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龙 王金华
近10来年,四川省小麦种植面积呈现震荡调整、逐年调减的趋势,从最高年份1998年的2 797万亩减少到2011年的 2 002万亩左右,减少了28.4%。川中丘区人口众多、农耕文明发达,在全省粮食安全框架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出重要性,其农业发展状况在全省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丘区百万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全年粮食接近或超过5亿kg的资中县、雁江区、简阳市、射洪县等产粮大县为例,调查了近3年小麦面积调整情况,对农户生产选择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调查地区2011年耕地面积376.25万亩,全年粮食面积779.95万亩,小春粮食面积250.04万亩,占全年粮食面积的32.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近年来这3项指标变化比较平稳:耕地面积3年累计减少5 371亩,减幅为0.14%;全年粮食面积累计增加4 445亩,增幅为0.06%。其中小春粮食面积累计减少19 040亩,减幅为0.76%。这表明大春粮食面积增加了23 485亩,增幅为0.45%。
小麦实际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186.38万亩减少到2011年的177.64万亩,3年来累计减少8.74万亩,减少了5.7%。下年度小春粮食结构调整计划中,预计小麦面积还将调减7.1万亩,比2011年减少2.8个百分点。其中安排种植马铃薯、豌胡豆等粮食作物2.5万亩,占35.2%;扩大油菜面积4.4万亩,占62%;扩大小春蔬菜0.2万亩,占2.8%。
1.减的因素
(1)劳力要求高 丘陵地区小麦耕、种、收各个环节对劳动力的要求比较高,工序多、强度大,加上农村雇工难(青壮劳力少)、费用高(80元/天),劳动力缺乏的家庭放弃不得不种植小麦,而选择豌胡豆、油菜等“不择劳力”的作物。
(2)综合效益低 农民的生产行为对价格非常敏感,丘区旱地套作小麦和净作油菜单产水平基本相当,但价格差异大,油菜产值是小麦的1倍左右,故在有灌溉条件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年份,农户偏向种植油菜,城郊农户则扩大蔬菜面积。
(3)可替代性高 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主要动机源自满足家庭生活、生产消费,而面食向来不是四川居民的主食,需求较小,农户生产动力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植物食用油的需求上升较快,而菜油耐储存、商品性好,得到农民的青睐。
2.稳的因素
(1)抗旱能力强 相比油菜、蔬菜等作物,小麦需水量少、抗旱能力强,在水分条件受到制约的年份,小麦产量基本有保障。农户大多是风险规避型,偏向于选择风险小的种植模式。
(2)种植模式优 小麦套种玉米、红苕、花生、大豆等种植模式在丘区已经比较成熟,各生产要素结合程度高,种植模式较为稳定,这种模式保障了小麦面积的稳定。
(3)项目带动大 近年来我省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项目覆盖面逐年扩大,项目区政策有优势、科技服务有保障、生产投入有补贴,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
(4)农机推广快 调查走访的许多农户家庭,尤其是种植规模在20亩左右的大户,都拥有旋耕机、脱粒机等农用机械。一些地方机耕比例达到80%以上,机收比例也逐年扩大(机播环节稍弱),农户对农机的推广普及需求也十分旺盛。
3.基本判断
(1)农民作为自主经营的“经纪人”,依据市场价格信号、生产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小麦面积的增减变化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2)农民对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守土有责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丢荒,因此粮食播种面积不会大起大落。
(3)小春粮食面积的减少,当前并未影响全年粮食产量。相反,农民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为大春作物丰收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取得了更大的效益。
1.引导农业生产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杠杆 要千方百计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适当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开展订单农业,探索农产品期货价格,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农资在特殊时刻实行最高限价;要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科技服务投入;要强化项目推动,争取农业重大建设项目,整合涉农资金,推动农业生产上台阶。
2.大力推广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要深刻认识农村劳动力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适应新形势,强化农艺农机结合,开发适应不同土地类型的农业机械,加强农机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二是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生产分工协作,积极组建专业农机服务队伍、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治队伍。
3.全盘考虑全年粮食生产计划,平衡大小春生产 要站在全局高度谋划粮食生产,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充分结合起来,平衡大小春粮食生产任务,做到要素匹配合理,动态适应市场需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