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货币的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借鉴

2011-08-15 00:51廖承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货币社区

廖承红

(贵州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贵州 贵阳 550004))

●理论经济

补充货币的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借鉴

廖承红

(贵州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贵州 贵阳 550004))

补充货币作为官方货币的补充形式,以不计利息,不产生通货膨胀的特征区别于官方货币。其产生的理论来源不同于传统货币理论,在经历了“加印”货币说、社会分红论、私人货币供应论、阴阳互补论的理论发展后,最终在世界各国贯彻于实践。在中国虽然也有补充货币的雏形,但涉及范围还很小,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补充货币的作用。阿根廷是补充货币实践时间较长、覆盖范围较广的国家,其运作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引入补充货币有助于改善我国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以及解决养老、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补充货币;补充货币理论;货币制度,国际经验

纵观货币制度的发展,从实物货币到金本位币再到以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以及电子技术的提高,货币制度和货币形式再次出现了新的变化。货币形式已经不再仅仅限定于由国家信用担保的官方货币,越来越多的财团和跨国公司开始发行自己的债券和融资券,他们可以绕过银行直接向社会融资,发行的票券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和交换,如消费者持卡获得的折扣、商场发放的各种代金券、会员交纳现金获得的超额产品或服务等活动,都部分体现了货币的支付职能和交换职能;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虚拟货币,也逐渐走出虚拟空间,进入实际生活,如腾讯Q币、网易泡币、新浪U币等,这些虚拟货币除了可以在网上购买虚拟产品或服务,有的甚至可以象法定货币一样购买实物。虽然这些“货币”都不是官方货币,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扮演了流通工具和支付工具的角色,方便了交易,活跃了经济,成为经济体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用于交换和流通的货币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国家信用开始向社会信用过渡。在对世界各种货币形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寻找到一种较高活跃度的新的货币形式——补充货币。它是一种游离于国家货币之外的以社会信用为担保的新的信用形式,它在世界各国近三十年的实践运用中表明,如果在特定的贫困人群中使用这种替代正规货币的信用券重建小型的社区市场,不但可以帮助部分失业人口再就业,还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扩大普通日常用品的消费和流通。

一、补充货币的概念及特征

(一)补充货币的概念

补充货币(Complementary Currency)是指在一群人和(或)公司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共同接受一种非传统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贝尔纳德·列特尔,2003)。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法定货币之外的交换媒介,执行官方货币所不具备的功能。同时,补充货币作为一种地方货币(Local Currency),能够使未充分满足的需求与其对应的闲置资源得到相互匹配,以稳定社区、提供就业、促进劳动交换。补充货币按建立的目标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便利商业循环为目的的商业圈货币;二是以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的社区货币。具体来说,常见的建立目标有十多种,包括激活本地市场、促进社区发展、促进发展可持续社会、促进合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扶贫、减少国家货币和塑造新的社会结构等。

(二)补充货币的特征

补充货币是国家货币的补充,在官方货币涉及不到的领域内发生作用,因此它和国家货币相比较,具有一些自有的特征:

1.补充货币没有利息,不具有价值储藏功能。根据传统货币理论,货币除了具有交换功能外,由于货币的稀缺性和增殖功能,使得货币还具有价值储藏功能。因此现在的钱比未来的钱更值钱,人们把钱外借出去,或者存入银行,就需要借入方以利息的方式来弥补借款人放弃即期消费的行为。利息内生于官方货币体系之中,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存在利息,人们便会通过储蓄货币来积累财富,从而使流通中的一部分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执行储藏功能。特别是在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下,大量的货币控制在富人手中,使更多的货币执行储藏功能,而穷人却因为缺乏足够的货币流通,致使一些需要货币的地方得不到满足,从而限制了交易的产生,制约了经济发展。而补充货币的产生源于参与交易者的劳动付出,属于互助型信用货币,不需要支付利息。人们取得补充货币的目的是换取相应的商品和服务,一般不会储存起来,这也保证了补充货币良好的流动性。

