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44:59王银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办刊科技期刊气象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4)

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4)

基于我国气象科技期刊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通过网络、电话、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查阅等方式,分析我国气象科技期刊的现状,重点揭示了非核心气象期刊未来生存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刊物特色凝练、编委会作用发挥、作者信息库建立与完善、编辑综合素质提高与服务意识增强、刊物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气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稿源竞争;综合素质

近10年来,我国气象科技快速发展、气象科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为气象科技期刊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然而,机遇面前,各地各级气象科技期刊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呈现的蒸蒸日上繁荣景象与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日趋举步维艰的落魄窘况形成鲜明对比。与国内同类核心期刊相比,数10种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在刊物整体质量、影响力、知名度上都存在差距,且差距越来越大。因此,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和编辑部只有正视这种差距,强化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冷静思考刊物出路,及时调整办刊思路,不断积累办刊经验,才能在同类期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为自己的刊物谋得应有生存发展空间。为此,笔者通过网络、电话、实地考察以及查阅文献等方式,对我国气象科技期刊现状进行了调研,揭示了非核心气象期刊未来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气象科技期刊的现状

(一)种类齐全、专业层次分明、布局广泛随着我国气象事业不断发展及气象科研业务实际需求日益增长,气象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增长最快,90年代增长率开始下降,这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总体趋势一致。整体上看,我国已形成种类齐全、专业层次分明、布局广泛的气象期刊体系[1]。目前,我国气象科技期刊有50余种,省市级气象部门除海南、北京、天津、上海外,基本上都办有一份气象期刊[2]。其中,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气象期刊有10多种;公开发行的省级气象期刊19种;其余均为内部资料。至此,我国气象科技期刊已形成学术、技术、综合、科普等种类齐全,中央、地方层次分明的格局。

(二)期刊学术质量参差不齐 气象科技期刊数量多,发展不平衡,学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准确定位,凸显特色,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加强作者队伍梯次培养,拥有丰富的稿源和作者资源,期刊学术质量领先,在气象行业内享有较高声誉,如《气象学报》(中、英文版)、《大气科学》、《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等。同样是这些期刊,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科技的有利时机,不盲目模仿,勇于创新,根据气象各学科发展特点,确立办刊方针,坚持办特色期刊,已形成一定国际影响。有的面临日趋激烈的稿源竞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选题缺乏策划,约稿瞻前顾后,组稿措施不力,作者群建立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以致稿源不足、用稿质量差、学术影响力下滑。

(三)发行量不大 我国气象期刊发行量均不大,高则数千份,少则几百到1000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一是气象科技期刊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增加发行量存在局限性;二是我国气象科技期刊编辑部规模小,多则4-5人,少则1-2人,编辑人手短缺,无精力顾及发行,更不可能由专人承担发行;三是出版周期过长,多数为季刊和双月刊(仅《气象》1种为月刊),尤其是一些季刊因科研成果传播相对滞后,往往不为读者看好,读者更愿意订阅核心气象科技期刊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渠道。

(四)经营活动尚未展开 气象科技期刊为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远远超过期刊自身收益,其价值不能仅从发行量及自身经济收益来衡量,但其发行量小、经济收益上不去也是不争的事实[3]。气象科技期刊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小,这些特殊性决定其经济效益一般不明显。目前,大部分气象科技期刊未开展经营活动,主要依靠上级单位拨款或收取版面费维持,在扩大发行量、争取广告客户等经营方面投入人力财力相当有限。因此,多数气象科技期刊都将发展目标放在提高社会效益上,在办刊实践中,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贯彻办刊方针,不断提高期刊质量,针对读者需求,组织优质稿源,以此赢得气象行业上的较高学术声望和气象科技人员的普遍认可,从而达到提高社会效益之目的。

二、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未来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因非“核心”,难获气象科技人员青睐“以刊论文”已成为目前运用最为广泛,也最便捷、最简单的学术评价方法,评价一个人学术水平高低往往只看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4]。这样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否合理不在本文讨论;但现实是,大多数气象科技期刊因非“核心”而对气象科技人员明显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这种现象的存在,责任不在气象科技人员,因为我国人事部门在职称评定、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绩效奖励、高校学位部门在学位授予上大多直接与“核心期刊”挂钩。这势必造成国内气象研究院所、有关高校和省级以上气象业务部门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在选择研究论文投稿对象时一般不会将非核心期刊作为首选,除非被核心期刊退稿,又不想论文搁置,才会转投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核心期刊现象”已成为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深知自己的期刊难获气象科技人员青睐,难有作为甚至无可奈何。

