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艺,魏志龙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赣南“风水”及其和谐意蕴
周小艺,魏志龙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风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风水一直被斥为封建迷信遭到批判,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性却是不容忽视的。赣南作为中国风水术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风水文化积淀深厚,并以其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化风范在中华风水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主要从“和谐”看风水在赣南的影响。
风水;赣南;和谐观
“风水”一称语出晋人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1]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卜宅、阴阳、青乌等。而时至今日,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从心理学上看,风水的寻求,根本上是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作为中国风水文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赣南,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为典型,赣南风水文化积淀深厚,并以其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化风范在中华风水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很大研究价值。
(一)“风水”在赣南地区的流入及发展 风水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大多在占有文化优势的中原地区。古代社会中,赣南地区长期作为荒蛮之地,风水术是如何传入并在此蓬勃兴盛的呢?
从宏观历史角度看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客家”先民的南迁。关于客家先民南迁,传统的说法是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等著作中提出的“五次迁移说”。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许怀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主要指“安史之乱”以后南迁者。这种观点现在基本被学术界认同。[2]客家先民的南迁,也把风水术带入了赣南地区。
但在客家地区,更为民间信服,被风水术士传诵的,是杨筠松带入说。杨益,字筠松,《宋史·艺文志》称为杨救贫。据《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过虔州 (今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授业曾文辿、廖禹、刘江东诸徒 (均为赣南籍人),后寓居山寮(今兴国县三僚村),世称救贫仙人,卒于虔 (即今赣州),葬雩中药口 (即今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另据《地理正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杨益的生平介绍大体相近,均认定他曾于唐僖宗年间任过朝官,因兵乱南下,长期寓寄赣南,从而收徒讲学,被历代风水界尊称为江西形式派风水宗师。杨益著述颇丰。《四库术数丛书》则认为杨益著书五部:《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 》《青囊奥语 》、《天玉经 》。
一种文化的整合是历史诸多条件作用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杨益在赣南风水的播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唐时,杨益的足迹遍布虔州 (今赣州)下辖各县。赣南大地无处不有关于杨救贫的传说。在魏晋时期风水流变的基础上,杨创立了江西形式派。他的风水理论从选择地形、地势以及环境出发,主形式,定相位,强调“山龙落脉形势”,主要用于阴宅风水上,阳宅相地也用之。杨益门下出现了很多风水大师,如曾文辿、廖禹、刘江东诸徒,诸人均为赣南人氏,主要活动范围也在赣南地区,并以次为中心,把形式派理论传播出去。
就风水术的发展线索而言,唐宋以来风水两派在赣南的传入、传播以及对抗相容,具有强烈的文化整合意义。在传布过程中,参与了赣南地方文化的改造和民间道德秩序的建构,融合了赣南客家地域文化色彩。当然,外在的社会变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风水术。
(二)风水在现实社会中的文化象征物 风水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存在是要有具体事物作为依托的,也就是文化象征物。这里选取风水先生、风水林、文峰塔为例,以求反映风水术在赣南的影响。
风水术一直作为一种职业存在,其从业者就是我们俗称的风水先生。长期以来,赣南活跃着一支具有规模的风水队伍。《古今图书集成》[3]及附录所列历代风水名人总计 111人,其中江西达 48人,占总数的 40%以上,而江西人数的80%,均为赣南人。江西形式派的逐步形成,应自杨益在兴国县三僚村授徒开始。曾文辿、廖瑀、刘江东等弟子,为杨公风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三僚村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大师,著名的如赖布衣,为曾文辿嫡传弟子。
明永乐五年,明成祖下诏在全国访求风水术士,选中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为永乐皇帝堪择陵地,即今明十三陵。赣南的风水先生,在明代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专司皇家风水职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赣南客家风水文化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
风水林也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如今,赣南许多客家居住地仍保留着“风水林”。认为这是对人命运起有利作用的天然或人工林木。风水理论讲究树木繁密。因此,“背山临水”的好屋址再加上风水林就完全符合了客家“屋场好,环境好,必家丁兴旺”的典型。实际上,客家人对风水林的保护也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学观的一种表现,通过保护风水林,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优美的自然环境。风水林的最大功用和最深教益是人们能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达到平衡,达到天人和谐。
