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申华 佟会玲
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830047
新疆是西部的能源基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新疆能源和电力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疆有着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城市集中供热,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需要大量热能动力专业方面的人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定位就是为火力发电、供热工程、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的工程建设和管理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正是基于市场广阔的需求,从2008年起,新疆自治区启动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3年内,自治区财政将投入6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紧缺人才专业基本条件建设,我校热能动力专业被列为新疆首批16个紧缺专业之一。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使他们在就业市场总体上处于明显的劣势[1]。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汉族学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民族学生就业困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民族学生大学五年,毕业后没被市场认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面对这个问题。
先后到南疆的库尔勒和北疆伊犁的火电厂、水电站及乌鲁木齐市的热力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座谈,询问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民族员工情况等问题。通过座谈,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比中专技校生的再学习能力强,后劲足,一般2~3年后就可以带领下面人员工作。企业对大学生也存在担忧:大学生吃苦精神差,体质弱,体力差,虽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到了企业必须亲自干才能体会专业知识的具体涵义;相反高中生和技校生肯干,心态比大学生摆得正。企业将大学生招进入后,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进行培养,但跳槽事件屡有发生,导致企业的用人成本增大。电厂缺乏高素质检修人员,特别是理论水平高、实际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对检修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在某些方面比运行人员还要高。企业欢迎能安心工作、具有实干精神、业务能力强、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企业有少量的民族职工,主要问题是:民族员工的汉语水平较低,语言受局限,沟通困难,文字表述尤其是专业术语上维语与汉语不对应,交流理解存在困难。专业知识相对薄弱,进入企业后的再学习能力不强,不能尽快熟悉企业的设备、生产过程。民族生逻辑思维能力弱,缺乏系统训练;民族食堂无法社会化,人太少,盈利小。对于民族职工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汉语水平较低,在专业词汇上维语与汉语不对应,造成了在沟通和处理技术问题上出现了困难和偏差,影响了工作。但民族员工工作踏实,肯干,待人诚恳。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现阶段处于新疆大发展的好时期,人才短缺;企业已意识到外地人很难留住,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应立足新疆本地,用好新疆本地的人才;热动专业的民族生就业还是很有希望的。
通过直接面对面地与企业接触,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也让企业了解高校。企业对于人才还是非常渴求的,它更需要拿来就可以用的人,这与大学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再学习的能力,要想在企业取得大的成就也是不可能的。通过前期的调研,学院有针对性的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大力推行以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就是完善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人才培养计划的更新,那么大学的发展将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卓越[2]。在制定新的培养计划时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基本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压缩课内学时,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新疆地方重点产业为主培养高素质的急需紧缺人才。
在具体实施上,成立由学院教学主管教学、学生工作领导专业教学教研室、民族学生组成的专项课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适应民族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旧的培养计划毕业学分为210,经过优化和调整毕业学分降至192.5,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理论学习的负担。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比例由以前的30%提高到41%,这些实践环节的提高得益于紧缺专业专项资金实验条件的建设。
确立以提高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工作方案。主要开展:积极筹建民族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民族学生实践和与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学生就业观、就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民族大学生汉语运用的时间训练。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学生培养必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率低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如汉语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学生的自信心等。教师从大局出发向学生阐明学好汉语的重要性,因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绝大部分科技书籍都是用汉语编写的,维语的科技书太少了。因此,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学好汉语是必须的,目的是向企业展示自我并方便同周围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该情况与目前世界上许多人都学英语是一样的,多掌握一门语言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纠正部分同学在学习汉语方面的偏激态度。
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保持再学习的能力,改变企业对民族学生业务能力低的不良印象,从而突破民族学生就业难的瓶颈。
要积极主动推销自我,克服坐享其成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学生的创业意识。
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到南疆去就业。很多学生宁可做一些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也都愿意蜗居在乌鲁木齐市。基层实际上是非常稀缺人才的。这种择业观使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先就业,再创业。
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每年毕业前开展毕业班的学生与大二、大三学生的交流会,让签约的同学自己现身说法。这种交流会的效果很好,每年学生的反响都很不错。通过几次的交流会中,同学们达到了以下的共识:要清楚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眼光要放长远,把新疆当成家,只要需要就应当去,不必固守着自己的小家乡;开始找工作不要期望太高,找到工作后,积累几年经验,然后再换工作;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在找工作过程中要经得起挫折,不要灰心,要自信;学好汉语,尤其是汉语表达能力,平时多说多练;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接受礼仪培训,养成好习惯,满足社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懂的问题一定向老师同学请教,弄明白,不能马虎;要相信自己,主动学习并了解面试技巧,面试时不要紧张,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定要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及HSK证,掌握Autocad,Office,Photoshop等计算机使用知识。
在交流会中,有一位女同学,生动地介绍了自己向一家公司求职的经历:面试时,由于紧张,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该讲什么,只介绍了自己的简单情况,其他什么都没说,结果没有被录用。后来她主动给该公司打电话,希望再给她一次机会,相信自己一定能好好把握的,接着又经过了多次电话交流,公司的有关领导终于被她契而不舍和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决定录用她。
另一名同学在面试的时候,招聘人员声称只要民考汉的同学,不要民考民的同学,这位同学自信地说,新大热动专业只有民考民学生,没有民考汉的学生,招聘人员对他的自信印象深刻,同意参加第二轮笔试考试,在六名汉族同学和两名民族同学参加的笔试中,他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企业录取。这两位同学的求职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由这些找到工作的学生现身说法效果好,比教师讲的生动得多,能够激发学弟学妹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的心里话能够引导后面的学生积极学好汉语和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的举措,我专业民族生的就业出现了可喜的增长。如热动042班的一次签约率达到了近50%。
民族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民族学生培养方式与民族学生的实际特点不能够很好的结合,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存在问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尤其是企业的用人要求;其次为民族学生自身就业理念以及一些用人单位的偏见等,是造成民族学生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培养方案的优化,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汉语水平的提高等等举措,能提高民族学生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当然,要想真正提高民族学生的就业水平,仅靠大学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作用。
[1] 陈峦.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J].广西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9,(02).
[2] 王家军.人才培养计划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