2.补充货币使不能进入正规市场的交易得到实现。在低收入人群中,多数是未受过教育的妇女、身体有残疾的成年人、缺人照料的儿童、失去竞争能力的老年人,还有一部分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民工,他们受自身条件限制,在社会中找不到合适的职业,赋闲在家、生活困难。其中大部分人为了改善生活状况,都有着强烈的劳动需求,但在社会中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发行补充货币在低收入群体中流通,可以让他们自制的一些食品、生活用品、家务劳动或者按小时计算的照顾老人和小孩的服务等非正规的商品和服务拿到这一特殊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既可以合理利用闲置劳动力,又可以使他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补充货币一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对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限制,政府往往无法准确地估算出经济中货币的最佳需求数量,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政府也天生有一种发行货币的冲动,这导致官方货币供给量很可能会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通货膨胀成为一种常态,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货币危机。相反,在补充货币运行机制中,每一笔资产产生的同时,就会创造出相应的负债。当人们参与反向交易时,补充货币的数量也会自动削减。同时,由于不存在乘数效应,一般认为补充货币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4.补充货币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具有自发性特征。与国家强制发行的法币不同,补充货币是一种在平等自愿基础之上的协议,参与者自愿接受其所规定的价值标准和流通规律。发行货币的机构是凭借其社会信用进行发行和管理的,其发行准备是真实的商品和服务。官方货币是由各国政府强制发行,具体发行机构是各国中央银行。而补充货币的发行机构则多样化,可由社区成员、慈善机构、地方政府或私人公司提供、管理和使用,作为官方货币的形式和附属形式,满足官方货币没有顾及到的社会需求。

总之,补充货币数量充裕、由商品和服务支持并直接用来交换商品和服务、不计利息、无通胀威胁等特性,已成为其特征及功能定位的基本共识。

二、补充货币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补充货币的理论核心是不计息、社会发行,这是和官方货币最大的区别,似与传统的货币理论相悖,我们从以下的论述可以发现,其理论视角和传统理论相比,也确有其另类之处。

(一)“加印”货币说

补充货币与官方货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补充货币没有利息,这一特征似乎与传统的货币理论相左。没有利息的货币确实是“加印”货币说的一种另类构想,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吉塞尔(Silvio Gesel)。传统理论认为因为货币具有稀缺性,所以货币应附有利息,具有增殖功能。但吉塞尔却将这一因果关系倒了过来,他认为正是因为货币有了利息,才会出现稀缺,人们之所以拼命地攫取货币,以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货币含有利息,货币不像其他商品一样会随时间自然腐烂直至消蚀,反而会随着时间增长不断增殖。人们大量储存货币的行为,导致了经济生活中用于流通的货币减少,从而稀缺。因此,如果货币也像其他商品一样也有生命周期,会随时间而减少价值的话,人们就不会再去追逐货币,而仅仅将其当作是一件便利流通的工具,这样,就不会有货币从流通中消失,就会有足够的货币来满足交易,从而繁荣经济。因此,他设想一种新的货币形式,这种货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加盖一次戳记,形成一种“使用费”或“管理成本”,这样,货币的面值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人们为了最好地使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就会尽快地把货币用出去。这种货币被称为“加印”货币(Stamped Money),吉塞尔的理论被称为“加印”货币说。这一理论的思想虽然激进,但确实在小范围有过成功的例子。

(二)社会分红论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是最早提出“社会分红”这个概念的人。米德在他1936年出版的《经济分析与政策导论》一书中提出“社会分红”的构想:建议将国家所有的土地和自然资源通过社会化投资获取的利润,拿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平均分配给国民,其余的留下来进行再投资。后来,他进一步指出分配给公民的“社会分红”可以作为“反周期”的政策工具,在经济萧条时期起到了促进消费的作用。同时,米德认为,这种分配形式比有条件的“失业救济”①更能促进就业。

米德的“社会分红”论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其理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得到了实践。该州是美国甚至世界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州政府将出租油田的租赁收入按“社会分红”的方法平等地分配给该州全体公民,每个人均取得同等收益。从1982年到2005年,该州已经连续24年为公民发放社会分红,每人年均几百美元到上千美元不等。阿拉斯加州的“社会分红”制度作为成功的案例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南非、以色列、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均有建议政府实行社会分红的主张。在欧洲推动社会分红的呼声更高,他们称社会分红为“基本收入”。中国也有学者呼应这一制度,如清华大学的崔之元,他早在2006年就提出建立“中国人民永久信托基金”的建议;以及后来,就拉动内需问题,陈志武提出的“国民权益基金”、邢普的“全民均发1 000元”的提案以及刘海波的“公民基本收入账户制度”等提法,无不是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促进消费,地方政府发行了各种消费券、旅游券,就是变相的社会分红形式。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似乎更应该把社会分红作为一个重要的分配制度来考量。

