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苟穗舟
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能够满足他人或者社会需要的用于交换的人类劳动产品。它从形式上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譬如桌子、椅子、冰箱、空调等这些形象的实物商品就属于有形商品,而对于科技成果、专利、股票、债券、服务等抽象的劳动产品就属于无形商品。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劳动分工简单,工作效率低下。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仅仅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那个时候,商品是不存在的。
随着人类劳动技能地提高,生产工具地使用,社会上出现了劳动分工。这个时候产品除了能够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这些多余的产品就被生产者拿来同他人进行不同产品的交换,从而满足生产者自身的不同需要。而交换的结果也就导致了商品的出现。因此,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产物,它不是天然存在的物品。
1、旧中国市场商品情况。在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极大地干预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确保农业优先发展的地位,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所以贬低、压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有时,政府还通过充当大商人,即通过官营经济来控制和垄断大宗商品的产、运、销,从而排挤商人,限制社会从商人数。因此,封建社会的商品以农产品为主,而农民就是主要的商品生产者。市场上除了盐、铁等大宗商品之外,其他大部分产品均来自农业部门。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刺激和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然而在中国的市场上,商品除了农产品和极少数的日用品之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品和日化商品均依靠海外进口,比如洋火、洋蜡、洋片等均是舶来品。
2、新中国市场商品情况。建国初,中国的物资资源稀缺,市场上商品紧俏,供不应求,一切生活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的统
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4.9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95.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04.8万吨。与2009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1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为482.4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39.2万吨。我国七大水域的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国187个城市中,与2009年相比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52个,水质稳定的96个。一安排和计划分配。计划经济时代,人有钱也买不到心仪的商品。那个时候干什么都离不开票据,吃粮用粮票,买油用油票,吃肉用肉票,穿衣用布票。除此之外,还有棉花票、绒衣票、汗衫票、背心票、裤衩票、胶鞋票、棉鞋票,等等。一件衣服穿了很多年,人们往往也舍不得扔掉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概念就是来自于那个时代。所谓的“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在当今社会甚至是过时的商品,而那个时候确实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市场与国际接轨。在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刺激和带动下,中国国内经济空前发展。如今,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供大于求。产品不但质量优越,性能完备,而且也更加注重售后服务。产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也趋于科学合理。
1、商品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商品在生产、加工、运输、使用以及废弃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大。商品生产的原材料几乎全部取自于自然资源。如商品房所使用的水泥和砖料等建筑原材料就是通过人为地爆破山岩而获得的,它会造成严重的空气粉尘污染。纺织品和日用化工品的生产加工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又是很难被大自然所分解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所排放的CO和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电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氟利昂物质能够分解臭氧分子,大量的使用它们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往往使用一两次后就被丢弃。塑料袋数量庞大且分散,并难以自然降解,它是造成城市“白色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实验表明,一支普通的塑料袋掩埋后可以使1平方米的土地在100年内失去耕种价值。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强烈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当人类的商品生产和消费活动过度强化时,自然环境的系统平衡与持续演进就遭到了破坏,甚至造成很难挽救的恶果。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范围仍在扩大,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增加,并呈现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2、环境以及环境问题。环境是指作用于人以外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即人类生存境况,包括社会环境(生活、生产、文化)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条件,主要因素有:阳光、大气、水域、岩石、草原、动物、矿藏等。
目前,世界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破坏问题,即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问题,如过度地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滥垦草原等所引起的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盐碱化、资源短缺或枯竭、物种濒危或灭绝、地面沉降等现象;二是环境污染问题,即人类在商品生产、消费活动中释放的各种过量的排放物、废弃物已非环境所能吸收和净化,从而毒化和污染了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等。它们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是各种商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副产物。
3、我国环境现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同时又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很严峻。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仅为17,491万公顷,占世界的4.5%,排列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积仅居世界第134位;森林蓄积量仅有124.56亿立方米,占世界的3.2%,排列第6位,但人均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122位;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居世界第130位。我国天然草原面积3.31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4.3%;我国草原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草原面积为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耕地面积为12,244.43万公顷,然而2004年至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5.7%。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的全球性恶化及其严重影响被揭示出来,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消费模式。人类在总结传统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各国达成共识,发表了《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内容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公平,包括发达国家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持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某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陈明华.商品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
[2]万融.商品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