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名释义考

2011-08-15 00:48:19梁述杰王秀芳
山西水利 2011年7期
关键词:流域面积河长河流

梁述杰,王秀芳

(1.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山西河名释义考

梁述杰1,王秀芳2

(1.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通过对历史典籍、民间流传、地理条件等方面进行考证,对山西河名进行了释义。列举了几条大河的命名,以及其他以古代战争、流态、清浊、地理意义等方法来命名的河流,展示了每条河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提倡深入研究河名文化,并建议水利部门做好河名管理工作。

河流;河名;释义;考证

山西省表里山河,河流众多,水系发育。据《山西河流》载,省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河流有5条,在10000~1000km2之间的河流有48条,在1000~100km2之间的河流有397条。而每条河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条河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细细品味这些河名,其来历别有趣味,并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下文略举几例。

1 大河的命名

汾河。古名汾、汾水。《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黄河)。《唐六典》有:汾水,河东之大川也。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是我省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39471km2,河长694km。河源海拔1676m,入黄口海拔368m,河道落差1308m。自源头到入黄口,沿程接纳支流1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有岚河、潇河、昌源河、文峪河、双池河、洪安涧河、浍河。涉及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市46个县(市、区)。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30%,人口占全省的39%,GDP占全省的44.4%。更不要说,在洪荒亘古时期,滹沱河上段、涑水河全部属于汾河。

滹沱河。历史名称多异,恶池、霍池、滹池、呼沦水、呼池水、厚池河、滹沱、亚沦、呼沱河、清宁河皆是。滹本为呼,是呼啸之意;沱即滂沱。滹沱河从晋北高原突入忻定盆地,水流湍急,浪涛汹涌,横冲直撞,多有泛滥成灾之记,河名含有凶猛需防范之意。《水经注》记载的山西河流有6卷15篇,但不见滹沱河,据考证,从北宋景佑即佚5卷,其中包含滹沱河。当地百姓传说是因潘美射杀了杨七郎,尸体沉到河里,河水倒流送回,因此河名更为“滹沱”(谐音“糊涂”)。远古时期的滹沱河上游是汾河上源之一,在上新世末(248万年前)或更新世初(170万年前),汾河地堑局部隆起(即石岭关),上游被袭夺成为滹沱河,脱离汾河改向东流。流域面积25168km2(晋境流域面积18856km2),河长605km(晋境河长319km)。晋境内支流面积大于100km2的有沿口河、羊眼河、峨河、峪河、中解河、长乐河、阳武河、永兴河、云中河、牧马河、同河、小银河、清水河等13条河流。冶河是滹沱河的较大支流,于河北平山岗南水库以下汇入主流,其上源在山西境内分为绵河和松溪河两支。

桑干河。《水经注》称为湿水,其他典籍中曾有治水、桑干水、恢河、漯水、索涫水、小黄河等名称。晋境流域面积16748.7km2,河长260.6km。涉及宁武、朔城区、平鲁、山阴、应县、怀仁、浑源、左云、大同南郊区、大同矿区、大同城区、新荣区、大同县,在阳高县尉家小堡出山西进入河北。桑干河发源于宁武县的管涔山庙儿沟,名曰恢河,在朔城区马邑与源子河汇流后始称桑干河,相传因每年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而得名。清嘉庆《永定河志》载乾隆诗云:“今时名永定,古曰桑干河。历传有明征,卜涨曾无讹。桑熟必致干,多少其弗差。干少霖必少,干多霖必多。……”诗后小注:“永定河在桑葚熟时必干数日,其干之日少,为夏至无暴涨之征。”古有“汛时洪流万顷,旱时一苇不通”的记载。民谣:“四月晾河底,六月没屋脊。”晾河底即指天旱河干没水,没屋脊是指发生大洪水。流域内桑林遍布,“雁门关外百姓家,又养蚕桑又种麻。”桑叶可养蚕,桑葚可充饥,由此成为当地百姓以蚕桑记事的习惯,形象鲜明,记忆深刻。历史上有春旱秋涝、先旱后涝、久旱必有大涝的经验,故以“桑干”作为预报汛情的原始形态,也是古代水文预报的宝贵遗存。

