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加阳 任利清
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高科技园的规划设计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要求,同时作为一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共生的场所,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生态化的网络空间。其中促进创新理念产生的物质环境和人本精神的物质体现是高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巧妙的将人工环境的美与自然环境的美组合在一起,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将这种设计理念贯穿在高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整体布局、建筑构思、空间构思以及景观规划的体现,使古典园林所追求的目标与高科技园区自身的要求相融合,从而创造一处集工作、生活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人性化的合作与交流的场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九所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四环路、哈大公路与哈伊公路之间,南部与省、市行政中心相邻,并与居住区接壤,交通便捷。基地现状为农业用地,仅南部有一小部分居住用地,基地内部建筑和环境均无保留价值,地形平坦,适于建设,哈尔滨市总体规划将其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主要用于生产与研发。该地块还位于上层次规划的重点发展轴线附近,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地内规划建成集生产、研究、开发、推广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软件园区,符合高科技园区和城市共同发展的需要。
一个成功的园区不是靠物理规划途径来实现的,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为此,我们必须研究高技术中心的形成机制和“硅谷精神”。
基于以上对科技园区现状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力求在此次设计中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出一个在工作中休闲,在休闲中工作的这样一种气氛和环境。由此联想到在一棵树下,没有贫富的差别,没有身份地位的高低,没有美丑的区分,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通过“树”这一物质载体,人们之间得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培育健康的“树”是此次设计的起点,追求“树”荫下的空间是此次设计的目的。塑造这样的微观空间,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个不但为企业,也为公众和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条件的高科技园区,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高科技产业所必须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景观和氛围。
贯彻这样一种概念,在方案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采用了以下各种手法:
以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布局手法“园中园”形成多维空间。中国园林在总体布局上普遍地运用区划分的办法来创造各种空间,来满足各种功能的需求,各个园区特点、主题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又能够互相联系。在园林用地较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处理手法往往能化整为零,大园和小园既相互分隔又有联系,聚散两依。本方案总体布局充分考虑电子科技园各个部门的特殊使用性质,借鉴传统园林平面布局手法,在整个科技园这个大园中通过道路、绿化划分成各个小园,即“园中园”的概念。这种手法力求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追求理性和自由的境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在严肃的专业氛围以外的轻松的生活氛围,使人们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集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外来人流主要来自东南方向,所以整个地块东南部为私密性较弱的用地部分,包括综合办公、检测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专家公寓、创业孵化中心或科技推广中心、餐饮娱乐等功能;西北部为保密性要求较高的部分,包括生产厂房、实验中心、科研中心、后勤动力保障中心等。在这样大的功能分区背景下,又通过次一级道路和绿化划分各个小组团,充分体现“园中园”的布局构思,各分区在平面形式上自成一体,满足其使用功能,同时又通过建筑连廊,架空,视线联系,绿化,铺地材质等贯穿起来,真正做到大园小园聚散两依,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更多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千万。有序原本出自无序,以无序破其一二,就像围棋的围与被围,以无序的方法来解围,基于此理念,建筑在平面设计上在充分考虑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贯彻总平面布局“园中园”的理念,力求为其使用者创造一个不一样感受的办公空间。布局形式总体上都是采取天圆地方,方中有圆的形式,各个小“园”的建筑又通过加法、减法、错位、穿插等一系列手法,形成各个组团的内敛及对外交往空间。同时建筑空间的良好设计与组织也是创造交流机缘的有效手段,该规划方案中的建筑空间设计就像树下的交往空间一样,为人们提供轻松的环境与气氛,使人们在工作的时候也能够实现某种意义上的休闲。整个建筑群在既定平面构成方向上,以连接穿插手段营造出既统一又丰富多变的建筑空间。
建筑的布局形式在满足景观空间的设计要求的同时,也具有内敛性,归属感,对于有大空间使用要求的实验空间等,采取内部垂拔,天窗采光等建筑形式,以保证其活动使用需求。建筑风格上完全采取纯现代的形式,采用加减、穿插等一系列手法,力求在建筑立体空间中创造出在工作中休闲和在休闲中工作的氛围和气氛。在立面处理上采用现代手法,大面积的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对比,在色调上采用白色和灰色,给人以特别现代的感觉,充分体现科技园与时俱进,飞速发展的现代精神。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符合科技园的低密度的要求。
在此次空间设计中力求打破传统上有保密要求的那种“封闭”的实验室的概念,在“开放”的实验室的概念基础上,各个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共享其本身的工作空间,更要在多层面上实现“共享”理念,使其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平台。采用古典园林中空间的渗透和层次的变化效果来组织空间的分隔与联系,通过有目的的交替,使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打破原有看似孤立静止的状态从而让人产生一种流线型的空间感,使各个空间既具备私密性又相互联系,从而为科技人员创造一处信息顺畅流通的物质交流空间。
各建筑组团在整体布局上序列有致,通过围合组织,在各个“小园”有限的用地规模内合理布置安排更多的建筑,每个组团内部自成一体,形成其院落空间,具有一定内敛性,符合各建筑性质的要求,同时又通过过渡空间的联系,形成各组团的有效对话,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交流平台,在建筑的立体构思中贯穿打破围合所造成的局促、封闭、沉闷及拥塞局面的思想,注重各组团之间的行为联系和视觉联系。同时在空间组织过程中以人的场地体验为主线,分别从边界、口、栽植、建筑边线、立面、顶面等方面探讨景观的设计。各个组团利用建筑界面定义私密的自我空间,又通过一些廊架和连廊等灰空间的过渡将各个小园贯穿起来,使各个组团既具有识别性,又具有归属感和纵向感。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态健康、环境保护和审美需求之间寻求和谐与统一。
在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力求实现“一草一木”参与交流,首先通过行政办公广场,借助办公楼的廊道,与餐饮形成视觉廊道,又通过其形成视觉转换点,将视线集中于餐饮与专家公寓之间的景观节点上,最后在生态信息仓达到高潮,并且与科研广场形成一个环状节点作为景观轴的收尾。不仅满足人们对这种开放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在休息闲暇之余的视线审美需求和不同的心理需求。
[1]王辑慈.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世界高技术园区评价[J].国外城市规划,1997(3):41-42.
[2]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涵义[J].中国园林,2000(8):37-41.
[3]吴林海.21世纪初中国科技工业园发展战略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31-33.
[4]赵红斌.高科技园建筑空间及环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23-26.
[5]季 淮.浅谈古典园林的提炼与转换[J].山西建筑,2009,35(3):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