(二)优稿难求,办出特色殊为不易 稿源是科技期刊的生命之源,没有稿源,再优秀的编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稿源决定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是形成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基础[5]。理论上讲,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优稿难求”问题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常规或非常规措施加以缓解,但措施可用于一时,不可用之长久。如《暴雨灾害》编辑部,为多争取创新意义大、学术价值高的优质稿件,曾尝试过有偿约稿、实地宣传、增加编辑加工批次、提供周到服务等举措,短期虽有成效,但未从根本上扭转优稿短缺。

优稿短缺是制约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手头缺乏优秀稿件的前提下,编辑很难在每期稿件配置和结构安排上做到合理调控。其必然结果:一是用稿质量难以确保,稿件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区域性无从兼顾;二是选题策划难以落到实处,不能保证刊物每期有重点、有主题;三是期刊定位难以维持,受限于所发论文选题雷同、内容单一,编辑很难固守预期定位。

(三)出版周期长,提高学术影响力困难较大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已成为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两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中被赋予较大权重,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科技期刊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也越大[6]。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多为季刊,出版周期较长,信息容量相对较小,实效性强的论文很难在第一时间发表,其所发论文的被使用和受重视程度自然不高。通常出版周期短的期刊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出版周期长,会有相当一部分引文因老化而不能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计算,从而使影响因子降低。出版周期长已成为制约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的瓶颈之一,其出版周期若不缩短,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困难显而易见。

(四)编辑人手少,打造精品期刊难度不小目前,多数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在职编辑仅1-3名,既负责稿件初审、专家送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还承担稿费结算与发放、征订发行、论文上网,还要做好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报表填送、期刊年审、检查评比等,实际上既当编辑又做编务。如《广东气象》只有1名专职编辑,未设编务,编辑长期超负荷工作,许多来稿不能及时处理,出版周期长导致作者不愿将好稿投来[7]。

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编辑部普遍实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三审制。不少稿件因学术质量和写作质量不高,在发表前要返修2-3次,有的甚至返修4次以上,编辑在与审稿人和作者联系沟通上耗时耗力。这种工作状况下,编辑压力很大,穷于应付,难有余力顾及选题设计、向资深专家约稿、针对重点项目组稿、宣传策划等探索性工作。然而,精品期刊打造恰恰需要编辑通过这些探索性工作来实现。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编辑人手少,保证刊物如期出版并非易事,制订和实施精品期刊战略难度更大。

三、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未来生存发展对策

(一)努力凝练刊物特色 当前,科技期刊要在竞争中立足并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走专业特色之路[8]。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因种种原因,办出特色虽非易事,但并非一筹莫展、无所作为。若能坚定信心、大胆实践,刊物特色有望逐渐形成。期刊之特色,关键在于稿件要有特色。《暴雨灾害》编辑部努力追求特色化办刊和办刊特色化,始终坚持“求新求快”的办刊思想,密切关注各地暴雨事件或其他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主动向当地科研或业务人员约稿,尽快将其发表,已见成效。如针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编辑部分头采取“人盯人”约稿战术,设法与作者谈合作、交朋友、话情谊,以此打动作者,所约3篇与冰雪天气灾害有关的研究论文均在当年《暴雨灾害》第二期以“冰雪天气研究”栏目推出;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主动向北京一位资深专家约稿,提前发表1篇有关北京奥运期冰雹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论文。这些特色稿件的发表,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暴雨灾害》杂志特色。因此,积极组织具有较大社会反响、且新且快的特色稿件并将其尽快发表,应成为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凝练特色的常态化工作。

(二)切实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都设有编委会,但不少期刊的编委会流于形式,未能履行其职责。成立编委会的初衷不是为了排场和摆设,而是要其在期刊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编辑部只有紧紧依靠编委会、心中想着编委,让编委会正常运转,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编委会在办刊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编辑部应突出发挥其三大作用:一是智囊作用,就是通过建立健全编委个人信息库,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编委会,让其为期刊生存发展建言献策;二是组稿作用,就是督促编委履行职责,让他们积极为刊物撰写或推荐稿件;三是学术把关作用,就是通过推行编委会审稿制度,对稿不对人,统一用稿标准,严格审查,做到公平公正,对拟发表的每篇论文必须最后在编委会上讨论通过,确保论文具有较高学术质量。一般来说,编委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某一学科领域、某一专业方向的资深专家或技术权威,只要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对促进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发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尽快建立或完善作者信息库 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为获得一流作者的竞争,谁得到一流作者的支持越多,谁就拥有生存与发展先机。因此,科技期刊必须将作者作为一种决定期刊质量、影响期刊品位、左右期刊知名度的公共资源来看待,认同他们是新理论、新技术、新发现以及高质量稿件的源泉[9]。为了保持与众多优秀作者的联系并得到其支持,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建立自己的作者信息库势在必行。信息库主要包括作者的职务(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研究方向、在研项目、主要学术成果等资料。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库,就能得到作者支持,并提高期刊竞争力。如国内某一地区一旦发生社会影响重大的灾害性暴雨事件,《暴雨灾害》编辑部都能及时联络到当地合适人选(多为暴雨方面专家或业务骨干)并与之签订稿约,助其亲赴现场考察、收集资料,写出针对性强、能供发表的学术论文,合适人选就是从作者信息库中筛选的。

