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区公共空间更新与用地布局关系初探

2011-08-15 00:51韩正梅叶丰明
山西建筑 2011年22期
关键词:旧区布局用地

韩正梅 叶丰明

0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问题也不断地浮现出来。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延续的是一种摊大饼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着开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的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之外,对传统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造成了极大破坏。城市新区大多通过宽阔的大马路交织连接,宜人的适合步行的街道荡然无存,同时消失的还有人们对所居城市的归属感[1]。旧区相对于新区而言,“旧”代表着基础设施的陈旧与老化,但并不代表要遗弃旧区,相反,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旧区代表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城市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活力最为集中的地方,其间附着了居于其中的人们太多的情感,在注重城市发展软环境的今天,旧区丰富的历史内涵、优越的人文环境都是不可替代的,通过对旧区基础配套设施的更新与完善,旧区完全可以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1 城市公共空间与旧区公共空间更新

公共空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时期,人们通常在主干道的交汇处建造一个规模宏大的广场,周围环绕有柱廊和宗教建筑,其主要功能是社交活动、宗教祭祀和市民娱乐休闲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内容十分宽泛,不同学科定义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内涵也不尽相同。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公共空间通常被定义为“开放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2]。

城市旧区大多位于传统的城市中心,是城市历史人文环境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商业文化活动中心,人们习惯生活于城市旧区,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情感上的需要。

城市旧区的公共空间大多有着宜人的尺度,适合人们参与其中进行各种活动,人际间的交往十分随意和自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旧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已经不能够适应不断增加的人口,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交通拥挤,城市环境脏乱差,公共配套设施陈旧老化[3]。人们渴望着回归,但现实却逼着人们离开这里。在当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城市旧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势在必行。

2 城市旧区用地布局现状

城市中人们的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土地上,因此,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预期,对城市土地利用及其强度分布进行规划和设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933年的《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和平衡布置,通过建立起把三者联系起来的交通网,保证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中国,早期的城市大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规划,没有严格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布局,城市的布局往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然形成,与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气候相适应,可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人们的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也因此,传统的城市往往更适宜人类居住与生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城市对其功能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此时完全依靠城市的自我反应能力则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城市旧区这种传统的城市中心来说,则需要通过对其功能细致深入的分析,进行适当的用地功能置换与更新[4]。

对于城市旧区而言,其用地现状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用地属性不清晰,布局混杂。

城市旧区大多为早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在过去小农经济的社会体系下,其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用地构成也比较单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较小的城市规模与比较单一的用地构成已经不足以支持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和用地构成也日趋复杂,城市旧区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工业用地逐渐外迁,城市旧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多以发展商业、文化娱乐和行政办公活动为主,相应的用地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用地属性并不能够实时的进行变更,同时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级差效应,城市旧区用地布局极为混杂。

其次是用地构成比例失调,功能不完善。

城市旧区的地理位置与自身的物质文化条件决定了城市旧区多以第三产业,文化娱乐以及行政办公用地为主,旧区原有的公共用地多数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公共用地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用地构成比较单一的城市旧区各功能用地比例失调,急需不断丰富与拓展;同时也要不断丰富城市旧区的功能,完善其作为城市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是用地潜力开发不足,集约化利用有限。

当前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地贪大求全,不考虑城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够从实际需求出发,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之路。贪大求全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土地潜力开发不足,集约化利用十分有限。当前中国日渐枯竭的土地资源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土地潜力的深开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将是中国未来各类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正因为如此,土地利用比较成熟,易于进行土地潜力深开发的城市旧区优势十分明显。

对城市旧区土地利用现状布局的分析为城市旧区公共空间更新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对旧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从更宽的视角对旧区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更新的目标有一个全局的了解,才能为进一步在微观层面上对旧区公共空间进行相应的调整,功能置换以及充实完善。

3 城市旧区公共空间更新和用地布局的相互关系

土地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体,从物质形态来看,公共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和绿地,这些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城市的用地布局并不仅仅在宏观层面上对公共空间的配置起到指导作用,在微观层面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宜居城市永远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公共空间的配置与变化要以人的需求为前提,这就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在用地布局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

3.1 用地布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城市用地类型大致可以分成居住用地,工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三类,不同的用地类型和构成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配置要求各不相同[5]。对于城市旧区来说,由于原有的城市纹理和脉络比较完整,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和行政办公中心,要求有配套比较完整的公共空间,为市民的各种经济文化活动提供足够的场地。城市旧区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的重点也在于此。

3.2 城市公共空间丰富与完善需要保证足够的土地供应

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的重点在于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完善的公共空间系统,既要求有种类丰富的公园、广场和绿地,也要求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将各类公共空间系统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够满足各类需求的网络[6]。不论是各类公共空间节点还是线状的道路交通,都需要有相应的土地供应作为支撑,需要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对于城市旧区来说,更多的不是机械化的功能分区,而是通过对土地资源潜力的深开发,以达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

4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外在魅力所在,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之源。对于城市旧区而言,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不仅仅是为市民提供更为方便完善的公共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激发城市旧区活力,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也基于此,城市旧区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要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节约改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城市旧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与城市文脉,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城市。

[1] 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6):9-15.

[2] 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陈 韦.不要让城市空间一再退缩[J].中华建筑报,2010(8):41-42.

[4] 方 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丁成日.城市土地需求分析[J].国外城市规划,2005(4):27-28.

[6] 王 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旧区布局用地
浅析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融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VR布局
小城市以街巷为联系的旧区再生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