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君
(大同市赵家窑水库管理处,山西 大同 037018)
近年来,大同市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相继实施了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为重点的农业节水项目,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滴灌管灌、喷灌等节水措施,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2.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7.46万hm2,其中:管灌4.18 万 hm2,渠道防渗 2.4 万 hm2,喷灌 0.81 万 hm2,微灌 0.07 万 hm2。
根据观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后,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0.8,提高了15%~3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0.73;井灌区管灌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8~0.85,提高了30%~40%,同时单井控制区的灌溉周期由原来的5~7 d缩短到2~3 d;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提高了40%。十里河灌区节水项目区灌溉总面积2 867 hm2,根据实测资料计算,节水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8,灌区综合毛灌水定额为4 280.4 m3/hm2,毛灌水量1 227.1万m3。与实施前相比,可节约水量859万m3,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节水工程建设不仅改善了粮田的灌溉条件,“应浇保浇”也为瓜果、蔬菜、林草的规模经营提供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步伐,推动了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大同县以节水农业项目为依托,调整粮经种植比例,一改以往单种玉米等秋收大田作物的传统习惯,全县2010年黄花种植面积达0.33万hm2,年产干黄花1 000万kg;露地菜种植面积0.5万hm2,年产蔬菜7 000万kg;小杂粮种植面积1万hm2,年产量800万kg。阳高县仅龙泉镇建成日光温室166.7余hm2,移动大棚66.7余hm2,在2010年大旱的情况下,仅蔬菜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地下水过量开采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监测结果显示,部分项目区地下水位实现了止降回升。另外,由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土壤水体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高效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不但使农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而且由于灌溉用水减少,提高了浇地速度,缩短了轮灌周期,减少了浇地争水引起的矛盾和纠纷。灵丘县在节水工程管理中,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积极尝试民主管水治水,仅北跃、固城、大东河三家灌区就成立了用水户协会28个,参与用水户协会的农户达7 463户。灌区大力推行“一事一议”制度,既增强了群众积极参与管水治水的民主意识,又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18亿m3,本地资源量仅9.51亿m3,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316 m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 m3严重缺水界限。而且境内地形复杂,降雨年际及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与农作物生长需水极不协调。以2010年为例,由于农业水资源短缺,全市0.07万hm2(万亩)以上灌区实际灌溉面积仅有3.22万hm2,为设计灌溉面积7.68万hm2的42%。同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不高。据统计,目前全市大中型灌区渠道完好率仅为48%,灌溉水源的50%耗费在各级渠道上。
由于节水农业规划工作薄弱,目前全市发展节水农业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在适合发展雨养农业的地方,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已经制定的一些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由于没能很好地与本地的水资源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往往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国家和省市政府对农业节水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低,使得节水农业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同时,病险水库多,农业水利设施不配套,工程养护资金难以落实,进一步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还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60%,而且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所占比例很小。另外在节水农业建设中往往只注意工程措施,对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形成综合技术,造成节水效益低下。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节水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节水农业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供定需、以水定种植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经济布局,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积极推进强制节水、效益节水两套指标体系建设;节水农业规划应与水资源规划、农业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相协调,以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和城市污水等多种水源的综合利用;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状况、自然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布局和模式。
积极推广各种实用、节水的地面灌水技术,注重田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田间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一是采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与技术,如喷灌、微灌等。二是田间工程建设,如土地平整、畦田格田改造等,畦灌、沟灌、波涌灌等地面灌水方法可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三是加强节水灌溉试验研究,制定按作物需水要求和土壤墒情适时、适量进行灌溉的最佳节水灌溉制度,力求用较少的灌水量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
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村民筹资投劳、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建立主体明确、多渠道投资的节水灌溉建设投入保障机制。首先,确立国家、地方政府是节水高效农业建设投资主体,中央、地方政府明确分工,将节水农业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预算,建立节水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第二,加快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稳定增长的投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效应,打造投融资平台,积极吸收民间资金开展节水农业建设。第三,实行水资源转移使用补偿,如因城市发展挤用农业用水,应给予合理补偿,将其用于农业节水灌溉的基本建设。第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涉农职能部门相关资金统一规划、捆绑使用。
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效益是根本。过去由于工程管理体制一度没有跟上,导致了大量节水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无人修,效益严重衰减。因此,应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积极探索适合大同区域特点的农业节水工程管理模式,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对由各级政府投资的大中型节水工程要由政府设立水管单位,实行专业化管理,同时加强内部管理,精简机构,实行管养分离,落实各种形式的经营管理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小型节水工程要明确管护主体,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或以拍卖、转让、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交给农民或个体承包户管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大同市缺水的严峻形势,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节水农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宣传节水农业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鼓励在节水政策、措施和技术方面的创新。通过组织培训班、电视讲座、现场会、散发技术资料等,宣传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性,普及节水知识,增强全民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