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 啸
林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虞 啸
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展开的集体林权改革产生了许多深远影响。对于普通林农带来了实惠,却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尤其是林改后林地的经营问题,关系到林改的效果能否切实保证。要切实保证林农的实际经济收益以及长期的环境收益,要探索有效可行的途径。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对于林农生存、培养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并注重预测和防范风险。参考各地的成功经验,本文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林改后林区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集体林权改革;林下经济;林区经济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星星之火迅速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从此,中国农民走上了温饱之路。近30多年发展后的今天,一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涵盖我国70%国土的山林延续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如果说当年小岗村的改革是一次石破天惊、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一次水到渠成、自上而下的政府变革。
(二)改革的目的。这次改革,是生产资料从耕地向山地的扩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找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从而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林改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山更绿、水更清、农民更富、环境更好。
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林权改革,林权改革牵涉到的问题很多,具有自身的特点。林地有了更明确的归属,林农拥有了自己的林地,但是国家期望的效果有没有确实达到了呢?林农确实像预期那样真正得到了很明显的增收吗?
(一)现实情况是很多林农在远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中更倾向后者。实际情况是林农如果分配到的是经济林,则愿意变卖林木转化成现成利益;如果分配到公益林,同样也愿意通过其他方式转让折现;而即便愿意保留自己林地,也发现经营存在着很多现实困难。毕竟对于总体收入不高的林农来说,更实在可靠的收入增加更有吸引力。如此,林权改革的大部分意义也将丧失。由此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导致政府和林农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相比通过林权改革想要达到的远期目标,包括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收益,首先让普通的林农能够获得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现实利益更能激发林农经营和保护林地林木的积极性。我国林地资源丰富,如何在确保林地生态效能的前提下,挖掘林地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经济效能,致富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寻求比较合适的经营方式来实现。因此,必须引导农民发展与林木相关的经济形式以求致富。
林下经济和林木伴生产业不算是新概念,但是林改后的复杂问题突显,让林下经济又成为了一种新的有效方式推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林改的成效。目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增加林农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概念。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阴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经济是一项新生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阴优势,进行立体复合种养,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发展林下经济大致包括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方面。
1、林下种植。林下种植是一种有效利用农村山地的形式,既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栽培方式因地而异,栽培植物种类有草药、花卉、菌类等。
2、林下养殖。林下养殖是将林业和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和农业发展方式。依托林地的天然环境,养殖畜类、禽类等,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林地条件。
3、其他。包括科研地块、旅游发展等多种形式的林下发展形式。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提升林地生态效益。发展林下经济,人们可以把森林抚育和采伐剩余物作为种植、养殖的培养基质,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森林的新陈代谢,而且发展林下经济,林农在林地的劳作时间将大大延长,对树木的松土、浇灌、病虫害防治等会更加频繁,对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据测算,发展林下经济地区的树木,生长量比一般林地平均高15%~20%。
2、发展前景广阔。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有林菌、林草、林药、林牧等多种形式。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子。“林下经济的发展,预示着林业发展开始向林草、林药、林菌等间作模式的高效林业转型。”北京林业大学吴斌这样评价林下经济。
3、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不新的概念已经有其一定的发展历史,许多林区也在传统的经验当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新的尝试,发展出了一些成功模式,其中不少成功的案例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辽宁省盘锦市的参考案例。辽宁省盘锦市在农村经济委员会的主导下,积极探索立体种养模式,打造林下经济黄金产业。近几年,该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管好生物资源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本地的条件特点、资源状况,积极探索林下立体种养开发模式,不但给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而且为当地林业经济发展打造出一批黄金产业。
1、林粮模式。主要是未郁闭的杨树幼林地可以间种玉米、黄豆、小豆等粮食作物。这种模式该市主要在以栽培成片杨树速生丰产林为主的高升、大荒、石新、东风等乡镇发展多年,主要是树木生长的前3年进行林粮间种,亩可增加收入300~400元左右。
2、林菌模式。林菌型模式开发,是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林地经济开发模式。从2004年起该市与盘山县林场合作先后进行了地栽香菇、地栽鸡腿菇、平菇、黑木耳等林下食用菌栽培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亩收入达1.5万元左右。
3、林药模式。此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既可以为林木除草松土、消除病虫害,药材又可以创收,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市场上效益可观。在该市的高升、大荒等乡有栽植,亩收入700元以上。
