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2011-08-15 00:45高连宏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高连宏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高连宏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伴随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愈来愈广泛,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本文从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两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前,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着高校的大学生。随着互联网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不断增加,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1.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使信息迅速克服了全球障碍,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网络的交互性沟通,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学生随时可与教育者在网上开展思想交流,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这就有可能使即使最内向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这种互动式、引导性的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1.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

由于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途径。不同地域的高校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网络使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家长可随时查询子女在学校的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学校也可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此,凭借信息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大、辐射面广、更为开放、空间更为广阔。

1.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娱乐性

网络运用了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通过这种网络信息表述,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效果。

1.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师生可以不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互联网的快捷速度优势,使人们通过网络随时能知天下大事。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各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1.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中充斥着真假难辩、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2.1 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模糊,淡化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使人们形成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这一特征,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受众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西方庸俗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容易潜移默化地侵蚀学生的心灵,进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导致其民族意识弱化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

1.2.2 互联网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

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都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的,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这样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产生压抑、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另外,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一些缺乏自控力的大学生,或出于无聊,或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能量,或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往往做出一些出轨的网络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欺骗他人,造谣中伤,败坏他人名誉,甚至非法进入他人的网络系统,破坏他人的数据和资料的事,更是屡见不鲜。

1.2.3 互联网的直接化、形象化特征,易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及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处事、思维方式。许多大学生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文章,变得懒惰散漫,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许多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这严重影响者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2.4 互联网的不可控特征,易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危害身心健康的因素

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如果长期沉溺于网上游戏、聊天交友、谈情说爱而不可自拔,不仅极大地影响其学业,还必将加剧他们的自我封闭,产生孤独、苦闷、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在一些终日流连网络的学生身上,出现了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问题。这些异常行为都是网络性心理障碍。

2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和新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尽管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让思想政治工作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1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目前,全国各高校和学生自办的思想教育网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我们通过潍坊学院学工在线网站,占领大学生的网络教育阵地,利用其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通过咨询版块、网页以及新闻时事、素质教育、青年志愿者、普法园地、意识形态等主流版块,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强“两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有效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2.2 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用网络开展多渠道沟通,做学生思想工作

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利用QQ、MSN、飞信、信箱、博客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搭建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新的沟通桥梁,开拓学校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网上互动,更容易沟通感情,建立相互信任,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帮助他们打开“心锁”,消除自卑,建立自信,优化心境,从而培养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 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大力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利用多媒体技术,交换、传输包括图片、音乐、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引导和调控。还可以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

2.4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营造良好地网络氛围

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进行网上道德、伦理、法制教育。如齐鲁软件设计大赛、网络技能大赛、网络知识竞赛,有关网络的讲座、征文、讨论等,提高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使他们能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3 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面对互联网风靡校园的现状,我们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借助互联网打造新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之既符合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新知识的需要,建立起特色的互联网教育阵地。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教研究,2000,18(2):39-42.

[2]陶然.网络传媒对大学生信息获取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1):43-52.

[3]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责任编辑:肖恩忠)

G641

A

1671-4288(2011)02-0153-03

2010-09-26

高连宏(1973-),男,山东青州人,潍坊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