漳河。漳河古称衡漳、衡水,衡者,横也,意指古代漳河迁徙无常,散漫而不可制约。公元8年(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以后因黄河南徙而纳入海河水系。漳河在山西省境内分清漳河、浊漳河两支,分别于黎城县、平顺县出晋,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后始称漳河。山西省境内漳河流域面积15847km2,包括和顺、榆社、左权、长治城区、长治郊区、武乡、沁县、襄垣、黎城、潞城、屯留、平顺、长子、壶关、长治县15个县(市、区)。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漳河是海河的正源,《海河志》已确认。

沁河。又名沁水,古称少水、涅水。是黄河第四大支流,流域面积13532km2(晋境12264km2),河长485km(晋境363km),山西省境内支流面积超过100km2的有24条。源头在沁源境内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南流经安泽、沁水、阳城、泽州等县后出山西入河南省注入黄河。源头处一股清泉款款涌出,是净化了的神水,是生命之源,饮之,沁人心脾,这就是沁河的源头。沁河命名了沁源,沁源造就了沁河。(《沁源志》载:“活风村东北沟中石崖下一穴,出水湍急”,前人曾判为沁河源头,但其位置在流域东侧的活风河上,显然是误判)。据考证,1482年此处曾发生过14000m3/s的洪峰流量,这是山西乃至华北调查到的最大历史洪水数值。

2 以古代战争命名的河流

白登河。在阳高县,流域面积1297.9km2,河长62.5km。河流因流经白登而得名,白登曾发生过对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白登之战”。《史记》载,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征讨,到平城(今大同市东北)中了匈奴埋伏,即退到城东的白登山,被围7天。谋士厚贿匈奴王后,冒顿下令撤围。汉高祖逃出,后无力再征,遂用“和亲”办法,即著名的“昭君出塞”,奠定了汉、匈和平共处基础。白登位于今大同市东侧,御河东岸马铺山上,1993年大同市政府建汉阙式碑亭,上书“汉白登之战遗址”。

平顺河。又称百里滩河、西沟河,位于平顺县,流域面积677km2,河长49km。明正德十年(1515),石埠头村的陈卿率众数万在白果山(平顺县城东北)造反,嘉靖七年(1528)遭官军伏击,全军覆没。兵科给事中夏言“建议置县并置守备军官以防余孽复萌”,嘉靖赞许,遂择青羊里为县治,命名时费了心思,《新建平顺县名碑记》:“公(指夏言)以削平之后,余孽尚蔓,建邑以顺民心。上可之,钦名曰平顺。”即平顺县名是夏言提议,嘉靖皇帝亲赐,取“剿平逆贼,地方顺服”之意。

牧马河。古称牧马水,亦名七里河。流域面积1498km2,河长118.3km。发源于阳曲,经忻府区,在定襄汇入滹沱河。《永乐大典》五二零二卷太原府忻州:“牧马河,在城南七里,今俗谓之七里河。”典出于《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佑元年》:“吾洗兵牧马,坐食转输,温饱有余。”意即擦洗兵器,喂养战马,比喻作好了战斗准备。这一带古时为边关所在,故命名为牧马河。

3 以流态命名的河流

绵河。古称绵蔓河,因支流众多,蔓延数百里,故名。源出寿阳,至平定有娘子关泉水入河,水量充沛,绵绵不断,简称为绵河。向东出山西省进入河北。晋境流域面积2507km2,河长84km。

恢河。流域面积1210.9km2,河长77km。桑干河上源,由宁武发源,于阳方口出谷,到朔城区沙河村北成为潜流,一直到窑子头村南又钻出地面,恢复原流,故名恢河。“恢河复流”自古就是宁武的八景之一。