4、政府支持。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真正把林上、林下、林中的资源用活用好,用出效益,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加大在政策、科技、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和完善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林业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营销网络,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目前,又有一批适合该地区推广并有很好发展潜力的林业经济模式先后引入盘锦市,为当地林业经济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市的参考案例。北京市在发展林下经济中也探索出多种模式。通州区永乐店镇的林菌模式、林禽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在北京,利用林下资源的模式还有林草模式、林药模式和林牧模式等。
1、林草模式。密云县太师屯镇前南台、后南台、黑古沿村,选择抗病抗虫、易于繁育、群众乐于接受的欧美杨新品种作为退耕还林树种,在3,000亩河滩沙地上营造速生林,同时林下种草养畜,年产牧草每亩600公斤,使退耕地迅速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林药模式。平谷区黄松峪镇在林间空地上间种柴胡、防风、黄芩、金银花、西洋参等药材5,000亩,实行半野化栽培,并积极培育主导产品市场。据调查,林下种植中药材,折合每亩年收入500元~700元,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还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林牧模式。延庆县北张庄镇在坡地上栽植四倍体刺槐,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四倍体刺槐的叶子和牧草,舍饲喂养牛羊,槐花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目前,该镇依托这一模式养牛100头、养羊5,000只、养蜂900箱,年人均增收900元。
(三)总结。根据具体的案例以及林下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发现林药、林牧、林菌等传统模式由于发展历史比较久,发展方式和手段等较为成熟,推广难度不高,容易成功,且效益可观。再进行一些合适的技术的引进将会有更多的产出。当然,也可以尝试其他的林下经济手段,甚至进行全新的试验,经营得当定会有不错的效益。
(一)发展林下经济应因地制宜。专家意见是,发展林下经济,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如,林菌模式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适合在平原地区林木郁闭度较好的林地上发展;林药模式对生长条件的要求相对宽松,尤其适合在山区林地进行半野化种植;其他各种模式也有其各自的特点,要根据地区特点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相关市场需求。如果随意引进,不仅不能获得有效经济收益,甚至会破坏林地,反而得不偿失。
发展林下经济其种养模式可因时、因地、因气候、因市场而定,经营模式可公、可私、可合股、可联营等。
(二)科技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发展林下经济,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作用。以种养加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的科技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经营者要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教育科技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利用媒体进行科技指导,或深入基层进行讲学培训业务技术骨干、现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等科技服务,并且及时召开由以种养加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林下经济经验交流会,以便交流经验、研究推广新技术和新成果,做好这项工作,科技教育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关键和根本所在。
(三)政策支持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林农对于这些林下经济经营的前期投入来源。由此引出一个林改过程中相应配套改革的问题。事实上,配套改革已经成为林改的持久推动力。
1、林农的需求。对于集体林权改革,对林改完毕的地区,要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工作,帮助农民解决林地生产和发展问题。许多林农最苦恼的就是用林权证抵押贷款,但信用社却不给贷,因为用天然林抵押贷款的政策没完全放开,当地只给人工商品林的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国家在短期内对于刚改革完的林地进行政策上的限制是处于整体效果的考虑,包括不希望林地由散户最后集中到个别有实力的大户的手中等问题。对于一些想通过灵活方式经营的林农,受到了限制。
林权抵押贷款流程对于农民来说有些复杂,整个贷款过程要经过申请、登记、评估、审批等环节,如何让农民手中有证、合理用证,看来相关管理部门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从农民们的需求上看,他们有“三盼”:一盼国家的政策能够长期稳定,农民们能尽快地详尽了解;二盼国家政策要适当倾斜,比如在林权证抵押贷款上,政府应该适度进行贴息,帮助引进资金以解发展林下产业的燃眉之急;三盼相关部门的服务要到位。
2、配套改革参考。事实上,集体林改的主体改革到位后,政府及林业部门应该紧抓配套改革。在这方面,辽宁省宽甸县可以作为典范。2006年7月,辽宁省宽甸县政府率先在辽宁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建立了第一家林业要素市场,并有一整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成为集体林主体确权到户后,配套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林业要素市场成立以来,已办理森林资源流转登记1,229份,流转面积23.9万亩,流转资金6,800万元;办理林权初始登记674份,面积8.5万亩;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登记110份,县农村信用联社放贷1,400万元,抵押森林面积22,829亩;还受理金融部门委托的评估业务,对4,175亩林地林木进行了评估,评估总额2,120万元;开展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林业劳动力服务等业务。
以上提出的一些浅显建议,希望给在林改过程中积极发展的林区带来一些助益,给有关部门处理林改后续问题带来一些新的思路,给林农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和实惠。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创造新的经营模式,给这场林改注入新的元素。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姜海英.浅谈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黄启忠,朱建军,何大乾.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
[3]李金海,胡俊,袁定昌.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步伐——关于发展城郊型林下经济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8.7.
[4]阎博.林下经济是生态型“黄金”产业[J].绿色中国,2010.5.
[5]李二军,路运宝.发展林下经济的五种模式[J].国土绿化,2007.2.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