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英
项目管理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在现阶段人们经济观念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成本管理及进度管理在建设单位的要求下,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作为项目管理工作之一的质量管理工作则要靠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自身质量意识进行控制。质量在施工企业中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密切相关,它不但影响进度安全,同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信誉有很大影响。
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与要求相比较,满足要求的程度才反映为质量的好坏。
建设工程的质量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的隐蔽性、终检的局限性、评价方法的特殊性等特性。
因建设工程的质量隐蔽性,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若在施工过程中不及时进行质量检查及控制,事后只能从表面上检查,就很难发现内在的质量问题,这样就容易产生判断错误。
因工程质量验收的局限性,工程项目在验收阶段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无法发现隐蔽的质量缺陷。工程质量一旦不合格,就成既定事实。如果说拖延的工期、超额的投资还可能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挽回,不合格的工程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变成合格的工程,因此,对不合格的工程必须及时返工或返修,达到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才能交付使用。否则拖延的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因质量问题可引发安全、进度及造价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质量、进度、造价往往是密切相关的,每个问题的出现与其他方面是相互关联的。质量问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同时质量不合格可能造成返工、返修影响工程进度,返工返修也会产生相关费用,增加工程造价。
由于建筑工程生产的单件性、流动性,所以工程质量容易产生波动且波动较大。影响工程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比较多,系统性因素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动,都会使工程质量产生波动。系统性因素一般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系统性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是范围大、面广。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材料的选择、施工方法的选择、操作人员的素质、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等均为系统性因素。鉴于系统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危害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防止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要把质量波动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施工单位作为工程质量管理中的自控主体,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工程合同、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组织施工,对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施工全过程的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控制,以达到合同文件规定的质量要求。
项目质量管理中应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施工前进行技术质量交底及入场教育,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均需具备相应资格,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行为进行制止,奖优罚劣,让所有参与人员均有较高的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及改进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
P阶段,即计划阶段。通过对具体项目条件的分析和建设环境的分析,确定合理的质量控制目标,并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D阶段,即执行阶段。按照已制订的目标和计划内容,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并督促相关人员落实各自的实施措施。
C阶段,即检查阶段。根据已制订的目标和计划,对照、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及时发现计划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
A阶段,即处理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订成标准制度,巩固成绩,在类似项目中加以推广应用。
对每个项目实施过程而言,应重视对前三个阶段的管理,项目合同订立项目经理确定后,应组织相关人员制定明确的项目质量管理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施工方法、明确责任人等,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组织有关人员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对质量的控制。项目完成后要及时总结为以后的施工积累经验。
质量数据的收集方式有:全面收集、随机抽样等方式,各种方式均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工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收集方式。
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直方图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控制图等。
排列图主要用于寻找主要的问题或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果图及关联图主要用于寻找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原因,以便寻求解决方法。直方图是通过对数据的加工整理,从而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的分布状况和估算工序不合格品率的一种方法。而控制图主要是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控制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线的图,控制图是一种动态的控制方法。
总之,在项目质量管理中要善于积累原始数据,及时统计分析总结,找出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改进,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提前预防,质量管理要从细微处着手,树立创精品工程的意识,才能确保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加强项目的质量控制,提高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求,生产优质精品产品,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及信誉,推广市场知名度,产生品牌效应,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 李海兵.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6):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