文峰塔是风水理论中营补风水的一大标志。文峰塔,又称文风塔、文星塔、文昌塔等。风水术中除了对已有风水的选择以外,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对风水的营造补救,修建文峰塔就是最为典型的方式。赣南山区开发较晚,社会风气未被士大夫“教化”,在科举日渐重要的明代,把风水和科举联系起来,出现了兴建文峰塔的风潮。据统计,赣南现存明代文峰塔就有一二十座,加之清代修建的古塔,共 40余座,无一佛塔,均为文峰塔。由此可见风水观念在赣南之盛。[4]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中心内容,许多文化事项都围绕其展开。风水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赣南地区表现的犹为明显、典型。客家人追求“和谐”,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更是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和谐境界。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及表现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赣南客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上体现了超凡的睿智,在人居环境的选择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美学思想。风水术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风水意识也始终贯穿于赣南客家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营造的过程中。
“藏风得水”表现了一种合乎现代医学地理的选择。北、西北、西和西南等方向的风均是寒冷之风,极容易将“生气”吹散,对人体造成伤害,在今天得到了科学的证实。从赣南所处地理环境的特点来看,常年盛行的主导风向是南风和北风,有“主杀”伤筋之感。因此,风水关于地形的理想模式,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挡风,或叫“避风”、“藏风”,目的是保持小环境或气场的“生气”不散。这就决定了这个土生土长的环境模式是一个坐北朝南的模式。此外,风水中要求住宅周围的水流要悄无声息,也是有科学道理的,有利于大脑获得完全的休息。
中国的审美观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从赣南的民居建筑上看,不论是“九井十八厅”还是独特的围屋,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的、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相和谐的“天人合一”。根据人类的审美要求,人居环境当中景观构成常会选择以山为基址背景衬托,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以水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宝塔、楼阁、牌坊、桥梁等,常以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识别性和观赏性。保护风水林及村里的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造成良好的小气候,还可以形成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反映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态度。
赣南客家民居蕴涵的生态和谐观。围屋是客家民居的杰出作品,被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围屋建造过程,是客家民系以客家精神和制度文化感知自然景观过程,其结果是自然环境的象征化,以达到求生存的安全感和求优存的满足感。
地基选址是建宅的首要问题,具有高度综合的文化生态意义。选址是否符合有关要求,直接决定着“宅”的整体质量。围屋正是客家文化的“山情结”与“风水学说”中的“山理论”结合产物。依山而建的围屋比比皆是,达到了造“势”、辟“凶”“邪”的作用。此外,紧依山麓而建,节约了耕作土地,这是明清期赣南人口剧增的对应性文化选择;处于山麓位置给山下田地生产与管理带来两便。另一个环境要素受到同等重视,这就是“水”。以生态学视角考察,实际上这是一种舒适和实用体验。夏季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增加湿度;旱季确保室内井水水位稳定;流动的水,具有降解污染物和排污功能;水面的综合利用如灌溉、洗涤、防火、种植荷莲,养殖鱼等提高了其实用性和观赏性。在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和土木构架建筑物的时代,池塘水体的防火功能特别紧要。这样,水的聚财之说,就不仅仅只是迷信,有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
总之,风水文化在赣南建筑中的运用极好体现了景观感知与景观映射这一文化生态学现代理论。
(二)人的和谐及表现 赣南民风淳朴,勤劳能干。但某种意义上看,却显得塌实有余,进取不足。除了生存环境的影响外,在风水上似乎也可以找到答案。风水文化能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安慰就是“趋吉避凶”。这里所强调的是风水建筑所能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喜悦、愉快的心理感受,从而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调和大众的世俗心理。风水文化就形成了这种“趋吉避凶”的主体思想。风水师们又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出了不同的风水建筑,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思想依托。长期对现实的满足,寄希望于风水,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赣南民风。
“人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公道平等,民风淳朴的社会理想状态。是儒家思想中的突出部分。初迁赣南的客家人想要以少数、弱势立足其中,得到发展,诚信睦邻尤为重要。在许多族谱、“家训”中都记录着与乡邻宗族和谐相处的原则。客家人比较容易跟其他的民系沟通,打成一片,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重人际和谐,道家重天人和谐,佛家重自身和谐。人本身就是和谐的产物。人本身其实也充满了矛盾。众所周知,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不和谐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社会等各种外部环境对建立和谐的人有很大的作用,但要建立和谐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人自我的调节。风水理论中忌尖角、突兀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客家人的自身修养。
[1]罗勇.客家与风水术[J].客家研究辑刊,1997,(2).
[2]许怀林.关于客家源流与客家民系的思考 [J].中华客家研究论丛,1996,(1).
[3]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名流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万幼楠.赣南古塔研究[J].南方文物,1993,(1).
B21
A
1003-8078(2011)02-144-03
2011-02-22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44
周小艺 (1984-),女,贵州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 2008级博士研究生;魏志龙(1982-),男,吉林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08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