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2011-08-15 00:44:5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根源自由主义现实主义

侯 立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浅析国际冲突的根源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侯 立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国际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国际关系学者探讨的首要问题,也是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三大国际政治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于其根源的解释也是争论不断。新现实主义把国际冲突的发生归结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新自由主义认为冲突来源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而建构主义则解释为身份认同。三大流派的解释不尽相同,所以本文认为需要综合三者的观点,以深刻和全面地理解国际冲突的根源。

国际冲突的根源;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之间因利益争夺、观念分歧、荣誉竞争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对抗的状态。由于国际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利益纷争、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国家荣誉和优势国际地位的争夺,国际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1](P168)据统计,从公元前 3600年至20世纪 80年代,全世界共发生了超过 14500场战争,其中只有 292年是和平的年份,战争总共造成了约 35亿人的死亡。[2](P129)最近,朝鲜半岛发生延坪岛炮击事件,这说明即使是在冷战结束后,冲突仍旧是人类社会的常态。那么,国际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本文从新现实主义 (neorealism)、新自由主义 (neoliberalism)和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等不同理论视角予以分析,有利于今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把握国际冲突的根源以及提出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案。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视角——无政府状态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 Waltz)认为“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3](P136)也就意味着,根据华尔兹的理论,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政府状态。他指出,结构指系统的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国内政治中存在等级关系,各政治单位根据其拥有的权力或发挥的功能而相互区别、分工明确,但由于各行为体之间是平行关系——每个国家都拥有平等的主权,国际体系中缺乏相应的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征中派生出来的。他从国内和国际二分法的类比角度说明了国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区别,从而得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结论。

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家必须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从而导致寻求更多的权力,这样势必带来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最终升级为冲突或战争。国际冲突主要源自于国际政治权力分配的此消彼长,即均势的崩溃和重构引发了国际冲突。例如,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正是来源于美苏双方的不安全感以及力量对比。因为权力资源的稀缺性,没有中央权威机构可以限制对主权利益的追求,一个超国家的世界政府就不可能出现,构成国际体系的单位仍然是国家,“国家体系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使得每个国家在与另一个国家发生争端时,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并且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判断,采取行动。这就使包括战争在内的冲突重复出现变得不可避免,也使得战争与其成为国家体系的正常特征。”[4](P202)

二、新自由主义理论视角——相互依赖

与现实主义学派“国家中心”(the state-centric)的观点争锋相对,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全球相互依赖”(global interdependent),两位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学者罗伯特·基欧汉 (Robert O.Keohane)和小约瑟夫·奈 (Joseph S.Nye,Jr.)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跨国交往,世界正在变小——国际相互依赖的深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范式显然不适应处于变化中的世界政治。那么,既然相互依赖已经普遍存在,这是否意味着国际冲突从此将会消失呢?许多相互依赖的鼓吹者声称“民族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将不复存在”,正好相反,作者认为相互依赖的发展并没有使国际冲突消失,冲突会采取新的形式,甚至可能增强。[5](P9)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近两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保护主义纷纷抬头,造成了原本“互通有无”的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其典型案例便是美国为转嫁国内债务危机,在2010年底实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通胀压力,从而导致新一轮的金融、贸易摩擦。

关于国际冲突继续存在的问题,基欧汉和奈认为“相互依赖即彼此相依赖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5](P4)这是他们对相互依赖所下的定义。这实际上就表明:首先,相互依赖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纯粹依赖,由于相互依赖限制自主权,相互依赖关系总是与代价相关,一方行为体付出代价的结果有可能是另一行为体直接或者有意强加所致,加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可能总是平等的分配,因此相互依赖并不总是“互利的”。其次,相互依赖具有非对称性,依赖性较小的行为体常常将相互依赖视为一种权力来源,在某问题上讨价还价甚至借此影响其他问题。最后,“敏感性”和“脆弱性”是相互依赖的根本特征,敏感性指的是行为者在试图改变局面而作政策调整之前所具有的承受外部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而脆弱性则指行为体因外部事件所强加的代价而受损失的程度,甚至包括政策变化后的情况,它反映了行为体权力资源和调动权力资源以适应环境的水平。由于相互依赖成本 -收益的不可预见性,作者更为强调脆弱性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在向行为体提供权力资源方面,脆弱性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大于敏感性相互依赖。”[5](P17)而正是脆弱性大大增加了相互依赖的风险性,因此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例如,1940-1941年美国利用日本的脆弱性,对其实施经济禁运,日本对此进行军事反击,突袭珍珠港和菲律宾。所以,正是相互依赖具有这些特性——与代价相关、非对称性以及脆弱性,使得国际冲突即使是在国际相互依赖加深的背景下仍然不会消失,甚至会呈现上升趋势。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共有观念

