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新版四大名著,不是新版《还珠格格》,不是各种耍嘴斗贫的家庭伦理和都市爱情变种,更不是红色剧,如果没有意外,今年最好看的国产电视剧已经定鼎,那就是由徐纪周导演编剧的《永不磨灭的番号》。该剧用密不透风的情节、诙谐幽默的段子,大起大落的情感集中轰炸了神经官能上的泪点与笑点,但无论泪笑,紧凑的每一个段落,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超越了人们过往的影视体验,从而让该剧充满了荒诞感,然而这种荒诞又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笑点越发悲壮。姜文说《让子弹飞》是一杯烈酒,侠者见义,毛左见偶像,悲观者见革命,解读千万,又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如果在今年的国产电视剧中寻找一个类比,那就是16号上星的《番号》。
理由一
每集一个兴奋点,密集,丰富,节奏紧迫。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华北,四股势力:日军,八路,国军,各路杂牌武装。
剧情发展到第二集就让人欲罢不能:介于八路和杂牌之间的主角李大本事(黄海波饰),率小分队与日军交火,战斗中,李大本事用三把步枪改装成三连发的“土机枪”,八路军装备落后,骤起的“重机枪”响声,令日军指挥官误以为八路军主力在此。随后李大本事又用孙膑“减灶”之计示弱,计策中丢弃的行军锅,在日军密码本中刚好对应八路师长,让日军总部空欢喜了一场。
沦陷区的抗战饱含着农民式的狡黠,中国人用冷兵器时代的落后对抗工业化日本的先进,这是诡计也是智慧,是荒诞也是传奇。徐纪周用了一集的时间,把观众带进一个诙谐又悲壮的语境。
这一集用了两条诡计,制造了多个兴奋点。而接下来的三十集,竟然每一集都上演了不同却密布的军事策略,这也构成了“好看”的要素:密集,丰富,节奏紧迫。
理由二
智慧性电视剧,呈现出民间传奇和志异的气质。
从做剧本开始,徐纪周就确定了这一原则:“所有化解战争的方式都要用智慧,每一集都要有新的东西;还要有幽默,幽默不是洒狗血。”这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更让他感到紧张的是,他的中戏师兄兰晓龙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后推出《生死线》,用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文情怀解读了这场战争,“他把我的路都封死了。”徐纪周说。
不过他很快找到了出路。现在的这部《番号》,悲天悯人的情怀直到最后才大规模地爆发出来,之前则呈现出民间传奇和志异的气质,这一体例从红拂夜奔开始,在中国盛极千年,至今不衰—它在当代的代表是《故事会》。李大本事的怪点子,大多典出于此类演义,如《三国演义》。事实上,整部剧是用李大本事一个接一个的计谋串联而成的,这些计谋搞笑而山寨,然而,出处又大多来自真实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只字片语。徐纪周用了一年搜集这类不登青史的史料,“我把自己放到了最低的位置。”
理由三
草莽气十足,颠覆了一般审美经验。
这一创作理念,使他镜头下的人物也充满了草根的地气。“抗日版水浒”是该剧宣传时的口号,这一概念又来源于片场徐纪周对演员的指导:“吸铁石,你就照着鲁智深演,山下奉武,你就照浪客剑心来吧,孙成海你是武松,陈峰你是林冲,李大算盘就是一抠X,有点时迁的意思。”这种简单粗暴的解读正击中了中国电视主体观众的诉求,性格标签化,人物二维化,敌我分明。徐纪周大笔一挥,又加入了“赛貂蝉”,“这个人物当然可以拿掉,但我可以很坦白地说,她就是为了迎合收视需要。”
即便如此,这个为了迎合收视而编出的女性角色也颠覆了一般审美经验,她化着浓妆手持红缨,飞马奔向日军牺牲一节,是全剧在情感上最高潮的一次宣泄,也是对传统审美最彻底的一次背叛,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喜剧,从此故事走向《集结号》式的悲壮,从这个意义上,《番号》用草根而欢乐的叙事,释放了《团长》因拗口而不被大众接受的人文关怀。
徐纪周说,他最喜欢的华语导演是陈可辛,陈可辛擅长颠覆。而《番号》也又一次颠覆了军旅题材。剧中,当陈峰抛下李大本事救人归来,吸铁石发急了揍他。陈峰说:“历史会记住我们的!”吸铁石立时骂开:“去你娘的历史,我要李大本事!”—这像极了徐个人的意志:抗战只是一个载体,他试图通过《番号》,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可。这一刻,他露出了李大本事的狡黠笑容。
徐纪周的各种私货
该剧被广电总局列为推荐红剧,似乎只能说明徐纪周真有瞒天过海的大本事。
“大本事”这类诨名的叫法,流行于西北地区,剧中李大本事也提到,他本是红军,四渡赤水时差点死了,因为一碗米汤活过来,就叫李赤水。后来编入西路军,西路军被马步芳打败后,他就一路流落到了河北,碰上了八路军。问题是,西路军败北后,从地理上看,他为什么不就近逃回陕北呢?有兴趣深究的观众可以自行搜索“西路军,张国焘,四方面军,毛泽东”等敏感词。
陈峰这个角色经历了国民党全部败仗,从北平南苑之战,到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中条山战役,然后到华北做了“国民党游击队”。他的台词“十万青年十年兵”是蒋介石的号召,但南苑之战,这些刚刚入伍的学生兵在领到步枪之后的4小时,在几乎没有军事训练的情况下被派上战场,这一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后来所谓的国民党游击队,其实也都是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换句话说,就是把他们派到敌后送死。
政委张六斤被李大本事揶揄“115师出来的”,115师是八路军正规建制的主力师,为什么下放到民兵组织呢,后来此人的线索慢慢清晰,他曾经说错话,被同僚排挤为AB团。AB团似乎又是一个敏感词。
孙成海的九路军是真的,1940年,北京到保定的铁路线周围分布了二百多支杂牌部队。除了九路军,还有自称十路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