碾河。位于静乐县城东西两侧(东涧河、西涧河),河流出于山区,坡陡流急,汛期发生洪水时波涛翻滚,因其声如石碾滚动而得名。

文峪河。古称文水、文谷水、浑谷水。流域面积4034.6km2,河长 158.6km。《文水县志》:“文水,古大陵之地,易以今名盖自隋开皇始,说者曰,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萦波多文,故名文水。”清《龙堂记》:“文谷乃交文各境诸山之委,土历榆城百余里,丛峰交错,众水奔流,其流湍激,至文谷汇流成河,地势渐平,水亦稍文,故名。”隋开皇初“文水”改为行政区划名称,河名逐渐演变为文峪河。“文谷”指文峪河出山口,即今北峪口村,这是由于居处在平川的人们看不到深远的文谷,只能目及文谷的谷口。文峪河源于关帝山主峰孝文山南麓的庞泉沟,北、东、西三面山峰环围,两侧有支沟13条,沿沟流长约14km汇流而成大股泉水,故名“庞泉”。源区山高谷幽,清流潺潺,林木茂密。山顶草甸丰满,沟底植被沉积厚重。山区气温寒凉湿润,保存有大片原始森林,是我省最大的林区所在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栖息之地,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抖气河。柳林泉涌出入汇三川河段,俗称抖气河。《永宁州志》青龙泉:“在州西六十里青龙镇,其泉出山石之间,或延而坚,或侧而泛,众汇渊源,与州河汇合,虽大旱而不涸,虽经冬亦常温”。泉水出露于三川河下游柳林县城以东约3km的寨东村至上青龙村一带的河谷两岸及河床中,由大小百余个泉眼汇聚而成,是山西省十九个岩溶大泉之一。冬日水汽蒸腾,热气袅袅,因此得名“四十里抖气河”。

屈产河。古名牧马川、土军水、龙泉水,位于石楼县。《水经·河水》:卷三 :“县(土军)有龙泉,出(土军县)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迳(土军)其城东,西北入于河。”上游南、东两支流相汇于石楼县城附近北屈,河流因此得名。流域面积1218.3km2,河长74.9km,屈产河源出石楼东南,西北流经柳林县汇入黄河。

4 以水流清浊命名

清漳河、浊漳河。如前所述,属漳河上游。东区多为石质山区,山高谷深,岩石裸露,坡陡流急,含沙量小,故名清漳河;西区丘陵多、盆地少,多为土质区,黄土覆盖较深,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挟带泥沙较多,故名浊漳河。

涑水河。古名涑川,亦称阳安涧。《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入我河曲,伐我涑川。”广韵:“涑,澣也。”澣,洗涤污垢。意即河水清清,用以洗涤污垢。流域面积5774km2,河长196.6km。远古时期的涑水河是汾河出晋入黄河段,在上新世末(248万年前)或更新世初(170万年前),稷王山隆起,涑水河与汾河断开,汾河改于新绛县折向西流入黄河。

黄水河。源于宁武,经朔城区、山阴县,到应县汇入桑干河。流域面积2489.6km2,河长100km。由于受桑干河顶托,淤积极为严重。局部河床离岸仅0.5m。流域植被稀疏,多为黄土地带,洪水泥沙含量较大,且无清水流量,故名黄水河。同理,阳高县黄水河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沙性大,部分河段形成“悬河”,同此名之。流域面积149.4km2,河长26.5km。

浑河。发源于浑源县东山乱岭关,过应县,在怀仁新桥村西汇入桑干河。流域面积1910.7km2,河长55km。流域处于黄土丘陵区,面蚀、沟蚀、风蚀较重,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一遇暴雨顺流而下进入河道,故称浑河。浑河在浑源,据传浑源县因浑河而得名。

淤泥河。位于大同市,流域面积742km2,河长56.4km。宽浅式游荡性河型,河床底层为红色黏土和黄土,清水流量很小,水蚀、风蚀交替,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素有“一碗水半碗泥”之说,故名。屯留淤泥河流域面积114.4km2,河长27km,丘陵沟壑发育,耕垦指数较高,遇大雨极易形成山洪,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冲毁耕地,淤积水库,同此名。

