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 王建成
“十一五”以来,我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针对水利建设市场管理的关键和薄弱环节,我厅制定印发了《广东省水利建设领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审核、发布、更新和使用;制定了《广东省省外水利企业进粤信用管理办法》、《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管理实施办法》,填补了我省水利建设市场对省外水利企业进粤承包任务的管理空白。同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省水利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不良行为处理办法》,将信用信息与市场准入、资质管理和招标投标等有机结合,规范信用信息的运用管理,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从而基本形成了标准统一、主体明确、流程清晰、机制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框架。
我厅采取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方式,由企业申报获得密码后自行登记录入信息,地级以上市水务局负责初审、水利厅负责终审,确保信息录入准确、全面和快速;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设立于《广东省水利建设与管理信息网》,依法向社会公开市场主体信息,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开展的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形成项目和市场主体两个信息数据库,相互验证,互通信息,全面公开。实现了企业自主申报、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截至目前,全省通过终审入库的市场主体已有700多家,市场主体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录入工作逐步完善,全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为推进水利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厅高度重视项目信息公开试点工作,各项水利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及时上线向公众公开。广东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顺利、迅速,得到了广东省和水利部的充分认可,省领导在省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有效破解地方水利建设配套资金难题,解决“半拉子”工程问题,制定了《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试行BT模式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大胆探索试行BT模式,构建起政府、金融机构、施工企业三位一体的市场化水利投融资模式。同时,联合财政厅出台贴息奖补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和水利规费收入等有效资源;农发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参与贷款。截至目前,全省近30宗工程项目已经采用BT模式进行融资建设,融资额约70亿元,有力解决了经济困难地区自筹资金难题,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造了条件。
制定了《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总承包(试点)暂行办法》,选择9个项目试点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探索建设管理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欠发达地区前期工作经费不足、水利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有效缩短了水利工程建设周期,加快了专项规划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投资效益。
制定了《关于加强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的意见》,从落实设计质量责任制的角度出发,严格对设计单位、项目法人以及审查单位管理,明确设计报告补充资料不及时、技术审查通不过、弄虚作假、虚列概算、挂靠、转包、出现设计质量事故等的认定条件及处罚规定,对设计质量差的设计单位采取通报、一定时间不受理设计成果等处罚措施,促进设计单位保证设计质量。制定了《广东省水利工程设计变更暂行规定》,规范了水库、堤防、水闸、泵站(电站)、灌区等建筑的重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管理,明确了变更审批程序和报批要求,落实了设计变更责任追究制度。
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通知》,建立起政府负责、水利部门实施、其他有关部门配合的工程建设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定未能按期完成省水利专项规划工程建设任务的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须向省政府作书面检讨,暂停该地区新上水利基建项目,暂不安排该地区的省级补助资金计划等,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十一五”期间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工程总投资超过580亿元,全省县城以上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显著提高,初步建成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和规范高效运转的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厅的建设管理工作将紧紧围绕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建立工程建设管理良性长效机制,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