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梅,陈 焱
(河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
邓小平以一个改革家和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兴衰成败的治国之道,从曲曲折折的改革实践中总结中国未来发展之路。邓小平理论内涵深邃,博大精深,以实现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人本关怀为准绳,既成功地解释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人学思想,对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读邓小平人学思想,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人学。对于人学,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著名人学理论专家陈志尚先生提出:“人学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它的研究对象当然是人。但不是有关人的一切问题都是人学研究的对象,也不是一切以人为对象的科学都是人学。”事实上,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人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说它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因为对人的研究和探索古已有之,从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开始,到费尔巴哈唱出了“他心爱的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再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科学学说,人的问题一直是人类探索的中心议题。说人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因为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作为独立的人学理论至今尚未出现,至少尚未得到学界的一致公认。全面地正确认识人学,给人学以正确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人学既不同于“人的科学”,也不同于“哲学”,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人的科学是泛指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学是指研究人某一方面的各门具体科学以及由此组成学科群,包括人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等。人学,正如日本细谷贞雄强调指出,它所包含的意思与人的科学有别。人学之被倡导,其理论上动机无非是把已经积累起来、与人有关的知识由某统一原理重新加以组织,从而把人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把握。然而人学又离不开人的科学,人学的内容几乎涉及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技术,和它们相互交叉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属于在更高层次上加以综合的基础理论。所以,人学需要广泛吸收与人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资料和立论的根据,而与人有关的各门科学也需要人学为它们提供研究人的问题的理论指导。
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哲学这个思维的最高层次上对人自己的反思,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哲学是关于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自己的存在、本质、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问。不能为了强调研究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和强调研究人学的意义而把哲学归结为人学。所以,人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但仍以哲学思维为主,横跨很多学科的新兴的综合性基础学科。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人学主要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以哲学的方式从整体上思考和研究人。人学既不同于“人的科学”,也不同于“哲学”,但人学又确实离不开哲学和人的科学,它是以哲学为指导,以人的科学为基础,以整体的人的属性、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体系。
究竟什么是人学呢?国内研究人学理论的专家陈志尚先生在他的专著《人学原理》中给了人学一个科学的定义——“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1]1我们研究和考察邓小平的人学思想将以人学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支点。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总设计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理论的伟大首先就是由于其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中国人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邓小平理论全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那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及毛泽东人学思想必然和邓小平人学理论的形成有渊源关系。
1.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的问题。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表现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用具体的和历史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本质和人性,反对用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人、研究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而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史,更是人的发展史。
马克思说过:“……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30-31邓小平坚持了“从现实的人”出发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则,坚持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来思考中国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盛行时,邓小平批判有些人抽象地讲人的价值、人的民主和自由以及人道主义。他指出:“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3]41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命运的深切关注,集中体现在邓小平人学思想中。20世纪70年代中期,邓小平一再与“左”的问题斗争,挽救在文革十年中饱受艰难的国家和人民。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116邓小平特别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指出,不管碰到任何情形都不应该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更是突出经济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邓小平坚决纠正背离基本路线的实践。他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3]370-371这都是建立在对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思考基础上提出来的。
2. 关于完整生产力观。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判断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最重要的标准。邓小平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重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他把中国人的发展问题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3]116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思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而在这三个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而增强综合国力可以看做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范围内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人民利益方面的体现。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确的政治领导取得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28他还提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4]152。他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个重点,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社会生产力仅仅看做是物质生产力,而是把它如实的理解为既包含物质生产力又包含精神生产力在内的完整生产力。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5]173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也使用了诸如“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等概念。邓小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生产力观。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人发展的基础,但不是人解放的全部。人的解放还有政治、道德、精神等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确的精神需要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与物质需要,所以更应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人学理论成为邓小平人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 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毛泽东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毛泽东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关于人的价值的完备严整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6]1512这意味着,人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毛泽东还认为:“人,比金银还贵重”[7]256这是毛泽东从人与物的比较关系中阐发的人的价值本质论。邓小平继承了这一重要思想,关心人,爱护人,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的人学思想中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对人民有利有益的事情,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我们所追求并为之奋斗不已的。纵观邓小平的一生,都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邓小平正是那种“认识人民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邓小平还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8]257这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广大党员提出的要求。
毛泽东和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立足点都是为人民谋福利,都以人民的利益为价值评价主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毛泽东人学思想的理论和行动出发点。他认为衡量党的干部工作做的好不好的标准是是否关心群众利益。毛泽东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109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提出这个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9]267邓小平秉承着对中国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毛泽东的“人民至上”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出发点。邓小平始终继承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为现代化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相信和依靠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用来检验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2. 不断发展的自由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也是毛泽东人学思想的核心点和归宿。毛泽东指出了自由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对必然的认识,另一个是根据认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通过在实践中实现对必然的认识,获得自由的前提;再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获得人类真正的自由。而人类要不断地获得和保持自由,就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毛泽东还指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没有抽象的自由。”[10]761毛泽东“具体自由”观,既阐明了自由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内含了人的自由是与人的具体生活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等相依存的。邓小平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人对自由的追求是一个长期的的过程,要以政治的民主、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为条件,现在的我们只能算是对自由追求的“初级阶段”。以后要走的路很长,其中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同时,还要深化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百花齐放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只有这样对人的自由的追求才能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3
邓小平人学思想全面秉承了人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又有着对中国当代实践的理性思考。立足中国的现实状况,解决中国人的生存发展始终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主旨。邓小平的思想中始终渗透着对人的关切和思考。他把中国广大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当作其一生的奋斗任务,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后,他又积极推进中国人真正的自由和民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处在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的邓小平,作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需要进行历史的拨乱反正,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的实践。邓小平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人的发展,应当具体的、历史的谈论人的发展,并且一定要结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形态的阶段中。邓小平主张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起来,邓小平认为当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因此不能靠空谈人的价值和人的民主、自由来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只能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人的发展立足于发展物质生产力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全面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革命性的天地推向了建设性的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始终关注的中心工作。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最大历史功绩就是找到了发展贫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找到了在贫困落后的中国解放人、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改革实践中要“摸着石头过河”,走渐进式的发展道路,先从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再进一步拓展城市的改革着手;先改革经济体制,取得经验后,再一步步向政治体制改革深化。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方式,既避免了大的折腾和损失,又能够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既符合了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也是人民所能够接受、赞成和拥护的。
邓小平理论还包含有马克思学说中从未见过的崭新创造,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一国两制,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第一次全面地从理论的层面推向实践的天地。
[1]陈志尚. 人学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7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9]毛泽东选集:第5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