清水河。位于五台县,源头在台怀镇的东台沟,流域面积2405km2,河长113.2km。峰峦重叠,苍山如海,耕地少,植被好,多属天然林或天然牧坡,河流蜿蜒稳定。源出五台圣境,清澈诱人,当地人尊为“圣水”,清水河名副其实。吉县清水河上游为吕梁山石质山林区,植被好,河道沟底两侧多有基岩裸露,河床稳定,流域面积646.3km2,河长61km。

5 据地理意义命名的河流

十里河。《水经注》称为武周川水。位于大同城西十里,故名。流域面积1228.4km2,河长89.3km。

三川河。由北川河(古称离石水,又名赤壁水、赤洪水)、东川河、南川河在离石区西汇合而成,是山西省西部最大河流,北川河为主源,西流柳林县,注入黄河。流域面积4161km2,河长174.9km。

长河。古称阳阿水,又名南河,当地人称四十里长河,位于泽州县。流域面积317km2,河长58.2km。

壶流河。位于广灵县,古称祁夷水。该县西、南、北三面由恒山及其余支六棱山、殿顶山、石人山、牛头山等环绕,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形似壶状。县城东南0.5km有壶山,山上水神堂门额悬有清乾隆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刻“小山壶”竖匾,寓意此处可与山东蓬莱之“大方壶”相媲美。山下草木丛生,中间山势如壶,有小方壶之称。河流向东出晋入冀过蔚县、阳原汇入桑干河,恰似壶水东倾,故名之。晋境流域面积1255.8km2,河长 66km。

6 以地名为河名

唐河。位于灵丘,古称滱水、呕夷水。《水经注》:“滱水出代郡灵邱县高氏山,即呕夷之水也……又东过唐县南……素也谓之为唐水也。”唐河所在地古称唐县,以地名河,故名之。流域面积2193km2,河长96km。

偏关河。古名太罗水、关河,亦作官河、毁关河,位于偏关县。偏关县北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隔黄河相望。古代河套以及蒙古地区的游牧部落常从西北越河进入汉民族聚居区。为防御侵扰,从唐末五代始,建立了偏头寨,设防固守。金、元时期因关城北依高山,西临黄河,地势东仰西伏,似人首偏隆,更名为偏头关,河从关下流过,故名之。明人崔镛有诗《偏头关》云:“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明朝起,偏头关成为晋北与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流域面积1919.1km2,河长154km。

洪安涧河。古名涧水,因发源于安泽,流经洪洞而得名。是山西省暴雨洪水多发河流,流域面积为1149.7km2,河长59.7km。单式河谷,河床稳定。

获泽河。古名获泽水、泽河,位于阳城县。《水经注》:“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又东经濩泽县故城南……又东南注于沁水。”《元和郡县志》阳城县,“获泽在县西北十二里,墨子曰:舜渔於获泽”。因流经固隆的泽城村,西汉时为获泽县治所,故名获泽河。流域面积839km2,河长84.6km。

鄂河。古称崿谷、鄂水,位于乡宁县。康熙《平阳府志·山川》:“鄂水,乡宁县东三十里,源出鄂山之阴。”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云:“崿谷……当指鄂水。”公元前723年—前718年,在位6年的晋鄂公,因曲沃庄伯攻晋都,于公元前718年逃至“鄂邑”(即今乡宁),故有“鄂河”之名。流域面积747.6km2,河长68.5km。

类似地,山西河流以村、镇、县、山、泉为名的不在少数,如浍河、孝河、朱家川河、段纯河、磁窑河等。

7 特殊意义的命名

潇河。古名洞过水,亦称洞涡水、同过水、涂河,俗名小河。源于寿阳,经榆次、清徐汇入汾河。潇河之名始于1945年,时因晋察冀分署把整修天一渠(1918年官助民办的引水灌溉渠)渠首列为以工代赈项目,欲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考虑到“小河”之名不大适宜,管理当局商定,以“潇”、“小”谐音而更名为潇河。流域面积3894km2,河长147km。

丹河。古称丹水、泫水、莞谷水,也称源泽水、源源水。其名来由有三:其一,水出丹林,水以林得名(《山海经》: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其二,水出丹朱岭,水由山获名(《地理志》: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其三,由长平之战获名(《上党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源于高平,南流经泽州县,入河南博爱县注入沁河,流域面积2931km2,河长129km。与此相应,丹河有支流白水河,古名白水,又名乾河。《水经注》:“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流域面积385.9km2,河长44.5km。

