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花溪龙苑规划设计

2011-08-15 00:51侯东亮
山西建筑 2011年36期

侯东亮

1 项目概况

1)区位分析。首开·花溪龙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新区,龙城大街南侧,太茅路东侧,北距市中心约10 km,东距武宿机场约8 km,西侧为汾河景观带。依照太原市总体规划城市公共中心结构建构图,本项目西侧为城市商业游憩区,东侧为规划省行政中心,区域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小店区是太原市集中的新兴楼盘聚集地,龙城新区的开发又为该地域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龙城大街两侧各300 m规划为公建区,主要发展商业服务、金融办公、商务办公、生态休闲、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功能,为该区域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高素质人群。长治路、太茅路及龙城大街等城市主干道为该区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且周边市政设施齐全。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条件,将该项目打造成为便捷、舒适、功能完备的大型居住区。2)基地分析。首开·花溪龙苑由三个地块组成,地块一和地块二为住宅用地,地块三为小学用地。场地平整,地形呈东西走向的梯形形状,东西向纵深约1 400 m,南北向最宽约690 m,长治路自北向南将用地分为东西两部分,总居住区用地面积51.14 hm2,地块一容积率为2.2、地块二容积率为2.0、地块三容积率为0.65。地块北部紧邻规划中总占地约8 hm2的城市体育公园,其公共绿地和体育设施是本项目周边环境的亮点;东、西、南部均规划为住宅用地并通过城市道路隔开。西侧紧邻星河湾高端住宅项目,该项目对周边地块居住品质的提升有明显的带动作用;长治路与东侧地块二之间规划有50 m宽的城市绿带,可有效减小外部交通的噪声干扰;与西侧地块一相连的地块三规划为36班小学,将进一步完善周边配套;地块一的西北角保留的现状鸭场,对地块一有退线要求,会对土地利用有不利影响;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同时要考虑对北侧部分公建用地和东、西两侧住宅用地的日照影响。整个地块有航空限高要求,其中西地块限高90 m,东地块限高75 m。3)结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捷,周边住区集中,易形成聚合的住区氛围,绵长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条件的相对劣势:水资源的匮乏,土质贫瘠,多石灰质土,不利于大量外来植物的应用。强风及沙尘的干扰。综合而言,以上形成人们对于太原居住生活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历史文化积淀的自豪以及对太原市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对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的排斥,同时对美好生态环境、家园氛围的向往。4)规划定位。立足于当地地理、气候资源特点,改善居住环境;以功能为先,注重家园氛围的营造;打造园林式社区环境,与周边氛围相和谐;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与商业设施,标识系统及服务设施齐全,满足人居行为需求。

2 规划理念

远离喧嚣,忘记纷繁,品味生活,都市森林为你带来浓烈的生活气息。倡导“森林化居住理念”,独创性的将森林、湖泊、湿地、公园等景观概念引入居住区,倾力打造以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居住区,达到居住者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依照太原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图,本项目用地无大面积绿化用地,本项目小区内引入绿地景观优先的规划概念,结合北侧规划体育公园形成有机的绿化系统,打造城南绿色生态住区。在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住宅层数的确定对于整体布局会产生很大影响,选择多层的情况下,虽能降低一部分造价,但住宅间距较小,无法形成能够构成完整体系的绿化景观系统,大多数住户不能得到很好的景观视线,整体布局较拥挤。在我们的规划理念中,要选择高层住宅,加大间距,争取到最大的阳光下的组团绿地,争取到最大的楼间视距,为打造通透完整的景观提供保证。景观成为关键词,都市森林概念被引入,与高层住宅相结合,住宅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成为绝佳的观景平台。

