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峰,刘丽娜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论析
皮海峰,刘丽娜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张闻天在东北工作时期,认真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张闻天; 新民主主义; 社会建设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从 1927年到 1956年存在近 30年时间,1927-1949年存在于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区,1949年后存在于全国范围内。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社会形态,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独特的社会景观。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许多党的领导人的贡献,张闻天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之一。他在东北工作时期,潜心从事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见解。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自 1939年底开始,毛泽东接连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目前我们的形势和政策》等重要文章,对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1940年 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命题,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概念,并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阶段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由于国内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严重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经过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期才能进入到社会主义[1]662-711。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这些思想为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1946年 6月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在党的正确方针的指导下,用 8个月时间就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到 1947年 7月,离内战爆发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即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1948年 9月至 1949年 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进入决战阶段。解放战争的迅猛进程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不再是一种理论构想,而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党的理论家们提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以指导胜利后的全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派出大批干部和军队进入东北。东北解放战争自 1946年 4月的四平保卫战开始,到 1948年 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顺利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张闻天先后担任合江省 (今在黑龙江省内)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东省 (今在辽宁省和吉林省内)省委书记,领导了农村和城市的土地改革、反奸清算以及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工作,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北的全面解放和东北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为张闻天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过渡性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由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多个阶级并存。张闻天根据东北工作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东北城市和农村社会阶级构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张闻天在 1948年 8月 31日作的《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中指出:不同的城市,阶级情况不完全相同。张闻天将城市大体上划分为以下一些阶级和阶层:“工人阶级、资本家、独立劳动者、城市贫民、知识分子、游民、城郊农民、封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分子及其代理人”。他在分析这些阶级、阶层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即: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坚决依靠无产阶级及半无产阶级 (包括工人、店员、职员、“公家人”、贫民);紧密团结独立劳动者和知识分子;联合中、小资本家 (联合时也要注意斗争);继续坚决反对和打倒封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分子及其代理人[2]390-391。
张闻天在领导农村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的斗争中对东北农村的阶级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东北农村存在着以下阶级阶层:地主 (包括恶霸地主、普通小地主)、富农、中农 (包括富裕中农)、贫雇农。其中最主要的敌人是恶霸地主,需要重点打击;普通小地主和富农是争取与中立的对象;中农和贫雇农是我们可靠的同盟者和斗争的主力。1946年 11月,张闻天在《五个月群众工作总结》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农村土地改革的阶级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紧紧团结中农,争取富农、争取或中立小地主,集中力量打击恶霸地主。”
土改完成后,个体农民发家致富的热情被激发,农村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东北农村阶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有 60% ~70%的贫雇农上升为中农或富裕中农”,同时产生了一批新富农。这种变化,也引起部分领导和干部的担忧。张闻天明确指出,在目前新民主主义个体经济的条件下,农民单干是允许的,农村这种阶层结构向上变动的趋势不会有什么危险,并明确提出“将来新民主主义的农村经济,中农是要占多数的”。新富农经济是在土地改革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成分,张闻天认为新富农经济的产生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允许单干、鼓励致富政策的产物。对新富农经济,首先应该允许它在一定限度内的存在和发展。张闻天认为,“我们今后不是反对一切剥削,如雇佣劳动、借贷与租佃的剥削,而只是反对其封建性与半封建性。凡劳资两利的新富农式的剥削,凡非高利贷的互利的借贷关系,凡确由缺乏劳动力而不能不出租其少量土地的平等互利的租佃关系,我们今后还是可以而且应该允许其存在的。”[3]395其次,应限制其剥削,并逐步引导它走向社会主义。
早在 1947年 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新任务》中曾指出新中国的经济是包括国营经济、农业经济和独立小工商业经济等主要构成。1948年 9月,张闻天在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构成、各种经济成分的性质、地位、相互关系和发展前途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写成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文中指出,东北经济在解放后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并进一步明确东北经济建设的路线:“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普遍地发展并紧紧依靠群众的合作社经济,扶助与改造小商品经济,容许与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415-416。
这条路线是张闻天从当时这五种经济成分在东北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分析提出的,他认为国营经济虽然还未占有绝对优势,“但已占有很大的比重,并掌握了社会经济的命脉,居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2]396。因此要把恢复与发展国营经济放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最主要的地位,发展并依靠合作社经济、改造小商品经济。而且为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必须利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要把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作为对私人资本主义“鼓励与限制”、“联合与斗争”的标准。张闻天在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他提出:“把一切富源,开发出来增加社会财富,即使利用的是私人资本主义,仍然有利于国计民生,甚至可以说是绝对有利的。”张闻天还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绝不等同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要加强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张闻天据此确定东北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提供了新的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斗争和建设重心都主要在农村,而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斗争转到发展生产力,开始转向城市。如何由农村转向城市,将一系列工作重心顺利稳妥转移至城市,这其中首要是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张闻天在《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中提出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城乡关系思想。
第一,城市领导乡村。1948年 8月 31日,张闻天在东北首次城市工作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提出“城市领导乡村”的战略思想。张闻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新形势下必须将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必要性:“首先,这是解放战争转入全面反攻的迫切需要。其次,这是巩固工农联盟的迫切需要。再次,重心必须转移,是由城市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4]840。他还指出城市工业和工人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因此必须由城市来领导乡村,才能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1949年 3月 5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直接吸纳了张闻天这一思想。当年 3月 13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即明确指出:“从 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第二,城乡互助合作。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时,城市是为乡村服务的,为占领更广大的农村提供服务。东北广大农村土改完成,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乡村也要为城市提供服务。张闻天明确指出城市领导乡村,但乡村的作用不容忽视。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业原料等基础生产资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服务。特别是土改以后,乡村和城市经过改造和发展也具备了相互合作的条件。城市和乡村要互助合作,过去党的政策是城市要为乡村服务,那是因为工作重心在乡村,现在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乡村也要为城市服务。不管处于领导地位,还是被领导地位,城市和乡村需要始终保持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
张闻天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予以启迪。
张闻天历来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要补课》、《出发归来记》等文即充分体现了他这一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勤工俭学到过美国、留学苏联六年,不因此以理论家自居,却因此格外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善于结合实际,将所学理论进行升华。在东北工作时期,张闻天多次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级构成、经济建设、城乡互助等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张闻天利用东北率先解放的工作环境,积极探索并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无疑为解放后全国范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想。使新中国在成立不久就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全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各项建设,平稳地由革命时期过渡到建设时期。
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关于划分社会阶级结构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社会中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正确地划分阶层可以针对具体阶层制定具体相宜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处理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社会存在的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等民生问题,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张闻天城市领导乡村和城乡互助合作的思想,仍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城乡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村;解放后到改革开放的建设时期,重点建设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
今天城乡统筹发展仍然保持了“城乡互助合作”的精神,城市应起到带动乡村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需要乡村的支持和促进。国家确定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也是为了进一步平衡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从而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5]。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张闻天.张闻天文集 (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4] 张培森.张闻天年谱: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5] 王 进.论张闻天新民主主义农村经济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D 261
A
1672-6219(2011)03-0017-03
2011-04-22
皮海峰,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刘丽娜,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 勇]