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2011-08-15 00:47刘云利张士献张英芳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应用型校企

刘云利 张士献 张英芳

(1.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2.德药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德州 253023)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性、综合性、教学型学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学校的科学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紧密地维系在一起。每一所大学,甚至每一个学科专业都有其相对确定的服务区域和领域,地方院校就更为明显。如果不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也不注重区域特点和发展情况,不使高校发展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相协调高校就难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1]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科学合理地利用企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市场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历史使命。

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最初始于职业学校,形式有委托培养、冠名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双方广泛深入合作的困难。一是合作的范围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企业与高校尚未真正建立起“互惠共赢”的体制和机制;二是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了解产业、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不少企业不熟悉、不了解本单位人才需求及相关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四是普通高校在企业的实训基地数量严重偏少,建设进展不快。因此,如何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是关系到双方能否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1.校企合作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求得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共赢。对地方高校来讲,相当比例的生源来源于该地方,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服务于该地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打破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把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直接融入到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中,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大平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快速发展,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校企合作可以加快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科技创新体系中尤其占有重要位置。地方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和靠近地方产业的地缘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的专家、教授可以深入工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一是能够摸清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从企业带回研究项目进行研发,并及时将成果向企业转化;二是可以与企业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形成新产业,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三是共同开发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快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升级[2]。所以,校企合作对推动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校企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着力破解学校办学遇到的难题

1.破解学校办学中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难题。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强是这类人才的最突出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校仪器设备、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绝大多数地方本科学校实训条件较差,实训教学环节的薄弱成为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训教学环节得不到加强,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到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磨合期”较长,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而且也会严重消弱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会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学校应当把校企密切合作放到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通过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场所、生产设备,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真正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使学生能亲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有效地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缩短由学生向职工角色转换的时间。

2.破解学校办学中“双师型”师资匮乏的难题。传统的大学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知识导向,基本属于“基础+专业+实践”的“三段式”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不足。如果地方本科院校将这一模式实践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工科专业中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一大批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严重地影响了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任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化解学校“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难题,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学习锻炼,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主题,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并与企业团队共同建设相关课程、开展联合科研,在实践中积累工程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企业实践背景,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加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课特聘教师。

3.破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各自为政,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需求的脱节。二是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岗位。三是毕业生创新能力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解决“双难”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一是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按需培养、供需对接”;二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理论实践“零距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学生通过岗位实际演练,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四是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过程中,通过接触真实的岗位环境,体验企业职工的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等在学校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很快地进入职业角色,真正实现毕业上岗“零过渡”。

(三)借鉴国际上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

综观国外的校企合作教育,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通过政策性立法来保障校企合作。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重视相关的立法工作,通过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制订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二是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来推进校企合作。从国外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来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高校企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及税收优惠等,为校企合作向纵深持久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三是发达国家一般由政府牵头,建立由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企业、行业部门和社会专业人士等组成的校企合作评估机构,定期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有力保证了校企合作向着健康实效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尽快出台企校合作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明确院校、企业在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企校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使企校合作尽快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之路。

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

为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德州学院积极探索与实施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工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首先,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学校适时确立了贴近市场、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逐渐形成了“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办学特色。

其次,为有效开展企校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的董事和行业技术骨干与本校部分学科带头人,共同成立了“工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工科专业建设。与此同时,本校在职称评聘、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一线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和横向课题研究的优惠政策。

第三,通过“三结合”、“三紧跟”、“六共同”构建了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三结合”是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三紧跟”是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六共同”是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由此,构建了“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企校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四,通过“七保障”构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企校共同建立了“七保障”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一是集合企业、学校优质资源,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流教学条件;二是合作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实践场所和实习设备,配备实习实践导师,保障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三是企校共同提供创新活动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保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实施理论与实践并轨培养,保障人才“用得上”;五是实施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教育,保障人才“留得住”;六是企业为进入公司的学生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保障人才“干得好”;七是实施就业直通车,保障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1]许华荣.区域视角下地方高校发展定位重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0).

[2]龙斌.浅析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科技创业,2007,(3).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