香磨河。是淇河的上源,《水经注》称为淇水。源于陵川县棋子山。该山又名谋棋岭、谋棋山,是世界围棋发源地。山上十分奇特而显著地构成了面积达6万余m2的天然棋石世界,大小厚薄与现代棋子相似。山中仙泽洞内有极似围棋棋盘线条痕迹并有像围棋棋子印下去的凹痕,洞外有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题“箕子洞”。棋子山是商末贵族箕子封地,周武王寻访箕子也到过这里。传说尧帝在此遇两个正在下棋的儿童,停下来与他们研讨棋艺,因此得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得出“围棋起源的时间是殷末周初,地点在太行之极与淇水之源的山西陵川县棋子山,卜筮学家箕子为围棋的诞生奠定了最初基幢”的结论。2007年8月9日,中国先秦史学会在此举办新闻发布会称:根据陵川棋子山现存的各种有关围棋文化的民间传说和遗迹遗存,认为陵川棋子山是中国围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香磨河流域面积117.5km2,河长15.2km。

8 几点体会

8.1 河名文化底蕴深厚

以上所述挂一漏万,河流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以动物命名的河流有狮子河(古交)、龙凤河(介休)、马营河(右玉)、马牧河(武乡)、青羊口河(繁峙)、羊眼河(繁峙)、兔坂河(临县)、青龙河(闻喜、沁源)、狼尾河(沁源)、龙头河(沁源)等;以植物命名的河流有柳林河(阳曲、左权)、木瓜河(寿阳、山阴)、柳根河(平遥)、云竹河(榆社)、西葫芦河(交城)、葡萄涧河(芮城)、杨柏河(阳城)、芦苇河(阳城)等;以泉为名的河有霍泉河(洪洞)、龙泉河(寿阳)、三泉河(新绛)、只泥泉河(偏关)、水泉河(偏关)、马跑泉河(岢岚)、暖泉河(石楼)、白洋泉河(泽州)、莎泉河(广灵)、泉水河(榆社)等;以河流形状来命名的,如人字河(寿阳)、三交河(洪洞)、横河(阳城)、湾湾河(永济)等;以颜色命名的有黑河(曲沃)、乌河(盂县)、黑水河(长治、天镇)、紫红河(沁源)等。还有以庙宇命名、以道德命名等,更有河流在不同河段有不同称谓,正所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8.2 建议热心爱好者深入研究

每一个河名都有其文化渊源,因此河名亦属水文化组成部分,是传播、继承、发扬光大的重要内容,应予重视。河名寓含着人们的期望和纪念,仔细体会,河名生动、灿烂,有些很可能与当地先民的信念、习惯相关,起初的命名代表着先民的智慧和神韵,也可能还有超价值的暗示,等待后人发掘,体念其中包含的真精神,把它抽象出来,“礼之用,和为贵”。

8.3 应重视河名的管理工作

河名属地名范畴,也是文化遗产,目前我国行政职能划分,地名属民政部门管理。但河流主要是水利部门的工作对象,如防洪、河道治理等,所以河名管理有边缘性。建议水利部门做好河名的管理工作。如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水利普查中,就包含了河湖普查任务,应在河湖普查中加强对河名的查考、确定。

K928.6

C

1004-7042(2011)07-0053-04

梁述杰(1954-),男,1990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

2011-05-19;

2011-06-27

猜你喜欢
流域面积河长河流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山西某电力工程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
河流
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 10:29:48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四川环境(2019年6期)2019-03-04 09:49:00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山西水利(2019年4期)2019-02-14 14:27:22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52
横江水利专项工程中湿地治理对策
科技风(2018年26期)2018-05-14 18:37:47
流放自己的河流
散文诗(2018年20期)2018-05-06 08:03:44
图说河长制
河北水利(2016年12期)2017-01-04 01:11:37
松花江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典型流域泥沙输移比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