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柏峰,邹小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二病房,哈尔滨150081)
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佟柏峰,邹小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二病房,哈尔滨150081)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适应性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生活范围狭窄、个体人格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举措。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医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据王媛、王伟、张微2007年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分层抽取的某医科大学818名在校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3%,强迫症状出现最多,其次为人际关系和抑郁。被调查学生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应性问题
这里说到的适应性问题既包括新生入学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也包括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新身份、新岗位的适应。
对于新入学的医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刚开始所带来的生活环境上的改变导致生活方式、学习习惯都产生巨大变化。学生不但没有在高考后减轻压力,反而处于一种长期的持续压力下,极易对学业产生倦怠情绪。同时远离父母和朋友,新的交往渠道还未建立起来,使得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缓解,这都导致新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重新调节自己[2~3]。
毕业生从一名医学生到医生不只是身份的转变,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医学生身上负担的责任异常重。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应对复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分科是一大难关,而医患关系紧张等社会现实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新鲜人也是不小的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
对中心像素P,设置以下7个函数值:①A(k)=1,Pk为图像像素,k=0-8;A(k)=0,Pk为背景像素②B(k)=1-|A(k)|③A(k)=1,C(k)=1;若 A(k)≠1,C(k)=0④A(k)=1,D(k)=1;若 A(k)≠1,D(k)=0 且 D(9)=D(1)⑤E(k)=1-|D(k)|,k=0-8⑥F=∑i=N1(E(i)-E(i)*E(i+1)*E(i+2))N1={1,3,5,7}⑦G(k)=F*,k=0-8(F*是 A(k)=0 时的 F)。
医学生注重技能培养和知识的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而作为医生,要求团队意识,需要相互配合。同时面对病患必须以病人为本,能够体察病人及家属的情绪,耐心周到地提供服务。这常常导致医学生“高分低能”,虽然是好学生但却成不了好医生。
(一)学业压力
医学教育学制长,专业课多,学业繁重,医学院校的专业性极强,区别于传统授课模式,现代人才要求具备复合型知识,外语、计算机等辅助学科必须掌握,实践技能要求高。同时,医学生教育注重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却忽视了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的提高。枯燥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是识记材料,重复性学习活动容易引发疲倦。
(二)就业压力
对于高年级医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真正走上医疗岗位,相当一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改行还是屈就偏远地区的级别较低的医院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尴尬的选择题。其中除学业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不公平的竞争给毕业生们带来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4]。
(三)生活单一狭窄
医学院的学习占据了医学生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繁重的课业使得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放松身心。学校所能提供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有限,单调的生活缺乏活力。久而久之导致医学生不善于自我调节,不了解放松的渠道与方法。
(四)人格因素
一个人怎样认识周围世界和怎样适应与反作用于周围世界,即一个人的稳定的、持续的与独特的感知、体验、思维、应对与行为方式,构成一个人的人格。不同的人格特质决定了医学生个体心理状况不同,调查医学生的人格特点,掌握问题型人格对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5]。
(五)社会环境因素
信息化时代网络生活对于医学生心理冲击很大,在相对狭窄的生活空间里,网络是一扇通往社会大环境的大门,但是如果稍有偏颇,虚拟情境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会随之汹涌而来。人际交往障碍、网瘾综合征等都是常见的网络“副产品”。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不思进取等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也有着恶劣影响。
(一)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医学生的许多专业课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在依托这些专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或举办专题心理健康讲座等,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情感支持、社会技能训练等),帮助他们处理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同时使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咨询与干预的技能技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而且对于临床治疗中处理患者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学校还可以通过职前实践、就业指导等端正医学生的就业观,在帮助他们寻找恰当职业定位的同时疏导心理问题。
2.发挥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功能。各个大学几乎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发泄室等,如何切实发挥这些功能室的作用,畅通学生求助渠道,通过广泛宣传使学生在学校获得心理支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举办多种文体活动,丰富医学生学习生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积极心理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可以获得认同感,提升交往能力,宣泄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况。在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让医学生从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积极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4.优化校园环境,促进身心健康。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宽松的交往环境、民主的管理环境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其他管理者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二)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1.建立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之初为学生建立详细而完整的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掌握学生成长环境,发现心理易出现问题的学生的必要手段。
2.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辅导员应该密切注意学生动态,在学生家庭、学习及情感等方面出现大的波动时适时干预,具备一定的心理问题甄别能力,在心理问题形成之初就快速作出反应,及时求助专业人员或者转介。
3.设立心理委员。在学生中选择部分具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具有教师不具备的优越性,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隐蔽,不易察觉,对于成人的闭锁性使得教师有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而同学之间朝夕相对,更容易相互了解和沟通,朋辈交往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4.保证专业支持。以上手段如果想要取得实效,不能离开专业人员的支持,在理论上、技巧上、方法上的适时指导和干预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始终参与,这些手段不能盲目使用,否则不但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健全医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1.学校层面。由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学校管理者、辅导员、部分学生心理委员等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他们各司其职,发挥作用,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良性运作,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2.家庭层面。问题学生往往来自于问题家庭,如果想要调整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脱离他的家庭也是不实际的。学校方面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类型,帮助密切亲子关系,使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3.社会层面。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可供他们提前接触社会生活;二是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不能解决医学生的实际问题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足够的社会资源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可以求助或转介,为医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1]王媛,王伟,张微.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4):508 -511.
[2]马献中,何培宇,王保平,甘发旺,梁金玲.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3):263-271.
[3]唐家良,谢日华.医学大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5):787 -788.
[4]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2):50 -55.
[5]黄建中,王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2):154 -155.
G444
A
1001-7836(2011)12-0104-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2.041
2011-11-09
佟柏峰(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胃肠疾病、医学教育研究;邹小明(195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胃肠疾病、医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