3 规划设计

1)总平面设计。将用地周边的市政道路相比较,北侧与体育公园之间的弧形规划路(红线宽度30 m)和南侧规划路(红线宽度20 m)过境车辆最少,规划设计中将地块一和地块二的主要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北侧和南侧,可有效控制居住区内部人员及车辆对城市交通的干扰;考虑到地块一南北长近700 m,在控规容许的情况下,规划中在太茅路(红线宽度50 m)一侧设置一个辅助出入口,以利于出行需要。地块三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南侧规划路上。配套公建结合出入口设置。规划将地块一划分为三个组团、地块二两个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形成公共活动区域,并在地块核心区域布置适量水面起到分隔组团的作用,同时形成中心共享景观。各个组团内建筑在满足退线的前提下,尽量沿周边布置,争取最大的楼间距并使组团绿地最大化,营造都市森林的景观效果,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自在的室外环境,充分体现高层住宅的景观优势。2)交通系统规划。a.外部道路交通条件。整个地块的周边有南北向的太茅路(红线宽度50 m)、长治路(红线宽度50 m)、体育路南延(红线宽度20 m)及东西向的龙城南街(红线宽度30 m)等主要城市道路,为本项目与市中心和机场的联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b.内部道路(动态交通)设计。内部道路的设计原则是环路、尽端路互补;平时使用与特殊使用兼备;便利和安全并举的原则。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争取最大程度的人车分流,避免过境车辆穿行,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搬家货车和垃圾车等特种车辆的通行。各地块的内部道路分为小区级环形路(道路宽度7 m)和支路(道路宽度6 m)、组团级环形路(道路宽度4 m)和庭院路(2.5 m左右)三级。地块的各个出入口之间通过小区级环路和支路相连,再通过组团级环形路到达各栋住宅楼,经庭院路引到各单元出入口。各组团内原则上行人、自行车走地上,汽车走小区级环形路和地下。每个组团口部设地下车库出入口,正常使用的车辆在住宅组团出入口进入地下车库,在地下车库开车到达住宅的楼下。组团级环形路平时可限制车辆通行,仅供行人和自行车、消防车、搬家送货车、救护车通往各住宅出入口。避免机动车穿行给居民带来的干扰,保证居民生活的宁静和舒适。3)绿地系统规划。在“森林化居住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打造城南绿色生态住区是本次规划的目标。绿地系统在总体规划的布局阶段即得到优先考虑,并将其作为主线贯穿设计全过程。绿地系统规划采用大景观原则,通盘考虑,成片成组成团,各属性绿地相互渗透连接,形成完整、连续而富于变化的绿地景观空间。住宅建筑围绕绿地布置,穿插其间,充分获得良好的视距和景观效果,同时配套公建只结合社区出入口少量、分段设置,临主要城市道路的边界不做建筑围合,将绿地景观展现给城市,达到内外共享,提升项目周边城市景观品质。绿地系统按属性可分为由中心水体构成的中心公共绿地;组团路所围绕的地形起伏,配有各种户外活动设施的组团公共绿地;包围在住宅等建筑周围的宅旁绿地;小区路两侧和地上停车位之间的道路绿地;以及学校、幼儿园及配套公建使用的公建绿地。各种绿地根据所处的位置特点,结合不同的使用和维护要求,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色。

入口景观大道是整个项目的门户,我们所营造的是一种绿树覆盖下的绿色走廊,形成绿色穹顶。既能很好的提升项目的品质,又形成了独特的林下空间。从太原市总体状况出发,本案中心水景的设计是项目的一大亮点,太原是缺水城市,太原人喜欢水,水景规模的设置兼顾了它在整个绿地系统的作用及日常的经营管理成本。根据雨水的回收量来控制水面面积,种植水生植物及利用水循环设施保持水体的洁净要求。形式上多以线形贯穿为主,加以局部做高差叠水。水系深度在500 mm~800 mm之间。组团绿地中,我们通过人工地形以及多层次的绿化手法形成林地景观和多变的视觉空间。起伏的微地形利于场地内组织排水,高度控制在0.6 m~1.8 m之间。期间与景观资源相结合设置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包括儿童乐园、慢跑线路等,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植物特性种植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效果:地被—小花灌木—大花灌木/小乔木—大乔木。既有密林下的栖息之地,又有开敞的观赏绿地。绿化兼顾四季景观,高矮错落,疏密有间,形成趣味。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体现当地人文文化特点,贴近生活。

[1] 何 方.世界绿色建筑潮流与标准[J].建设科技,2005(6):36-38.

[2] 邹 琼,何 艳.绿色建筑评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5):82-84.

[3] 汪 维,韩继红,王有为.发展绿色建筑正当时[J].中国建设报,2005(14):107-109.

[4] 李晓娟.美国的绿色建筑设计[J].建筑时报,2004(1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