(三)私人货币供应论

对于传统货币制度抨击最为激进的当数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他在其《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按照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他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主张打破国家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应由私人供应货币,赋予个人或机构发放货币的权力。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和势力范围空前扩大,他们组织资金的能力有的甚至超过了国家力量,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也绕开了银行系统,哈耶克的私人发行货币的主张似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有可能成为现实。

(四)阴阳互补论

贝尔纳德·列特尔(2003年)在他的《货币的未来》一书中对补充货币理论有了进一步阐述。他借用中国古代先哲的“阴阳观”作为核心概念,同时借鉴吉塞尔的“加印货币”理论,以“货币是丰裕的,因而应该有负利率,未来的钱总比今天的钱更有价值”为假设,提出了内外两种货币体系“阴阳互补”的设想。他将数量稀缺、具有竞争性的官方货币喻为阳性体系,将数量充实、具有合作性质的补充货币喻为阴性体系。列特尔阐述了各种类型的补充货币,并以其独特视角从外部切入,解决了现有货币体系的顽疾。列特尔的这种设想已经被正在运转的数以千计的各种补充货币所实践,它们成为国家货币的补充,在国家货币体系没有覆盖的范围发挥着交换职能,起到了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当经济发展被定义为将闲置资源转换成社会资本的能力时,补充货币就可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潜在动力。补充货币的出现可与官方货币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

三、阿根廷补充货币的经验借鉴

虽然补充货币的理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但真正广泛运用于实践却是近三十年的事。补充货币在全球各地发挥着不同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补充货币有不同的要求。最早使用补充货币的国家是加拿大,后来就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近10年来,其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有170多种补充货币交换系统在世界各国运行,拥有340 193个会员,覆盖人员达54亿。其中美国有38个补充货币系统在运行,居世界首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可以寻找到补充货币的身影。②但在我国,补充货币却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补充货币体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大,低收入人群占比高,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利用补充货币为我国经济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人群服务,使一些无法进入国家货币体系的交易发生,从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运行模式

阿根廷的补充货币以社区货币为主,发起者多为由贫民区的自愿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自组织力量组成的民间组织,主要目的是促进社区内的交易和就业。其理想的运行模式是由这些民间组织的发起人对参加该组织的会员先进行培训,会员将一些易存放的商品(如咖啡、面粉、食糖、手工艺品等)交到组织并换取相应的补充货币,在得到这些补充货币后就可以到固定的交易市场去进行交易了。交易结束后,参与者可以将手中的补充货币留到下次进行购买,也可以到组织中去换取物品。在这种交易中,人们可以将自制的食品或生活用品拿到市场中去售卖,市场中物品的售价普遍低于市场价格,这当中也有免税和少去了各种管理费用的因素存在。有的交易者通过这种交易可以赚取少量的利润,有的则通过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了更多的服务,而有的交易者其实并没有获利,但他们却从这种交易中进入了自己的“圈子”。这是一种特殊的功能,由于缺乏货币,穷人无法开展基本的分工和合作。补充货币的出现,无疑很好地弥补了官方货币在这一领域的缺失。

社区内的交换最早是采取“以物易物”或“以劳易物”的方式进行,对交易中不等值的物品交换和劳务交换进行实名记账,一方的借方信用增加就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贷方信用增加,参加这种交易方式的都是经过培训的会员,这就形成了在特定群体中有效的个人信用账户。为了交换这种信用,随后出现了内部流通的“信用券”,使用这种信用券的人,称为“生产消费者”(Prosumer),反映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身份。这种信用券的本质特征是:仅仅体现货币最基本的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职能。

(二)经验借鉴

阿根廷的补充货币运行已有十余年,为社区贫民的就业和生活改善起了重要作用,虽然2001年经历了崩溃的危机,但后来由于其自身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再次活跃起来。通过对阿根廷补充货币运行情况的研究,我们总结出如下的特点和经验:

1.会员以贫民为主,组织者多为贫民区的自愿者、社会工作者或社会自组织力量。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贫困人口获得正规货币的能力愈益低下,从而被市场边缘化,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非常缺乏。于是,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占总人口相当比重的贫民对大量日常消费品无法合理满足的客观事实,而且这种需求缺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会增长。大量的正常消费需求如果仅靠政府支持或社会救济,会加大政府负担,而且实际情况是这种需求缺口远未能得到满足。阿根廷的这种社区货币以贫民互助为宗旨,通过社区内贫民以大大低于市场价格的自制物品进行交易,既充分利用了闲置劳动力,又使贫民得到了廉价的消费品,从而扩大了交易,部分解决了就业问题,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改善了其生活质量。这类社区货币的发行者多为民间组织中的自愿者,没有政府参加。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其产生的理由主要源于贫民交易需求,因此发起者多为民间组织,其间很少看到政府的身影。同时,运行成本也极低,市场仅收取很低的比索(阿根廷官方货币)和部分单位信用券,这些收入的20%用于管理者的开支,80%用于支付场租。

