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霄峰
空港南区是运城市空港新区管委会开发的大型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北至姚暹渠,南至中条山北麓,西至运三高速,东至209国道夏县段;东西宽约6 km,南北长约9 km,规划范围面积52.78 km2,其中建成区7.25 km2,主要为现状的25个村庄用地,发展区40 km2(工业用地25.2 km2),控制区5.53 km2。为尽快完成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招商进度,急需对园区发展编制总体规划,前期需对新区内的排水方案进行研究,以便指导总规的编制工作。
1)根据工业园的性质与规模,确定防洪等级及此标准下的淹没范围,为工业区规划用地范围提供依据。2)确定该区域外围洪水对本工业园的影响程度,特别是保证行洪通道行洪安全。3)根据规划规范,提出雨污水管道规划的初步方案。
根据建标1993-72号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规定,按城市人口20万人~50万人,本工业园与运城市主城区由运三高速铁路隔断,如果按独立的中等规模城市等别,防山洪标准为20年一遇。
工业园同时为运城市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城市远期规划为超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防洪标准应为50年~100年一遇。
防洪标准的确定同时应考虑受灾后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抢险难易程度以及投资的可能性等因素。综合以上可能性,这里按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两个标准进行研究其洪水总量,淹没范围为选择工业用地提供决策参考。
本工业园西部位于汤里滩,汤里滩为天然滞洪区,它与小鸭子池及黑龙堰等工程构成盐湖防洪安全第三屏障,也是盐池防汛的最后一道防线。经实地调研并根据水务局防洪预案的资料,在夏县段内姚暹渠张郭店泄洪闸处,控制着上游王家峪沟、寺沟、柳沟、史家峪沟、刁崖沟、元沟、赤峪沟七道山洪来水,集雨面积68.7 km2。50年一遇洪峰流量251.5 m3/s,洪水总量176万m3,20年一遇洪峰流量177.5 m3/s,洪水总量104.6万m3。当张郭店上游雨洪水经过姚暹渠超过其安全泄量15 m3/s时,则多余洪水通过泄洪闸及溢流堰,排入小吕水库(现已基本淤平),然后经鲁河古道,流往汤里滩。汤里滩流域面积145.7 km2,最大库容1 420万m3,最高库水位345.50 m。
鲁河古道在本区域内的行进路线为:南卫、北卫村以南至汤里村,即工业园内规划东西主干路(盐湖大道延长线)附近。在泄洪通道两侧的范围内,必须根据防洪规定确定保护区范围,以为工业用地规划提供依据。
为保证上游来水的出路畅通和区域防洪的需要,本次雨水工程规划保留鲁河古道在新区内的行洪通道和确定汤里滩的淹没及湿地保护范围,并采用本地历史最高潮位进行校核,将其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方案一)和50年一遇(方案二),则汤里滩20年一遇的洪量为801万m3,由此确定344.0 m等高线以内为淹没范围,345.0 m等高线以内为湿地保护范围,根据图上测量新区范围内湿地保护面积约为300 hm2;汤里滩50年一遇的洪量为1 212万m3,由此确定345.50 m等高线以内为淹没范围,346.00 m等高线以内为湿地保护范围,根据图上测量新区范围内湿地保护面积约为440 hm2(对盐湖大道延长线采取工程措施后可减少湿地41.8 hm2)。鲁河古道的走向按东西主干道(盐湖大道延长线)的走向规划,并确定相应的蓝线控制范围。采取的工程措施:盐湖大道延长线出运三高速路口至道路Z07之间路段垫高,使盐湖大道延长线在行洪期间不致淹没。张郭店泄洪闸50年一遇洪水泄洪至鲁河古道时,最大流量为117 m3/s,结合盐湖大道的断面,规划泄洪通道为矩形混凝土明沟,过水断面为10 m×3.0 m,位于盐湖大道南侧,非汛期时可利用中水形成景观水面,汛期来临时清空中水做泄洪通道使用。本次雨水工程规划最终排入汤里滩。
根据空港新区中间低、南北高的地形特点,分水线及雨水排放水体的情况,以就近快捷排除雨水为原则,规划区划分为北片区汇水区,中片区汇水区,南片区汇水区计三大汇水区,现分述如下:
1)北片区汇水区。该汇水区北起姚暹渠,南至盐湖大道延长线,东至209国道,西至运三高速,总汇水面积2 372 ha。本区雨水经各支路雨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盐湖大道延长段,最终排放入汤里滩。各主干路雨水排水管出口高程不得低于相应防洪标准的水位高程,且应留有足够的安全超高。根据防洪标准确定的淹没线范围内的土地,禁止开发建设,应结合地形设计为调蓄池,兼具景观功能。淹没线至湿地线范围内土地,可规划为绿地公园。调蓄池容纳洪水可通过运三高速的八处泄洪涵洞向汤里滩西部泄洪。
2)中片区汇水区。该汇水区北至盐湖大道延长线,南至H12,东到209国道,西至运三高速,总汇水面积1 346 ha。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差从6 m~25 m之间变化,本区雨水经各支路雨水管道收集后沿H09就近排入汤里滩。
3)南片区汇水区。该汇水区北至H12,南至中条山北麓,东至209国道,西至运三高速,总面积为1 198 ha。本片区地势变化为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差在6 m~30 m之间,本区雨水经各支路雨水管道收集后沿H12就近排入汤里滩。整个片区内的雨水均可自排入区。以上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采用1年,局部重点地段采用2年。
雨水管道以道路网络为骨架,按照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调蓄池的原则,进行管渠布置,具体走向为:东西向干管自北向南依次为盐湖大道延长线、横09、横12,南北向干管为纵04、纵07、纵10,盐湖大道延长线以北各次干路及支路雨水就近汇入纵04、纵07、纵10管道,经盐湖大道截流汇入汤里滩。以横09为中部片区的排水主干,汇流盐湖大道延长线以南、横12以北的雨水入汤里滩。以横12为南部片区的雨水主干,汇流横12以南、中条山麓以北的雨水入汤里滩。此外,雨水规划应与新区防洪排涝规划紧密结合,确保规划区重现期内不出现内涝。行洪时汤里滩可以调洪蓄洪,平时它可作为湿地景观。
1)污水量预测。预测近期(2015年年末)日用水量3.38万m3,远期(2020年年末)日用水量8.00万m3,污水量按用水量的90%计,规划期末平均日处理污水量7.2万t。
2)污水片区划分。与雨水工程规划的片区划分大致相同。
3)污水管网规划。污水干管走向与雨水干管走向基本相同,北片区以盐湖大道延长线为污水主干,中片区、南片区污水在汤里村西北汇集,管底高程控制在345.00 m左右,在工业园发展初期污水量不大时,可将污水送至盐湖大道排水管中,经盐湖大道穿运三高速涵洞,排入距此不远的东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远期污水量大时,在工业园内部地势低处设置污水处理厂。
4)污水处理厂。规划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近期为3.0万m3/d,远期为8.0万m3/d。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污水必须达到GJ 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的规定标准后方可进入园区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的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达标后,可作为中水回用于园区内各企业或居民用户。
通过对排水规划方案的研究,对编制总体规划中的排水规划和用地规划有指导意义,可提高总体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1] 建标1993-7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S].
[2] 王志谦.河东盐湖运城市区防洪排水要略[Z].
[3] GJ 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S].
[4] 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