(四)全面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编辑是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的出版主体,其综合素质高低对期刊未来生存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编辑要站在期刊求生存、求发展的高度,增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做到身体力行。一是坚持多层面学习不放松,只要是与办刊有关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法律法规,如气象基础理论、编辑业务知识以及《著作权法》、《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都要尽量熟悉并为我所用;二是坚持在编辑实践中学习不懈怠,立足工作岗位,努力加强语言文字修养,熟练掌握科技语言应用技巧,不断总结学术论文编辑经验,强化语言文字加工能力;三是坚持期刊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不动摇,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在英文题名和摘要规范上下功夫,力求使之适应海外读者对象的要求,增强可读性,尽量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

(五)不断增强编辑人员的服务意识 作者对一份期刊的最初印象往往建立在编辑人员的服务细节上。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取决于作者和读者的认可,尤其是作者的支持。作者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为作者服务是编辑的天职[10]。编辑要继续挽留老作者和不断争取新作者,必先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意识。体现在办刊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服务气象科研人员和气象科研事业为己任,想气象科研人员之所想,急气象科研人员之所急,密切跟踪在研科技项目,不断调整办刊思路,努力做气象科研人员的“贴心人”、“及时雨”。如2007年10月,有一项中国气象局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结题在即,从中剥离出来的10多篇论文亟待公开发表,项目组负责人与多家刊物联系未果,便心急火燎找到《暴雨灾害》编辑部;编辑部了解情况后,明知时间紧、任务重,果断承接此项出版任务。为取信科研人员,编辑部全员双休日和节假日加班加点,终于赶在年底最后一期《暴雨灾害》上将该项目所属14篇论文如数发表。

此外,要适当兼顾基层气象台站业务技术人员的需求,鼓励他们向刊物投稿,对一些质量不高但有新意的稿件,编辑一定要下功夫修改并细心指导,以此挖掘潜在作者。

(六)持续开展宣传推介工作 相比核心期刊,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在影响力上还有较大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除了狠抓学术质量和服务质量外,刊物宣传推介工作也要常抓不懈。首先,扩大宣传面,除在本省本地开展常规性宣传外,还要适时到外省外地调研和宣传,也要面向相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气象业务部门、基层气象台站,展开针对性宣传;第二,主动派人参加有关专题或专项学术研讨会,到会场宣传或约稿;第三,敢于“走出去”,不定期深入气象科研或业务人员集中的群体或单位,宣传办刊宗旨,与作者或读者面对面交流科技论文写作方法;第四,及时更新期刊宣传册或宣传单,使其内容更具体、可读性更强、印刷更精美,随刊一起邮发;第五,重点围绕刊物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提升,加强与同类期刊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核心期刊的经验和做法,促使两项指标逐年上升;第六,自建网站,将期刊论文全部上网,供全国各级气象部门领导、专家、研究人员、预报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上网浏览、引用,不断扩大期刊影响。

四、结语

从办刊人视角,笔者简单归纳了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未来生存发展中的问题,并未涉及期刊运行体制机制上需要管理者思考和探究的深层次问题。作为承担期刊出版的编辑人,对困扰期刊未来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不可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必须积极作为。编辑个体也许能力有限,但只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围绕期刊定位和特色,多方协同,非核心气象科技期刊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1]袁凤杰,李耀先.我国气象科技期刊发展与作用[J].广西气象,2005,26(4):45-50.

[2]王君,王魁山.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1):70-74.

[3]林丽珊,李琼,梁建茵.共同努力,提高气象科技期刊的影响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0):134-136.

[4]刘国防.核心期刊现象透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4):159-160.

[5]宫福满,邓秀林.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J].编辑学报,2008,20(2):103-105.

[6]柳晓丽.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探讨[J].编辑学报,2006,18(4):285-286.

[7]吴婉萍.树立三气象理念,促进《广东气象》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177-180.

[8]金铁成.普通高校学报长期保持专业核心期刊地位的对策[J].编辑学报,2006,18(6):445-446.

[9]王银平.科技期刊作者资源的保护与管理[C].湖北省科技期刊研究(第十辑).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2-74.

[10]赵海霞,郭开选.构建和谐的编辑理念[J].编辑学报,2006,18(3):227-228.

G237.5

A

1003-8078(2011)03-0028-04

2011-04-19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1

王银平,男,湖北京山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鑫)

猜你喜欢
办刊科技期刊气象
科技期刊的分类
气象树
科技期刊的分类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气象(2021年2期)2021-07-01 06:19:58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气象战士之歌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2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