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之路

2011-08-15 00:47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新生代市民城镇

尹 斐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从此,“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概念进入了更加广泛的公众视野。如何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成长为市民,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称他们为新生代农民工,一是因为他们出生、成长、受教育和工作的整个过程都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年代;二是因为他们的户籍依然在农村,却工作在城市或城镇之中。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大致有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量的一半,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成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进一步发挥了我国固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在如今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城镇里,林立的高楼、繁荣的商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等,无一不凝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

与老一代农民工为生存、为赚钱而进城务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为了寻求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中有超过62%的人梦想未来当老板,“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同一份报告还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27%的人希望在务工城镇买房成为市民;50%的人表示在城镇干得好,愿意留下来;只有不到两成的人有“干几年回家”的打算。这说明与老一代农民工多有城市和城镇“过客”心理,城乡流动的“候鸟”式生活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留城生活的愿望,希望融入城镇主流社会。老一代农民工一般就认为自己是农民,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工人和市民。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有意愿进入城市和城镇的群体,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真正地融入城市和城镇,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变却又困难重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没有把他们当成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没有敞开自己的胸怀,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市民,城市依然排斥他们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非常尴尬的处境。所以,国家应该下大力气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二、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身份认同

由于二元体制的障碍,新生代农民工一直作为农民的一部分,与农民、农村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他们并不认同、也不愿意接受当前户籍等各类制度赋予他们的无法更改的农民身份。新生代农民工想要在城市生存下去,却总是少了个身份上的认同。这里所说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成为城市居民和享有城市居民权益福利的市民身份的认可和保障。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之路,必须从制度改革突破。

1.户籍制度改革首当其冲

1958年我国开始实行的户籍制度,主要就是将户口分为两大类: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把户口与不同的权益相结合,规定持有不同户口的人享有不同的权益。这种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享有与城市市民同样的工资收入、住房、补贴等待遇。因此,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身份的转换,就必须对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讲更为迫切的户籍改革是放宽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成功“入市”,享有市民身份。当前,我国各地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限定的条件基本上都是要求同时具备拥有固定住房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两个条件。这样的“入市”条件是合理的,但我们要特别警惕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拔高标准,如把固有住房理解为自有住房,或者对稳定的收入来源随意设置下限。这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

2.城镇政府管理制度要跟上

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人口流动现状:管理农民工的机构虽然多,但职能不清且易在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对农民工常常以强制的“管”为主,相关服务较为欠缺。这些都是城镇政府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急需解决。

首先,城镇政府要转变管理理念,由排斥、防范、管制农民工,转变到公平地为其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和人口的服务型政府。特别是对于因历史原因而制定和出台的一些不利于进城农民工的政策法规,需要逐项加以清理和废除,并根据新形势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制定的每一项政策法规都应该使农民工得到平等待遇和经济实惠。

另外,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政府各部门在研究农民工政策、布置和部署农民工工作、解决农民工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并且将各类公共设施向农民工开放,使其能享受与城镇市民一样的公共福利。

3.用工与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全面保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2009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仅占农民工总量的11.5%,表明大量的农民工还未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而全国总工会在广东的一项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这损害了农民工的部分合法权益,难以实现其稳定就业,还容易导致农民工产生心理差距。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用工与社会保障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城市用人单位的监管,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保证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并在建立工资监控体系基础上,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监督调控体系。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还可以降低维权风险。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取消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所有制之间设置的差异,并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农民工收入水平、就业特点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让他们享受包括工伤、医疗、生育、失业和养老在内的各项基本保险,构建有效安全的保障网络。

4.教育制度改革解除后顾之忧

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加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较强、速度较快,他们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如果其子女不能在城市接受持续、稳定的教育,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彻底地实现个人市民身份的转变。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在转学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大城市最突出。另外,由于农民工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其子女就读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质量也相对较差,对未来长远发展不利。

只有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之路扫除后顾之忧。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教育部门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加强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容纳能力,消除因户籍问题引起的入学资格歧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正常教育,无需缴纳各类附加费用,特别是取消借读费、赞助费,减轻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经济重担。目前,广东试点的“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免费入读公办学校”可以说是当前改革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还应该为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

三、情感认同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户籍制度及其他各项制度的改革能给新生代农民工一个确定无疑的市民身份,城镇及城镇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包容、内心认可和他们自身对城镇的接受眷恋才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的关键,这就是情感认同。

1.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认同

从城市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往往忽视了农民工为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民工以极其低廉的工资报酬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付出侵占了本该属于城市人的工作机会和其他资源。还有一些城市人认为农民工文化素质差,不遵守秩序,不讲究形象和卫生,野蛮、危险。在城市人的优越感的支配下,他们常常用一定程度的歧视性和轻蔑性语气和言辞去对待农民工。这让新生代农民工从内心畏惧城市人,不敢跟他们打交道,更不敢进入或走进城市人的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且有部分人从小就在城市生活,甚至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都市化了。市民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并客观看待新生代农民工,纠正对于农民工“脏、乱、差”的认识误区,消除歧视,同新生代农民工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以营造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良好人文环境。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使之成为农民工与城市原居民平等相处的熔炉,为城市人打开胸怀接受农民工和农民工融入城市并成为新市民架起一座桥梁。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家是归属感的载体,而房是家的客观物质形态。我国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时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屋里。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住在城郊的住所。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工对城市的美好向往几近破灭,更不要说从内心中把城市当做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因此,让农民工在城镇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是让数以亿计的新生代农民工接纳、热爱城市的基本条件。

根据现有条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从青年熬到中年甚至老年也很难买得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要破解这个难题,靠房地产市场是行不通的,比较可行的是政府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并尽快将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城镇长远规划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利用城镇改扩建、发展小城镇、建设卫星城市等契机,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则必须明确认识,提高职业技能对其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提高素质的自觉性,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内涵转化。新生代农民工更应该主动学会去适应城市的制度和规则,了解并具备城市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生活习惯,消除心理障碍,真正地融入城镇。

[1]魏晓雪.新生代农民工的涅槃——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2]刘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分析[J].传承,2010,(1).

[3]姬志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障碍及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李昱.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析[J].求索,2010,(10).

[5]栾云云.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猜你喜欢
新生代市民城镇
“新生代”学数学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文化边城镇远
新生代“双35”09式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