建构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决定或构成行为者所从事的行为,还存在一个观念的世界,它包含了行为者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 (A lexander Wendt)进一步解释到,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是知识的分配,是一种文化,是通过主体间的实践活动而产生认知后架构起来的。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观念 (shared ideas)——即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6](P1)共有观念能建构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当主体间期望行为体具有高度的信任缺失,使它们总是对对方的动机和意图作出最坏的估计,那么,一旦一方增加军备,另一方势必感到威胁,结果就是安全困境。从另一方面来说,安全共同体则是全然不同的社会性结构:行为体的共有知识使它们有着高度的相互信任,它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它们都相信可以通过和平途径予以解决,结果就是安全共同体。[6](P24)例如,在核武器问题上情况就是如此,英国拥有核武器和朝鲜拥有核武器,对美国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肯定认为前者不是威胁而后者则是,并因而会采取不同的政策。

因此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上升到体系层次,温特认为国际体系的特性与无政府状态没有必然关系,“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国际体系中行为者互动的结果。不同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就可以产生不同特征的无政府状态。”[8](P7)根据国家之间互动性质的不同,可能导致多种无政府文化。温特论证了三种不同的国际体系文化:霍布斯无政府文化、洛克无政府文化和康德无政府文化。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以互为敌人为特征,那么就会建构一种霍布斯文化;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一种竞争者的关系,即使有利益冲突,但仍能够共存,那就会建构一种竞争者的关系;如果国家间关系是以朋友关系为特征,那就会建构一种非暴力和互助的康德文化。不同的的无政府状态有不同的内涵,至于那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则要看国家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文化建构。如果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发生了变化,观念发生了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决定国际体系的是国家间的共同期望和由此而建构的关系的性质,物质因素 (温特认为物质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本性、自然资源、地理状况、生产性力量和毁灭性力量)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决定和改变行为体的行为、认同和利益,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产生作用,从而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并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

以肯尼斯·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突破了从个体层次对冲突根源的解释,他认为国际冲突并不是“人性”的结果,而是国际体系作为整体的产物,是来源于由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国家安全自助。王逸舟称其为现代版本的“霍布斯式自然状态”,一个发生在“系统结构”内的“场景”。[9](P157)这实际上也说明尽管华尔兹认为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政治权力只是谋求安全的手段,但他的学说本质上仍然以权力政治为中心,这也就是华尔兹解释冲突根源的逻辑出发点。但由于华尔兹忽视了国家和体系的历史发展和非国家行为体因素的作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就无法解释法国会在 20世纪 70年代放弃戴高乐总统倡导的全方位防御战略。与新现实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不仅只关注到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更看到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认为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是国际冲突爆发的根源,强调以国际制度和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适应了国际政治发展的新情况。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新自由主义过多地强调利益的和谐,却忽视了国家利益的根本性冲突。作为国际政治理论的年轻力量,建构主义强调共有观念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证否了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第一推动的论点,表明无政府性与自助性、权力政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建构主义对于解释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出现的新特征是极有说服力的。但建构主义也存在缺陷,正如秦亚青所言,“为什么在国际体系中霍布斯文化似乎更加容易得以造就、自助性和权力政治更容易被接受?温特理论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8](P157)

综上所述,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于阐释国际冲突的根源都有各自的理论视角,事实上三大理论流派的解释并不矛盾,理论的演变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现实,新现实主义把国际冲突的发生归结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新自由主义认为冲突来源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而建构主义则解释为身份认同。他们都只是看到国际关系中的某一方面,没有哪一种学派能够对此给出完整的答案。笔者认为,新现实主义非常简明地解释了冲突发生的深层性因素——国家行为体存在利益冲突,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冲突爆发的复杂性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综合三个理论的解释,吸收各自其中的合理之处,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国际冲突的根源。通过这种理论上的挖掘,希望能找到一条最具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从而对解决国际冲突有所帮助。

[1]夏安凌,戴轶,王学军.国际政治学导论 [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2]FrancisA.Beer.Peace against War.San Francisco[M].W.H.Freeman,1981.

[3][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美]罗伯特·基欧汉,小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美国研究,2001,(2).

[8]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D815.5

A

1003-8078(2011)02-138-03

2011-02-27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42

侯 立 (1988-),女,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

责任编辑 周觅

猜你喜欢
根源自由主义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英语文摘(2019年8期)2019-11-04 00:57:36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反对自由主义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至善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声屏世界(2015年4期)2015-02-28 15: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