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卿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北甘泉水库枢纽工程除险加固综述
田晓卿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介绍了平顺县北甘泉水库工程现状,针对水库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和交通桥进行加固改造,改造完成后,有效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改善了原库区附近的交通环境,并使水库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灌溉生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除险加固;大坝;小型水库
北甘泉水库位于平顺县苗庄镇北甘泉村西南,东距平顺县城20km,处于平顺、壶关两县交界处的海河流域浊漳河支流南大河上。多年平均降水量585.4mm,多年平均输砂量4.65万t,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小(一)型水库。
北甘泉水库始建于1958年5月,1959年8月竣工。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等建筑物组成。水库大坝为碾压式均质土坝,现状坝顶高程951.40m,河床高程920.90m,坝高30.50m,坝顶长130m,坝顶宽5.4m,坝顶未设防浪墙,大坝上游坝坡1∶2.5,为干砌石护坡,下游坝坡1∶2.5,为草皮护坡,坝基无防渗工程;原溢洪道位于库区左侧,溢洪道进出口为开挖土槽,控制段为浆砌石涵洞,无控制,涵洞进口底高程为944.50m,洞长19.5m,宽4m,高4.75m,设计最大泄量87m3/s;输水洞位于大坝左岸,进口底高程925.5m,进口段为浆砌石卧管,库区淤积面以上现有台阶式放水口20个,平面长度26.6m,垂直高度9.3m,宽1.6m,孔径0.3m,洞身段为浆砌石城门洞型涵洞,洞长 122.55m,断面尺寸(宽×高)0.5m×1.05m,输水流量0.19m3/s。
大坝自建成运行以来,进行过两次除险加固,第一次为1962年冬季,在库区左侧开设了溢洪道;第二次为1975年8月—1976年5月,对大坝进行了加高培厚,加高厚度1m。
2010年11月进行了北甘泉水库安全鉴定,复核了大坝防洪标准,计算分析了大坝的渗透稳定及坝坡稳定,并对水库其他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经专家评审鉴定,大坝定为三类坝。
水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库不满足规范要求的3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下游坝坡不满足稳定安全系数要求;大坝上游干砌石护坡损毁严重;无排水设施;无防浪墙;原溢洪道进出口坍塌淤积严重,控制段涵洞过水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泄洪;输水洞进出口淤积;大坝无安全监测设施。
大坝原设计为均质碾压土坝,坝高30.5m,坝顶长130m,坝顶宽5.4m,坝顶高程951.40m。经复核,大坝坝顶高程高于最高库水位951.35m,因此大坝不需要加高,但下游坝坡不满足稳定要求,需培厚并将原设计边坡调整为1∶2.75和1∶3.0,高程938.0m处设置2.5m宽的马道,下游坝坡清除杂草并开挖成台阶然后填筑土料,高程928.00m以下设贴坡排水。
大坝培厚后坝顶宽不变,坝顶采用砂石路面,厚15cm,路面横坡2%,坡向下游侧,以排除坝顶面积水。坝顶上游侧设M7.5浆砌石防浪墙,墙顶高出坝顶0.9m,墙顶厚0.5m,顶高程952.30m。防浪墙基础采用扩大基础,基底宽1.34m,伸入坝体1.6m。防浪墙每隔1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充填高密度聚乙烯闭孔板。坝顶下游侧设M7.5浆砌石排水沟。
大坝原设计上游坝坡为干砌片石护坡,厚0.3m,护坡下部为0.25m厚砂砾料垫层。现护坡破损严重,垫层被淘刷。设计将干砌石护坡及其垫层拆除,重新铺设30cm厚的干砌石,下设30cm厚的砂砾石垫层,要求级配连续。护坡块石料选用有较强抗冰冻能力和较高抗风化能力的石料,厚度30cm。
大坝表面变形观测包括坝面沉降观测和坝面水平观测。横断面共设3个,桩号分别为0+024,0+070,0+110。观测纵断面共设3个,分别在上游坝坡正常蓄水位以上947.0m高程,坝顶下游侧944.0m高程,下游坡935.0m马道外侧分设1个。大坝两岸每排测点的延长线各布置一个工作基点和一个校核基点,共设测点12个,这些测点兼作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测点。
原溢洪道泄洪涵洞原设计为无压涵洞,但经常有压运行,本次将涵洞内衬30cm厚钢筋混凝土改造为有压过水涵洞,同时对涵洞底清淤,进出口坍塌部分清除,陡岸坡按1∶0.75进行削坡处理。
溢洪道由引渠段、控制段、泄槽段、消力池及海漫段组成。
溢洪道除海漫段采用铅丝笼石外,其余各段均选用浆砌石结构,并在控制段、泄槽段和消力池段的迎水面衬砌0.2m厚的C30混凝土进行防护。引渠段长24m,采用0.5m厚浆砌石护底护坡。
控制段长43.3m,平底,矩形断面,底宽10.0m,边墙为重力式,高度4.4m,墙顶与坝面齐平,顶宽0.3m,墙背坡1∶0.5;底板与边墙分离,混凝土衬砌厚度0.2m。
泄槽总长107.51m,陡槽坡度1∶4.0,矩形断面,底宽10.0m,边墙为重力式,高度3.0~4.4m,墙背坡1:0.5。墙顶与坝面齐平,宽0.3m,底板厚0.5m,下设碎石垫层厚0.2m。边墙及底板衬砌混凝土厚0.2m。
消力池长47.20m,平底,底高程920.3m,矩形断面,底宽10.0m,池深2.5m,边墙与底板分离,边墙为重力式挡土墙,墙高4.5~7.5m,墙顶宽0.3m,迎水面为直墙,墙背坡1∶0.5。消力池底板上游长23m段厚1.6m,下游长23m段厚0.6m。边墙及底板衬砌混凝土厚0.2m。
为消除消力池段尾部剩余能量,在消力池以下设20.0m长海漫段,采用铅丝石笼对河床底部进行防护。
为排除溢洪道底板下渗水和该段坝体下游渗水,在消力池底部设排水孔,呈梅花形布置,孔距、排距均为3m。溢洪道底板顺水流方向共设2道纵缝,垂直水流方向每10m设一道横缝,纵、横缝内均设橡胶止水,缝内填充聚乙烯闭孔板。泄槽段纵、横缝下设直径100mm排水花管,外包无纺布。
输水洞进口卧管下部淤积,上部基本完好,仅盖板损坏丢失;洞身段结构完好、出口段淤积。加固设计对输水洞进出口及洞身段清淤,更换卧管盖板,并配备手摇卷扬机,人工辅助启闭盖板。出口延长浆砌石涵洞至坝下游坡脚外,后接输水渠道。
交通桥位于溢洪道控制段,以联通原左岸上坝公路,交通桥采用预应力空心板桥,桥面为厚50cm的C30预应力混凝土板,上设15cm厚混凝土铺装层。交通桥为单跨,跨度10m,两侧设C25混凝土桥台。
通过对北甘泉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及交通桥的加固改造,消除了水库原来的安全隐患,改善了原库区附近的交通状况,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TV697.3
C
1004-7042(2011)09-0051-02
田晓卿(1980-),男,2003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师。
2011-07-17;
201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