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妮 孙 丹
滨水地区(包括滨河、滨湖、滨江及滨海)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它有助于体现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
然而在当今持续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滨水地区特色已日渐单一,城市各种空间也趋于雷同,导致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逐渐减弱甚至于消失,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中,公众既无法识别物理空间环境,也难以感知自我存在的文化特征,以致最终感到失落与茫然。因此,我们对滨水区城市设计可识别性的研究,对建立特色鲜明的城市区域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望、可游、可行、可憩”的城市公共空间最能展现一个城市特色,是识别城市的特殊符号。
我们对城市中可识别性物质形态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些元素类型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的互相重叠穿插,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意象,使人们易于识别。
随着城市发展趋势快速向水域延展,滨水地区城市建设越来越缺乏特色性、可识别性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滨水地区建设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滨水地区城市特色性、可识别性的形成,一般要由下述六个主要要素决定:1)滨水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是特色性、可识别性的构成基础。历史文化积淀越丰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产越多,则特色愈鲜明。众所周知,历史文化名城是最富特色的城市,因此历史文化遗存可以充分体现滨水地区的历史连续性和时空观念的延续。2)滨水地区自然环境的特色性及不可复制性也是形成滨水地区特色的重要元素。3)滨水地区建筑群所形成的天际轮廓线,是区域特色性、可识别性的集中全景体现。4)具有个性创意的新建筑,是滨水地区特色性、可识别性形成的基本构件,这种建筑越多,城市特色性、可识别性越多。这需要许多优秀建筑师的共同努力,开展国内国际的设计竞赛是最好的途径之一。5)个性突出的开场空间、街道、园林与城市家具的设计,也已经成为打造滨水地区可识别性的重要元素。6)滨水地区的习俗风情、节日、土特产品以及由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滨水地区形成特色性、可识别性的重要构成元素。
为打造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庄河市港前区,结合基地特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增强区域可识别性要素的设计研究。
设计范围内的九顶梅花山是庄河市南部的天然山体屏障,高低起伏的自然山体最高峰高度 126m,山姿挺拔秀丽。其对于抵抗海风侵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保证了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旅游环境达标率等项指标。基地的自然环境是不可复制的,设计中我们将九顶梅花山山体划入生态保护区,将其完整的保护下,同时综合建筑等其他设计要素,将山体背景引入到设计区域当中来,使之成为庄河港前区城市设计区域内独一无二的天然背景。
庄河商属营州、周为幽州,自古至今历史悠久,当地庄河人民逐渐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习惯。同时,庄河地方风物蕴藏量很大,境内山川形貌、风景名胜较多,在规划范围内有九顶梅花山、将军石等多处人文景观。当地流传着精彩的民间传说,为城市保留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为发展庄河滨海观光旅游度假产业作了良好的铺垫。
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打造了一系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特色餐饮店,村民在海边出售原汁原味的特色海鲜,慕名前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未来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创立庄河本地的海鲜餐饮品牌,在全国打响知名度。
通过对庄河市及港前区周边区域的研究,确定沿海岸线自西向东依次注入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相适应的新功能区域。内容包括港口办公、滨海服务、中心商务、生态休闲等功能区。
庄河的海滨天际线作为城市滨海区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提供大量景观信息。构成天际线的建筑物、人文景观以及植被、背景山体等自然景观共同形成了动与静、软质与硬质的对比,使景观整体形态丰富,个性鲜明。
我们在设计城市滨海天际线的过程中,首先注意保持天际线“表层”的连续性,即建筑的形体特点、立面形式、色彩风格等多种要素的统一。其次,力求形成海滨天际线的高低错落,避免天际线缺乏重点与变化。针对庄河沿海地区多山的情况,将山体有机地结合到天际背景之中,建筑轮廓线与山形走势取得和谐,避免建筑挡山、压山。
结合滨海地形特色,在海边凸出的小山体上设立守望灯塔,使之成为海上、陆上的双重特色景观标志,增强地区可识别性。
设计中为了形成一种山海相连的整体景观效果,在中心商业区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了山海相连的双层立体景观连廊。
设计要素包括——观海平台、景观建筑、步行天桥、连山阶梯,旨在打造一种山海一体通行无碍的双层景观中轴空间。
游人在步行过程中,通过位置、高度的连续变化将感受到步移景异、变化无穷的景观空间。同时由于步行天桥将大海、建筑、山体有机相连,将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海城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完整景观体系。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的设计思路越来越清晰明确,我们正在进行的和将要进行的滨水区城市设计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设计,我们是在为人们创造一个生活家园,一个心灵家园,更是在引导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有所属、情有所归。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滨水区城市设计可识别性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李雄飞,巢元凯.快速建筑设计图集(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 冯顺军.滨水城市目标多元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