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丽君
目前,我国的菜价对于菜农的“菜园子”来说是“贱”,但对于老百姓的“菜篮子”来说是“贵”。2011年4月,山东的菜农辛苦半年种的白菜0.02/斤,卷心菜0.2元/斤,芹菜0.1元/斤,大葱直接论亩卖,一亩地300元,很多蔬菜种植区的蔬菜收购价都低于成本价。但这些菜的终端销售价格并不低,流通到批发市场的白菜0.25元/斤,卷心菜0.6元/斤,大葱0.55元/斤,接着流通到蔬菜零售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价格还要更高,即蔬菜的价格上了百姓的餐桌后价更高。这就出现了菜价“伤农又伤民”的情况,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减少了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能力,影响有效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国计民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对于国家来说,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我国2011年3月份的CPI同比上涨5.4%,已经超过5%的通胀警戒线,由于菜价跟菜农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者的生活成本息息,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稳定物价中的菜价。可以通过“编织”网状化“菜园子”和“菜篮子”,来提高菜农和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进而稳定物价水平,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国计民生。
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的“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同时存在的局面。
(一)流通环节成本高。流通环节成本高是导致蔬菜价格走高的原因之一,我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农业的基本结构是数目较多且比较分散的小农户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菜农没有足够的农业剩余来延伸到流通环节,只好通过多层级的流通市场来解决蔬菜物流问题,菜农需要将蔬菜先运输到当地批发市场或者卖给当地的运销户,这些“产地”一级批发商再把蔬菜卖给跨区域的“销地”二级批发商,使得蔬菜的流通环节从小到大不断演进,流通成本必然随之相应增长。流通成本主要包括:产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运输成本、销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人员工资等。其中,产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包括直接收购蔬菜的费用、包装仓储的费用、包装人工费、装车费、产地批发市场进场交易费、损耗和每年交产地批发市场的场地、办公场所租赁费等;运输成本,是从某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运往另外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跨区域的长途运费,在目前油价高涨的情况下,运输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销地批发市场流通成本包括销地批发市场进场交易费、临时包装仓储的费用等;人员工资是批发商、合伙人及雇佣的临时工分别按当地年度企业平均工资计算得出的。这些流通环节的成本都计入了菜价,使得蔬菜价格从菜地到餐桌增长数倍,这是“渠道倒逼生产”下的利益分配。
(二)投机商的炒作。菜价上涨,得到收益的往往不是菜农,而是投机商;菜价下跌,损失最大的却可能是农民,而消费者得不到收益,因为此时的菜价虽然下跌但是也高于或远远高于最初的菜价。投机商通过囤积居奇、散布虚假价格信息、哄抬物价、变相涨价等违法行为,炒作某种耐储存蔬菜,使得该种蔬菜的价格远远背离其价值和成本,人为推高价格。2010年有很多关于蔬菜的新名词:“蒜你狠”、“辣翻天”、“姜你军”等,各个名词都标志着这些蔬菜的价格飙升,幕后的推手就是货币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投机商。单个蔬菜的价格上涨会带动具有替代性的蔬菜的价格上涨,而且商品的价格具有向上的刚性,涨上去后,很难再下跌,即使下跌也远高于原来的价格。所以,个别蔬菜的价格上涨会放大价格的波动幅度,投机商的炒作使得蔬菜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不利于整体菜价的稳定。
(三)信息不畅。蔬菜在销售过程中,相对于中间商,菜农和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现阶段,我国蔬菜销售市场拥有多层次的中间商:代理商、蔬菜流通企业、蔬菜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产地”一级批发商、“销地”二级批发商、贩运商、零售商等。这些中间商队伍的不断扩大,虽然有效地加快了蔬菜的销售速度,但是也使得蔬菜销售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市场:即中间商与菜农之间的收购市场、初级中间商与中级中间商之间的二次批发市场以及蔬菜的终端销售市场。在这样的多元销售模式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间商掌握着菜农的生产供给信息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若这些中间商素质不高,就会使得蔬菜销售市场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往往“受伤”的总是处于信息劣势的菜农和消费者。这里的逆向选择指的是:中间商过分压低收购价格,菜农由于收购价格过低而宁愿雇人扔掉自己的优质蔬菜,以赶快种植其他蔬菜也不愿再等待进行销售;中间商在蔬菜终端销售市场,抬高蔬菜价格,使得蔬菜购买成本增加,这些行为改变了蔬菜的原始供给和终端需求。这里的道德风险指的是:部分中间商为了牟取暴利在蔬菜中染色、催熟、掺毒,这一恶劣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使菜农的境况更加恶化,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与人身安全。
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容易出现蔬菜集中在同一地区上市而另一地区同时出现该种蔬菜短缺的局面。
(四)非理性心理预期导致的盲目性。菜农种菜存在非理性心理预期,盲目性较强,会造成市场上供求失衡,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我国的蔬菜种植存在一家一户分离、生产规模小、经济力量单薄、无力抵御市场风险等特点,分散的各个农户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市场信息,形成理性的心理预期,对信息反映较为迟钝,对种植往往是一哄而上的盲目行为。
消费者由于非理性心理预期,无法真正了解商品、了解市场,而盲目消费,导致市场上该商品的需求过热或过冷,影响菜价。某些蔬菜由于具有某种保健功能,或者在一些所谓“道长”的蛊惑之下,成了治百病的良药,导致消费者形成非理性心理预期,盲目跟风购买。
我们可以通过构建“菜园子”和“菜篮子”的点线面,使蔬菜从种植到销售网状化来“治疗”菜农和消费者之伤。
(一)“菜园子”到“菜篮子”的网状化
