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滨
四川省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而且也是全国水稻种子制种的重点省份。全国大部分知名的种子公司在四川均设有制种基地,所以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在我省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新的病虫草害如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在我省的周边省份如陕西汉中、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发现,更是要严防死守,不能让其传入川内。为了防患于未然,现将稻水象甲的特点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稻水象甲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北美洲。1988年首次在中国唐海县发现,现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相继发生,2003年6月9日,在陕西汉中的留坝县也发现其危害。据研究资料表明,其危害可引起水稻10%~30%的减产,严重的减产50%甚至绝收。
1.稻水象甲的鉴别特征 成虫长2.6~3.8mm。喙与前胸背板几乎等长,稍弯,扁圆筒形。前胸背板宽,鞘翅侧缘平行,比前胸背板宽,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蛹长约3mm,白色。幼虫体白色,头黄褐色。卵圆柱形,两端圆。
2.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 稻水象甲为半水生昆虫,成虫在稻草、稻茬、水田周围的禾本科杂草、田埂及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气温达10℃左右时开始复苏活动。复苏后先取食禾本科作物的新叶,待水稻插秧后就进入稻田进行危害。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根系被蛀食后变黑或脚烂,遇刮风稻株易倒伏,秧苗被害后常形成浮秧,漂浮在水面上。将水稻拔起,可在根部看见成虫和土茧,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成虫平均寿命76天,雌虫寿命更长,可达156天。危害时虫口密度可达200头/m2以上。其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夜间可附着在交通工具上进行远距离传播,所以在公路边的稻田是较易被其侵入危害的。另外,也可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进行传播。
1.预防措施 未发生稻水象甲的地域,要严格控制防其传入当地。应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法规,不从疫区引种,不从疫区、发生区调运稻草及稻草制品。
2.化学防治 经国内外大量试验示范表明,目前在世界上应用较多的防治药剂是美国富美实公司生产的3%呋喃丹颗粒剂,其在韩国每年要用2万多t来防治稻水象甲。通过在我国发现有稻水象甲的省份如湖北、湖南等地的应用,也验证了具有优异的防效。特别是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在2006年和美国富美实公司合作在该省邵东县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根据其试验总结表明:药后7天各处理(亩用2kg、3kg、4kg)的防效均达95%以上,以3%呋喃丹颗粒剂4kg/亩处理的防效最好,达100%,处理间防效差异不大;药后14天各处理的防效均达100%;药后30天参试药剂各处理和对照药剂处理的幼虫防效分别为90.4%、95.7%、97.9%和91.5%。大面积观测区抽样调查5块田,药后7天成虫平均防效为95.8%,药后14天成虫防效为100%,药后30天幼虫防治效果平均为95.1%,与对比示范试验结果相近。
为了验证3%呋喃丹颗粒剂使用后的安全性,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在水稻收获后采谷样,送检测机构检验药剂残留情况,谷样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进行呋喃丹项目检测。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的稻谷中未检出克百威(呋喃丹)。
3%呋喃丹目前在农业部正式登记为中等毒,目前登记有4种作物—水稻、花生、甘蔗、棉花。3%呋喃丹颗粒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作用,撒到田里后能真正到达稻水象甲为害的地方——叶部和根部,象金钟罩一样保护水稻的叶片和根系,能持久防治稻水象甲的入侵,持效期长达30~45天。其他叶面喷施的杀虫剂是很难达到根部杀死幼虫的。
3%呋喃丹颗粒剂使用方法非常简单,特别适用我省劳动力短缺的广大农村:①苗床使用。于播种前将3%呋喃丹颗粒剂掺和于土壤中或播种后撒施,亩用2~3kg,是秧苗免受稻水象甲的为害。②水稻本田使用。具体使用方法为3%呋喃丹颗粒剂亩用2~3kg,在移栽或抛秧后7~10天第一次施肥时与肥料混合均匀后撒施,如有田块因种种原因错过此时期,可在水稻收获前2个月进行补救防治,其同时可兼治二化螟、稻蓟马、稻飞虱等。③3%呋喃丹颗粒剂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严禁对水喷雾,不能和敌稗等混用,撒施时要做到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