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飞 朱七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和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全局性的战略抉择。而汉中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调研在了解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汉中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偏弱,这与汉中“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战略决策是不相符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均衡。2008年末,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48个,占18.0%;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有31个,占11.6%。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63.3%,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6.9%。
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682人,较2004年末增加637人;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为8.13亿元,较2004年增加2.31亿元。
在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2008年为 4.12亿元,较2004年减少0.32亿元。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09亿元,较2004年减少0.33亿元。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21件,较2004年增加9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件,较2004年增加29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8.9%,较2004年增加2.8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看不仅企业的科技成果数量少,而且专利中涉及的核心技术少、转化率低、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少,更缺乏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表明汉中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与激情不足。
(三)科技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欠合理。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 0.5%、10.0%、22.8%、35.5%、31.2%;具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为 97,897 人、52,166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24.5%和13.1%。调查还发现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员缺乏;从学历层面看,硕士以上学位者过少,特别是博士人数太少,这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或博士后流动站不无关系。
(四)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突出。完善的机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所在,但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汉中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经济边缘地,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显得动力和能力都不足。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叫好不叫座”。在自主品牌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采购、政府协调、宏观决策机制等没有发挥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创新的功能,且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五)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和内部管理模式不符合自主创新的要求。通过调研还发现,汉中企业的内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加强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的要求,更未单独制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机制与激励系统。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都是交易型的,没有适时建立关系型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时,汉中企业在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过少,组织资本的竞争力弱、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关注也过少。
汉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了明确部署,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企业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有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提升汉中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企业和政府是不行的,还必须调动一切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并探索建立各种合作共享机制,从而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符合汉中经济发展实际的区域创新网络。故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谋求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
(一)正确处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盐城市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迫切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坚实的成果支撑。目前,成功的企业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途径。当然,不同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将产学研合作简单地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在企业内转化的过程。而应以企业为主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随着“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及“西成客专”的动工建设,汉中作为关键节点城市与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其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多、且技术需求大,有条件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优势,以实现工业强市和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目标,争取在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翻番。故我们要从竞争机制和利益纽带上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盟,企业要介入研发和应用全过程并主导整个创新活动,逐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有效方式,形成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三)探索建立集群创新模式与工业园区运作模式。鼓励同类型企业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利益创新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研发,从而加强知识共享,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创新的地理范围缩小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和沟通的费用,市政府应当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建立几个分行业的工业园区并积极研究探索运作模式,吸引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的创新活动,降低交易成本与重复研发创新的现象。
(四)尊重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开发与培养体系。一要大力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优化科技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要认真组织实施“汉中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二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要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他们回汉中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用好人才、人尽其才。要有人才难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重任、生活上照顾。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努力打造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各种柔性的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五是应加强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即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技能人才。
本次调查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成果,但受调研团队精力水平、调查方法和调查样本的限制,没有分行业去了解汉中每个行业(产业)的自主创新现状。针对此局限,笔者考虑以后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以及大规模制造企业的合作,去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创新需求与个性化的瓶颈所在,从而为汉中的特大型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1]夏东民.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3.
[2]朱七光,何米娜.企业创新能力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J].企业活力,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