,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1]Viles-Gonzalez J F,Fuster V,Badimon J J,et al.Atherothrombosis:A widespread disease with unpredictable and life-threatening consequences[J].Eur Heart J,2004,25(14):1197.
[2]陈丽萍,于国梁,杨春海,等.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动脉壁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3):13.
[3]周 青,孙永刚,郭瑞强,等.探测胸主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5):56.
[4]吴 琛,胡大一,杨进刚等.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中踝臂指数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92.
[5]贾锋鹏,雷寒.冠心病病人踝/肱指数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5,34(2):263.
[6]McDemott MM,Liu k,Criqui MH,et al.Ank le-brachial index and subclinical cardiac and carotid disease[J].Am J Epidemiol,2005,16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