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侠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由于脑血管的闭塞造成其支配区域的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氧供不足,从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1]。因此脑缺血神经保护成为当今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8年12月—2010年 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中国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 CT或 MRI证实;排除脑出血、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出血性疾病及治疗药物禁忌证。其中男 93例,女 49例;年龄 34~78岁,平均(58.5±6.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3~24h,平均 (11.3±4.5)h。合并糖尿病 13例,高血压 29例,血脂异常 15例。将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7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脱水扩管治疗、抗凝、控制血压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 (江苏先声药业公司生产)30mg,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20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为 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分[3]。按照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值及生活能力状态进行疗效评定。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1%~100%,病残程度 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90%,病残程度 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或积分增加。其中总有效例数=基本治愈、显效和有效例数。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中,治愈 7例,显效 24例,有效 29例,无效 11例,总有效率为 84.5%;对照组中,治愈 3例,显效 13例,有效 30例,无效 25例,总有效率为 64.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9,P<0.05)。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19.9±5.1)分,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19.0±4.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 (12.5±3.8)分,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 (9.7±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 3例患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未进行特殊处理,停药后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均未见异常。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脑血管疾病,医学上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失语、偏盲、偏瘫、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其发病机制大多因脑部动脉系统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和内膜损伤造成急性脑动脉血流量不足而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由于该病发病突然,患者往往不能在时间窗 (发病后 3~6h)内接受有效治疗,故易导致神经功能缺失,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依达拉奉是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并可减轻脑缺血以及由此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保护脑组织尽可能少受各种代谢毒物的损害,从而改善预后[4-5]。此外,依达拉奉对血小板凝聚和凝血功能及出血时间无影响,不会损害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 84.5%,显著高于对照组 64.8%,且未见明不良反应。表明该药在改善脑微循环和脑供血,保护脑缺氧细胞,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认为依达拉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神经保护剂,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1 王根发,浦政,陈伟,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1):1342-1344.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 朱思亮,潘学威,郑建乐,等.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 [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1765.
5 郭保军.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