2.社区市场无法完全封闭,使利用场内外价差盈利成为可能。阿根廷各社区安排有专门的场地来进行使用补充货币的交易。在这个场地中,从事交易的都是经过培训的会员,售出的商品多为自制,而且成交的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格,这保证了会员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享受到同样的消费品。当然,他们在买入低价品的同时,卖出的也必须低价,这样才可以保证参与者都能享受到充分的好处。同时,阿根廷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支持这种社区交易,也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了优惠。例如有个城市(Sant Tafei)的市长发布文告,允许个人所得税的30%以补充货币缴纳,以便市政府能够以此代替“食品券”发放给贫民,到社区市场购买生活必需品。还有的地方,则规定对社区市场进行税收减免,这些措施也为社区交易市场的低价运行提供了条件。为了保证这种交易行为能够持续下去,使场内交易纯粹是一种时间和劳务的交换,组织者试图禁止从外面购入商品来场内交易,也禁止在场内购入商品到场外售卖。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想阻止场内外商品的流动,似乎不太可能。为了享受到市场内的低价好处,有的将场内购买的物品加工后拿到场外去卖,甚至出现了利用场内场外价差谋利以求生存的职业。

3.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度出现信用危机。由于补充货币制度是由民间组织发起,其发行及发行准备都缺乏法定约束力,因此当牟利成为可能,组织内部则有了超量发行补充货币的冲动。阿根廷的补充货币在运行范围扩大以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有些社区的货币管理者开始滥发信用券以牟取私利。到了2001年时,这种状况已经相当严重,导致补充货币也出现了信用膨胀和票面价值大幅下跌的危机,当时大量外资撤出阿根廷,阿根廷的经济一下陷入崩溃边缘,于是人们将矛头指向了补充货币,认为正是因为大量的各类组织滥发补充货币,导致货币体系紊乱,最终引致金融危机。志愿者们多年在贫民区辛苦建立起来的信誉也因此几近坍塌,严重的信誉危机几乎彻底摧毁了这个民间交易中介体系。不过,近年来补充货币因其所具有的扶贫济困、解决贫民就业和生活需求的特殊功能又在阿根廷重新活跃起来。

四、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1.补充货币的引入是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补充货币经过近百年,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在美洲、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国都有了蓬勃发展。从运行效果来看,虽然成立的目的有所不同,形式也有区别,但都为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生活需要、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和重视这一另类货币形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困差距加大,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占比较大,在社会保障不能有效满足这一群体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引入补充货币,可以达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潜力,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目的。创造出的补充货币,可以用来进行社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内劳动力获得相应的以补充货币计量的价值,并可以在社区内使用这些钱。既增加了当地就业人数,又繁荣了当地经济。在阿根廷的社区市场中,从事交易的大多是妇女,这些妇女由于缺乏技能,比如自制食品、自制用具等,都可以通过类似的市场进行交换,通过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物品,满足生活需求。