首先,各个城市为点,以城市为中心,蔬菜种植城郊化。城郊针对城市变化的新形势,应以城市为中心,充分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大力推广蔬菜种植,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提高蔬菜的种植效益,充分满足该区域的蔬菜消费需求。蔬菜的种植应有针对性,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适量的种植,避免蔬菜品种单一,种植过多或过少。城市需要发展,但城市的发展除了用钢筋混凝土构建之外,还应考虑到人们赖以生存的菜篮子,城市周围的各个城郊应有专门且充足的蔬菜种植基地。本地的蔬菜供应满足不了该城市需求的话,只能从其他区域来满足供给,若加上较高的流通环节等的成本,较高的菜价会使消费者很受伤。
在满足该城市及周边基本的蔬菜消费需求之后,城郊还可以通过积极培育市场和工业化理念,按照健康环保、培育特色、增加效益、树立品牌的思路,逐渐开发和建设具有特色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提高种植水平,以增加当地菜农的收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城郊地区和城市兴农富民,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
其次,以“菜园子”和“菜篮子”为线,连接城市和城郊或其他城市和城郊的蔬菜生产和销售。这样可以实现种植和销售的直接对接,菜农直供餐桌。为协调菜农“菜园子”与消费者“菜篮子”之间的供求平衡,可以在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点,让城市商场或农贸市场与农产品产地“直接对接”。城郊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或农贸市场可以通过签订蔬菜直供机制购销协议的形式,实现蔬菜直供。城郊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或者专业合作社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促进蔬菜的销售,比如和城市的各个社区沟通,真正了解消费者的蔬菜消费需求,采用下订单,集中直接送货上门的方式使蔬菜直接从“菜园”到“菜篮”。这种方式,使得菜农不用再被动地等待蔬菜批发商来收购,避免因产量大增而遭到批发商或投机商恶意压价。菜农可以积极通过参与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或自发成立协会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保障,降低风险,扩大收益。
最后,技术和信息为面,技术和信息需要覆盖到蔬菜的种植户和消费者,使得整个区域和跨区域的“菜园子”和“菜篮子”网状化。城郊乡及服务机构应积极引导菜农进行种植技术改造,降低种植成本,打造蔬菜种植新基地。进行广泛的宣传也是必要的,避免菜农因种菜受挫而降低种菜的积极性。城郊乡应营造种菜有保障、种菜能致富的氛围。对群众种菜进行效益分析,用实事说服群众积极种植蔬菜,形成人人议菜的浓厚氛围。还要建章立制,规范菜农的行为。制定蔬菜发展规划方案,按季度、按月份制定种植日期、管理技术、收获时间,使蔬菜生产有计划收获,上市有保障。在技术上,可以聘请技术员到各村入户指导,还可与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系,引进优良品种,并签订保质合同,降低菜农的种植风险。通过引进先进的理念、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式来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升种植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城郊必须对菜农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进行种植。
城市应充分提供相关的信息来促进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不同城市根据各自的信息化程度制定相应的信息传输模式,为消费者的蔬菜需求和菜农的供给架桥。信息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政府网站开展网络营销;信息较发达地区可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引导城郊产销组织自主建立蔬菜销售网站,积极开拓农产品信息流动和销售范围,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城市亦可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蔬菜本身的特点,来制定科学适宜的蔬菜信息流动渠道,提高蔬菜信息流动效率,以疏导蔬菜的需求和销售。
菜农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素质均需要增强,可以创新开发出蕴含审美、祝福、实用等丰富信息的特色蔬菜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欣赏、赠送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还可以致力于蔬菜的品牌创建与拓展,注重蔬菜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生产。将创新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中,探索消费者对蔬菜的不同需求,使蔬菜走出销售困境。菜农应按照“三合理”的原则进行蔬菜的种植,即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使用要合理;种植模式、生产技术的使用要合理,提高生产效益,保证蔬菜安全;标准化生产流程的采用要合理,以提高生产效率。
(二)网状化的“疗效”。蔬菜从种植到销售的网状化可以大大减少流通环节成本,菜农的蔬菜销路也大大增加,收入更有保障;各个销售网点也有了更多新鲜的蔬菜,再加上菜价较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旺盛,利润有保障;而消费者可以买到更新鲜、更便宜的蔬菜,实现了多方共赢。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模式使蔬菜从菜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控制更容易,既保证了生鲜蔬菜更新鲜,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吃得更新鲜、更放心。此种模式,使得投机商进行炒作的机会减少甚至丧失,菜价趋于稳定。投机商手中的大量资金必然能够流入到其他生产领域中,而不是用于某种蔬菜的囤积居奇。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过分投机,稳定了物价,保护和推动了其他领域生产的健康发展。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得蔬菜销售过程中的二元市场消失,减少了菜农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以城市为中心提供信息服务,使得地区内和地区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平衡了蔬菜的供给和需求。城郊和城市通过信息宣传和教育,以及制度上的保障,使得菜农和消费者更理性,减少非理性心理预期对蔬菜供需波动的影响,使得菜价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少,避免菜价伤农又伤民。
[1]常微,娄策群.“谷贱伤农”的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J].情报探索,2010.8.
[2]孙津.中国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