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书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最具吸引力、最具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因此,社会审计是我国审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内部监督问题,逐步把目光从事后的会计核算转向了具有监督和服务功能的内部审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纷纷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充实加强内部审计力量。因而形成了社会对内部审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面对市场的迫切需求和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的矛盾,高职高专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在工学合作的方式下探讨审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于满足企业需求、推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审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审计及企业的内部审计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内部审计机构已达6万多个,专(兼)职审计从业人员也已超过18万,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点,本文重点讲述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迫切需要的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对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
1、市场对复合型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职能在审计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营成果的考核等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审计抽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IT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因此,复合型审计人员,既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会计资料的合理性、合法性,又要具备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综合判定能力及较高的企业管理能力。
2、跨国公司对内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世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在华投资的就有470家。资本的国际化流动使得跨国公司的财务报表更显复杂,加之跨国公司内部管理的多元化和规范化,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稽核和审计的难度加大。因此,跨国公司对专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既给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遇,也给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内审人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发展趋势对创建培养审计人才新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1、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向“服务”转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查错防弊。但随着企业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加强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内部审计的职能将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方面发展;审计工作的重点将从内部检查监督向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方面转移。审计领域将从单一的财务领域逐步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延伸。管理审计、效益审计、风险审计和内控评价等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2、审计人员构成将从知识结构单一的财务人员向复合型、多元化、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发展。随着审计职能的转变和审计领域的延伸,审计人员的构成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审计机构中不仅有精通财务、审计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且还要有精通企业经营管理和IT技术的专业人才,审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将得到全面改善。
3、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得到大幅度改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审计,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随着审计力量的加强和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能力将得到迅速加强。
4、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将从分散管理逐步向行业自律方向转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上由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管理将逐步由行政部门的分散管理向内部审计行业自律管理方向转变,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由于审计的特殊职能,现阶段市场对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审计专业,但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审计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决定了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主要表现:一是审计教学理念存在局限性。审计课程需要教师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但是很多审计专业教师还是以会计论审计,没有跳出会计的圈子;二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独立的审计专业,只是在会计专业中开设了审计课程;三是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形式上设置了独立的审计专业,但是实质上依然依附于会计专业;四是审计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部分,三者虽然紧密联系,但存在本质区别。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审计专业没有对三者进行合理界定,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审计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专业性。由于受到“审计就是审查会计”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的职能及“专业性”。财务会计的内容安排较多,而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责任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安排较少。同时,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审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审计专业的实践、实训工作严重不足。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求很高。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审计实训基地建设、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实践活动明显不足。
(四)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课程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因此,担任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参与过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缺乏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经验。很多教师都是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同时,很多教师讲解的审计案例很多是会计报表的内容,不能和审计的流程、经济环境、沟通能力等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到的都是纯理论知识,没有体现以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五)审计专业的教学手段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软件被企业广泛运用,审计软件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及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会计信息系统和审计软件教学。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
(六)缺乏系统的审计专业能力考核标准,不能对审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合理考核。
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一致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就业市场为出发点的,所以高职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产学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模式仍将有待探索和完善。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建立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克服目前对审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就是从审计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并围绕能力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审计实践环节的组织,能力目标考核等。其本质就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审计实践经验的培养。
(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实现审计教学模式更新。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审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
1、提高审计专业教师技能是培养审计人才的关键。具体要求是审计专业教师应该积极研究现代审计理论,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二是要积极参加审计实践活动,熟悉和收集审计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三是要求审计专业教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更新审计专业知识。同时,审计专业教师还应积极加入各地内部审计师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并及时向学生介绍内部审计的新知识、新动态。
2、彻底更新教学模式。审计专业教师应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实用教学为手段,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应该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讲授与网络交流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以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有机结合。同时,积极推进审计软件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制定审计岗位能力考核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明确审计岗位能力目标。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根据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建立审计岗位能力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和实践,并对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合理考核。
(四)科学设计审计专业课程。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审计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实训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特别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基础课的设置应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详尽介绍,并增加审计案例教学和软件教学等内容。当然,专业课(含专业实践课)教学应体现针对性,突出实用性。
(五)加强审计实训和实践基地建设。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为配合审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学校内应设置仿真的审计模拟实训室,配备与审计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模拟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类别和数据资料,加强审计软件的演练和审计实务操作。同时,积极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审计实践活动。还应该积极聘用大型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审计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实务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审计经验。此外,积极推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审计专业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需要。
总之,审计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培养审计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推动和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刘运国,胡丽艳.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5.
[3]姜希梅.浅谈内部审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4]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