2.除了扶贫济困的功能,补充货币在其他社会问题上也能大有作为。除了扶贫济困的经济功能,补充货币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能起到有效作用。通过对阿根廷补充货币的研究,我们发现在社区中的一些交易是没有利润可言的,有的参与者在交易过程虽然没有得到利润,但他们却乐于其中。这样的交易活动,就不能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而应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别人,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融入社区,使自己进入一个圈子。这大概是一种让穷人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的一种良好途径,可以让他们减少被社会边缘化的孤立感,从而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另外,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居在家,他们有的身体还健康,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有的年事已高需要别人的照顾,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社区服务系统,让有能力帮助和照顾老人的志愿者或健康的老年人有机会去帮助体弱的老人,一方面急人所需,献出了爱心,另一方面也往自己的信用账户里存入借方信用,可以留到需要时使用。这种系统既可显现出社区的人情味,也大大节约了服务成本,十分经济有效。在我国的南京、杭州等城市有的社区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3.地方政府在补充货币的管理上应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促使补充货币的有效运行。虽然补充货币的创立和运行是以民间组织发起,广大群众参与的运动,这是一个由下至上的制度创新,整个过程都鲜见政府的身影。但是,从阿根廷补充货币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说明,仅仅依靠民间组织内部,一些问题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比如2001年补充货币的信用危机就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发行人滥发信用券,从而导致其大量贬值,最终陷于瘫痪。并且,令阿根廷另类货币委员会感到难堪的是,他们至今也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约束不同的补充货币的发行单位,使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中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实际目的的那些人有所约束;同时,他们也无法真正限制用官方货币交易的商品流通到社区市场,无法排斥那些利用场内外价差牟利的商贩。尽管全世界的社会自组织力量都在批评无道政府,却大多客观上难以克服自身的道德风险。同时,有经验表明,政府的优惠政策往往在社区交易的繁荣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是一个补充货币使用范围较广的国家,1986年,哥伦比亚特区法学院的埃德加·卡恩教授创立了时间美元概念,时间美元就是提供社区服务的小时数。美国国内税收署规定使用时间美元的交易是免税的,这一激励措施是美国补充货币得以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沃特福德市政会将时间美元计划包括进了为“老年人而改善管理”的项目中。

4.补充货币的运行范围不宜过大。人们在归纳补充货币的特征时,认为它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阿根廷的经验表明,由于范围扩大后有可能出现监管上的困难,不能避免发行者滥发补充货币以牟取私利的现象,从而使补充货币出现信用膨胀和票面价值大幅下跌的危机。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补充货币的功能就如同其名称,只能是对官方体系的一个补充,如列特尔所说的“阴阳互补”,在官方货币体系没有进入的领域发挥作用,其规模不应过大,只能是局部性或地区性的,这既便于发挥其特有功能又可以有效地抑制各种可能的信用膨胀和管理混乱。

总之,补充货币可以使一些本来不会发生的交换发生,而且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两种形式体现出来,也不会像官方货币那样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如果经济发展可以被定义为将资源转换成资本的能力,那么在这种意义上,补充货币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形式。

注释:

①这里有条件的“失业救济“是指公民必须失业了才能领取救济,而且还要向政府证明自己在不断地寻找工作。米德认为这种救济方式会让一部分人失去就业的动力,而安于领取救济,从而使政府背上巨大的福利负担。而“社会分红”这种不带条件的分红形式,可促使公民在领取分红后仍有外出工作以增加收入的动力。

②文中补充货币数据均来自于:补充货币在线数据库登记注册系统,截至2009年11月6日。

[1]陶士贵.关于“补充货币”的内涵、性质及特点的初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7):121-126.

[2]Gesell.Silvio.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M].Trans.Philip Pye.Ch.4.4,1906.

[3]【美】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8-80.

[4]张五常,人民币的困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5]温铁军.阿根廷“另类货币”的作用[J].国际经济评论,2006,(5).

[6]曾凯,等.民间金融的制度变迁[J].经济经纬,2009,(5).

[7]熊惠平.基于文献解读的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研究:功能、适用性和实现路径[J].上海金融,2009,(8):20-23.

[8]刘金山.补充货币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7,(5):103-106.

[9]雷立钧,刘庆娟.近年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10,(1).

[10]张伟.现代农村金融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的演进与探索[J].现代财经,2010,(10).

[11]Christian Gelleri.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Local Cur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Currency Researc,2009,(13):61-75.

[12]Tibbett,Rachael.Alternative Currencies:A Challenge to Globalization [J].New Political Economy,1997,(2):pp.127-135.

Theori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Complementary Currency

Liao Chenghong

As a supplement form of official currency,the complementary currency is different from the official currency in that the former does not generate interests and inflation.Its generation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onetary theory.After experiencing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stamped money,social dividends,private money supply,mutual complement between Yin and Yang,the complementary currency is put into practice in various countries.Although it exists in the embryonic form in China,the complementary currency can be seen in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fields,whose function has not been brought into the full play.Argentina has used the complementary currency in the practical way for a long time and in wide scope of fields,so China need to learn from the operations.The complementary currency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the low-income group so as to resolv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like unemployment and caring the old.

complementary currency;complementary currency theory;monetary system;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F276

A

1007-2101(2011)01-0049-06

2010-10-08

廖承红(1975-),女,贵州桐梓人,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经济学。

孙 飞

责任校对:秦学诗

猜你喜欢
货币社区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