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钢
山大附中是我省著名的重点中学,多年来为我省和全国输送了大量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管理和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原有的学校建筑和设施却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瓶颈,已经远远无法适应未来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开筹划先以教学主楼的建设为开端,进行学校的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的整合与美化。山大附中教学主楼是其中的重点,它位于山大附中校园内原教学楼处,为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5445 m2。
1)把握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将是: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结构多样化。学校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教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化。这一趋势是设计的理论基础。2)“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满足建筑使用者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3)合理的布局,完善的功能是设计的基本要求。4)创造具有时代特征,高品位的学校标志性建筑所需的外部形象特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教育建筑是育人的环境空间,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首先应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各种活动、师生间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社会终身教育等的物质需要;其次,就是建筑师赋予校园环境的人文性、艺术性,并使其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师生以精神营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三,要具有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总之,教育建筑必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管理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驱动下不断前进,其物质和精神功能也将向多元化和更深层次延伸。
原有的学校校园空间环境因历史的原因较为零乱,缺乏统一性,而且建筑个体之间的形象与风格也是比较混杂,因此需要对学校空间环境进行再整合,以变无序为有序,变零乱为整体,变混杂为和谐,保持学校环境的空间脉落的完整性和空间的连贯性。而教学主楼的重建位置正对学校主入口,层数为6层,长度92 m,是学校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因而教学主楼应该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山大附中内在精神的延伸,其建筑风格的确立也标志着学校整体风格的定位,具有无可非议的统领作用。
通过上述对建筑的理性定位,在确立了教育建筑与标志性建筑的两个基本属性后,我们认为山大附中教学主楼应该具有文化性和时代气息,它应该担负起传承学校传统文化,延续学校历史文脉的神圣使命,同时它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可识别性,准确表达山大附中的内在气质和拼搏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开放,高雅,向上,统一中有变化”是我们设计山大附中教学主楼时所寻求的性格特征。
严谨的布局和完善的平面功能一定是建立在对学校的细致了解与深刻的解剖和分析上的。山大附中教学主楼位置为原来三层教学楼处,正对学校主入口,建筑长92 m,该楼后面为旧教学楼和办公楼等,为方便学校交通,需要在该建筑一层中部设13 m宽通道,总体采用对称布局。建筑共6层,楼高23.95 m,宽31.8 m。为充分满足教室的采光要求,平面布局为双走道内采光厅式。一层为办公区,中间通道以西除办公外,设有500人规模的报告厅,流线通畅,又可独立使用,方便管理,通道以东除办公外,设有学校展示大厅,可进行展示、招聘、招生等多种活动;室外设有宽大的台阶,可直上二层以上教学区,二层以上沿通道上部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有6间普通教室,中间为10 m×22 m的采光中庭,建筑两侧各设一套公共厕所、盥洗室和清扫室,方便学生使用,通道上部为二者之间的连接体,设有合班教室、教研室以及主要垂直交通设施,同时还为学生考虑到开放性的课间室内活动场所,这样一来,既使整个建筑的交通流畅、通顺,也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管理、师生互动和活动交流,2层~4层为教学区,共设普通教室36个,满足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五层为网络、语言教学区,设网络教室和语言教室各四个;六层为学校办公和会议区。除教学楼设有主入口外,还在其他位置布置了若干次入口,避免了老师和学生的绕行。这样的布局是以保证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区设在2层~4层,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工作的要求,而且也保证了教学工作免受一层通道交通的干扰,也保证了教学区具备充分的阳光和日照,为教学工作创造优良的物理环境,而报告厅和展示大厅放在一层可以独立使用,有效防止了对教学区的干扰,从而做到了主次分明,交通顺畅,动静分离,达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空间形态设计是建筑的灵魂,也是丰富建筑性格气质和表达设计思想的重要因素。现代的教学建筑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交流思想、启迪灵感、陶冶情操、发挥创造力的神圣殿堂,所以这种“多义的”和“全方位”的交往空间是我们在设计中所注重的。首先,在建筑东、西两侧各设计了两个直通屋顶的10 m×22 m的采光中庭,并在其尽端利用公共厕所设有通高的装饰墙,通过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这两个中庭赋予了灵魂与思想,明媚的阳光,漂浮的白云,通过空透的天窗在地面上留下动人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流淌,生龙活虎的学生们在追逐着跳动着的光与影,与外墙一样的朴素的红砖墙、洁白而精致的栏杆、绿树婆娑,置身于此,浑然忘却自我,这种室内与室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赋予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以生命和思想。其二我们还在每层为学生设计了方形的课间室内活动场所,供学生交流、活动使用。其三主入口的大台阶强化了入口的形象,拾阶而上有如攀登“科学高峰”不易之感。总之,这些空间的精心设计,意在为师生提供情感和信息交流、学习、活动、生活、休息等场所,塑造了“寓教于境,寄情于景”的育人环境,有效地体现了现代教育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提高和丰富了教育建筑的文化品位及深层内涵。
同时,沿主校门至教学主楼的中轴线,依轴线序列分水池、主题雕塑和文化墙,丰富了视觉层次,衬托了教学主楼的形象,突出了建筑的韵律感、艺术魅力、个性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学校之门”的独特景观,中轴线两侧为绿树和草皮,中间点缀着若干山石等小品,自然清新,亲切感人,布局自然灵活,具有感人的生命成长的灵性。校园内其他建筑均以教学主楼的立面形象进行了再整合,充分考虑与周边建筑的和谐与文脉的延伸,围合成气势恢宏,自然流畅的校前广场,形成厚重而有气度的建筑景观,而将单体建筑的个性美有机地统一于群体建筑的共性美中,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建筑的“同质”性和时代特色,使校园的空间环境向生态型、智能型、文化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校园拓展,提升了环境的品质和格调,充分考虑了师生生态、心理、行为需求,使其育人功能向全方位、深层次延伸。
教育建筑应该具有文化性和时代性,同时中学建筑应具有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形象,能充分反映中学生朝气蓬勃和步入成熟的性格特征。经过理性分析,我们确定建筑的主体色调为暖色,建筑为对称构图,立面采用三段式处理手法,基座部分为深蓝色。中部为绿色玻璃幕墙,主体为暖色调。顶部为白色,两侧凸起部分与基座同为深蓝色。同时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横与竖、虚与实、冷与暖色调和高与低之间的对比,力求寻找出建筑各要素之间恰当的比例关系,并以塔楼、窗下墙、入口等细部的精心刻画,用经济而简便的方法表达建筑的“情怀”,强化建筑的内在精神气质,提高建筑的文化品位,赋予建筑简洁沉稳,富有学术气氛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另外,立意于轻快、活泼、自由、向上,能反映中学生朝气蓬勃的天性和步入成熟的性格特征的构想,在屋顶上做了轻钢结构的曲面构架,使整个建筑在动态中求得平衡,这也契合了山大附中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
[1]陈立基.浅谈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2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