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韩大勇 ■校长 马淑苓
在师生眼中,她亲切和蔼,将关怀和爱护像一缕春风送到大家心间;在同行眼中,她内敛稳重,不事张扬,无论是个人学识还是管理水平都让人折服。她注重突出人文关怀,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为教师追求事业的成功搭建平台;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让培训成为一种奖励;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她就是天津市崇化中学校长马淑苓。多年来,她带领全校干部教师实施文化立校,传承崇化中学80多年的厚重文化,创新学校的整体发展,形成了突出的办学特色。
□您对教育如何理解?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爱是一种大爱,它超越了父母亲情之爱,超越了朋友的友情之爱;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像是阳光普照大地,就像大海包容小溪。爱是一名教育者走向成功的基础与保证!爱是一名教育者承担使命与责任的具体体现!爱能穿越时空,跨越代沟使两个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交流、谈心;爱能产生巨大的魅力,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让学生像“粉丝”一般追随教师;爱能点燃学生生命中理想和希望的火炬;爱能像阳光雨露滋润幼苗茁壮成长。为此,我们学校倡导“以爱育爱的大爱文化”,校长关爱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生命,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是育人的摇篮,要培养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为祖国培育英才。您认为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流的教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基于此,我校在教师管理过程中,坚持突出人文关怀,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
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将教师比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正因为教师工作的艰辛也就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实施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实施人文关怀,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激发教师自身蕴藏的潜能,引领教师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让教师在平凡而又辛苦的工作中感受职业的幸福和快乐。因为“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人文关怀怎样落到实处,怎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呢?一是帮助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愿望: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如出国研修、带薪进修、赴先进地区和学校挂职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骨干教师培养、聘请天津知名的特级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学校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校本研修工程等,关注各类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二是为教师追求事业的成功搭建平台。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为幸福的人生奠基,为成功的人生铺路”的办学理念,通过不断总结和汲取新的教育理论精华,重新发现生命价值,将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在“使人幸福”上,并将“幸福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做到尊重师生发展中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个性张扬,注重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积极营造和谐、绿色的学校生态环境,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并且形成了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链条。学校通过评选首席教师、评选青年标兵、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活动,并实施低职高聘的物质奖励,让教师感受成功的喜悦,为教师走向成功创造条件。
□您刚才提到“积极营造和谐、绿色的学校生态环境,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并且形成了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链条”,那么如何理解“和谐、绿色的学校生态环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就是一个精巧而灵敏的乐器,它演奏着人生的和谐旋律,触动着受教育者的心灵——但只有在这个乐器调好了弦的条件下,才能作出这种演奏;而琴弦的调准要靠教师、教育者的个性。”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以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发展。
学校内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学生热爱教师,也热爱教师所讲的课程。一方面,我们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能够体验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自我提升,做到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为师生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不单纯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拓展到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师施与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引导。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掌握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思想的交往技巧,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教师能够尊重学生人格,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鼓励为主,用放大镜看待学生优点,暗示不足,对学生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教学无疑会使学生充满激情,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重新发现自我,增强自信。我校以发展人的生命价值为取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并且实现师生发展的良性互动,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共享教育幸福的和谐家园。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
■古语说:“求其上者则其中,求其中者则其下。”促进人的发展,先要使人具有人生期待,即树立远大理想。学校坚持以弘毅为校训,“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朱熹对“弘毅”的释义为:“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弘而不毅,则无规则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弘毅”校训告诫学生:“一定要胸怀宽广,志存高远,同时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为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和谐发展、坚持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学校更加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培育人文精神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是在提升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以及理想的人生境界。为此,学校明确提出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四种人文精神,即:“胸怀远大,坚韧不拔,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关心集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关心他人”的合作精神。
□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人文精神缺失、道德滑坡、社会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特别是“药家鑫撞车杀人案”、“马加爵故意杀人案”、“赴日留学生刺母案”、“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都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教育,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应该回到如何正确理解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为此,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做人的道德标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掌握生活基本技能。我们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抓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编写了行为习惯实施细则,将60个习惯分解到不同的年级,确定了48个字的工作基本思路:规划“长远”,着眼“现在”;启发“明理”,重在“导行”;完善“他律”,倡导“自律”;注重“培养”,兼顾“矫正”;抓住“学校”,关注“家庭”;强化“行为”,形成“习惯”。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教育始终,成为润物无声的教育。同时,通过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传统教育活动,如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爱教师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和凸显民族团结的系列教育活动等,发挥活动的特殊教育功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动受到震撼,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